APP下载

后金融危机时代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需求研究

2011-02-19尚娜娜

职教通讯 2011年17期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培训

尚娜娜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665)

后金融危机时代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需求研究

尚娜娜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665)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为了生存和求得更好的发展,我国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加速升级,对产业工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民工的典型代表,新生代农民工只有掌握适应现代产业革新的新技术,才能成为合格的工人。在经济复苏的后金融危机时期,新生代农民工对接受教育培训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工作对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需求;创业教育;后金融危机

2010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发布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这个词,传递出中央对约占农民工总数60%的80后、90后农民工的高度关切。“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出生于80年代和90年代的青年,年龄在18岁到25岁,于90年代中后期从农村进入城市打工成为第二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各企业受到很大冲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占职工一半以上的农民工自然也就成为受金融危机影响较严重群体。在经济复苏的后金融危机时期,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就业工作对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新生代农民工特征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到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其中16-30岁的占61.6%。即2009年外出新生代农民工约为8 900万人,如果将8 445万就地转移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考虑进来,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2.3亿(2008年为2.25亿)职工中,已经占将近一半,他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1]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具有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等特征,亦即所谓的“三高一低”特征。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目的不仅仅是赚钱,他们还要接受现代文化的熏陶,融入城市。他们对工作有较高的要求,良好的工作环境对他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不再只满足于生存,还更注重自身的发展,他们思维敏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希望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但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文化和技能水平以及“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他们在城市中又被边缘化,他们身上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二、新生代农民工现状

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影响下,一方面,我国大量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企业订单减少,很多企业不得不停工停产或倒闭。其中影响最大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企业,而大量农民工都集中在这一行业中,因此,新生代农民工成为金融危机中遭遇冲击最严重的群体。另一方面,为了在严峻的形势和激烈的竞争下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然要进行产业升级或直接裁员,产业升级带来技术革新,无法掌握新技术的新生代农民工,自然成为裁员的主要对象。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生活现状仍然面临挑战。

(一)生活于城市边缘

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原因而出现的“城乡二元体制”,对社会生活产生很多方面的影响。户籍的限制使新生代农民工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存在很大困惑。新生代农民工对农村的依赖性很低,他们基本上都生活在城市,在城市中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们不能和城市人一样享受各种福利待遇。他们贡献在城市而索取在农村,这是一种严重失衡的社会关系,这使得他们无法找到自己的确切身份,社会也没有给予明确的认同。

有人专门对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身份定位进行过调查,结果新生代农民工中认为自己仍是农民的有25.7%,认为自己是市民的有5.4%,认为自己是半个城市人的有26.9%,说不清自身身份的有41.9%。“半个城市人”和“说不清”都是不明确的身份认同,共占被调查者的68.8%。[2]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对自我身份有多种认识,但多数仍无法对自己身份做出明确定位。

社会性身份认同是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认同。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里生活居住大多以“血缘”或“地缘”来聚居,交往对象基本上仍是农民工。在一项调查中,只有16.2%的新生代农民工能够经常与市民交往,关系融洽。另外,64.7%的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很少来往,关系一般;17.4%的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几乎没有来往,也没有冲突;还有1.8%的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存在很大矛盾,并有过冲突。在与市民交往的意愿方面,32.9%的人表示非常愿意;3.9%的人表示愿意,但认为有困难;11.4%的人觉得没必要;1.8%的人认为存在很大困难而不愿意。新生代农民工社区、社团活动的参与率也很低,有76.6%的人没有参加过社区活动,有95.2%的人没有参加过城市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的集体活动。[2]导致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交往机会少的原因有很多。市民方面,城市的优越感使他们不愿意去与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沟通,新生代农民工身上的一些与城市市民不协调的习惯也让市民不愿与之接近;新生代农民工方面,生活习惯和文化的差异使得他们不知道怎样与城市市民进行交往,多种因素而导致的自卑心理也让一些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和市民交往。

(二)工作在社会底层

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第一代农民工,但他们接受的主要是普通教育,缺少必要的社会需要的劳动技能。他们对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的要求和健康安全意识明显提高,但是他们仍工作在社会的底层,工作环境和健康安全不很理想。

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工致伤人数超过50万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占一半以上。许多中小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60%的设备缺少必要的防护装置,90%的企业粉尘超标。[3]在如此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甚至患上职业病。而在金融危机的威胁下,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对恶劣的工作环境强加忍受,还要面对加班加点降薪欠薪的困境。

(三)接受培训的机会失衡

金融危机促使产业升级,各行业企业不得不更新设备,引进新技术,不断要求工人的技能更新。但是为了节约投入成本,很多企业不愿投入资金和时间对工人进行培训。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通过教育形成的,他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就抱有一种顽固的偏见,认为资本只包括物质设施、建筑物、器物和物质库存,等等,这种偏见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政府贬低人力资本、抬高物力资本投资固执态度的原因。”人力资本理论的教育经济理论可以归纳为: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在于它形成资本,并且这种资本具有外部溢出效用,最终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4]企业对工人教育培训进行投资可以促使企业人力资本的形成,而人力资本的收益将会远远大于物质资本。

虽说新生代农民工进入企业一般都会接受企业的培训后再上岗,但这种培训仅限于一些对应岗位上的机械操作,很少考虑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可持续发展和完整人格的需要。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大、工作时间不确定、信息渠道不畅通,社会上的培训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的受教育的权利难以得到保障。

三、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需求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是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深入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是提升他们幸福感的关键。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同时,他们对社会发展需求也有了清醒地认识,对接受培训的需求不断提高,对培训的内容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于1972年编写了一份题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着重论述当今世界教育面临的挑战与主要倾向,指出关于实现教育革新一些策略和途径以及最终走向学习化社会的道路,要求“教育应该帮助青年人在谋求职业时有最适度的流动性,便于他从一个职业转移到另一职业或从一个职业的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建议把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今后若干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5]这种“帮助青年人在谋求职业时有最适度的流动性”,就是要帮助青年人形成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

(一)文化教育

我国著名的人类学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任何矛盾任何问题都是文化的冲突。根据这一观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难”问题也是文化冲突的一种表现。新生代农民工生长在农村,他们从小接受的是乡土文化的熏陶,他们是乡土文化的代表。现在他们怀着梦想进入城市开始他们的奋斗历程,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城市高楼大厦和发达的交通工具等硬件的变化,他们还要面对乡土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冲突。人类学家福斯特(Foster,G)认为:“人们知道的新生事物越多,他们接受新的生活模式的可能性就越大,不同文化间的接触乃是决定文化变革的最重要的单一因素。”在所有这些接触中,最重要的是与集中体现现代文明的城市的接触。同乡村生活相比,城市无疑是现代的标志或象征。因此,进入城市、获得城市体验是农民接触现代、培养个人现代性的最便捷、最直接的途径。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沃思(Wirth,L)曾经说过:“城市与乡村在当代文明中代表着对立的两极。城与乡各有其特有的利益、兴趣,特有的社会组织和特有的人性。它们形成一个既相互对立、又互为补充的世界。随着城市的影响不断地向广大农村渗入,农村人也在被改造的过程中,二者之间的差异最终是会逐渐消失的”。[6]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性在促进乡土文化和城市文化的交流、促进不同城市之间不同文化的融合的同时,也使他们陷入文化冲突的困境中。

但是作为多元文化的承载者的新生代农民工,“退回农村,他们做不了合格的农民;融入城市,他们很难逾越横亘在面前的制度、文化之墙”。一方面,城市文化的耳濡目染不断消解着他们对家乡存有的情感认同和社会记忆,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也使他们渐渐不再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新生代民工主动“抛弃”了农村;另一方面,因为隔膜和歧视,新生代民工又被城市所拒绝。[7]这种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在多元文化之间缺乏沟通交流能力、面临抉择时缺少果断力、面对不被理解和挫折心理承受力差等原因所造成的。

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如何选择文化、如何融合文化、如何创新文化是新生代农民工遇到的巨大困境。新生代农民工迫切要求从这种困境中摆脱出来,这就要求培训中的文化教育发挥功能,使新生代农民工适应社会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满足他们自身完整人格发展的需要。

(二)创业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掌握三张教育“通行证”:一是学术性的,二是职业性的,三是创业性的。我国于2003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纳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创业教育正成为二十一世纪每个社会公民的“第三本教育护照”。因此,在新生代农民工日益增长,其职业期望值日益提高的情况下,通过对该群体实施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的教育与培训,激活他们的创业细胞,使该群体具备一定的自主创业能力,以利于该群体实现自由、和谐发展。[8]

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失业的农民工有多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给出了官方数字:全国约有2 000万农民工由于此次金融危机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而返乡,占外出就业农民工总数的15.3%。在这2 000万返乡农民工当中,当一部分人苦苦寻找着新的就业岗位时,还有一些动作快的,已经开始踏上了创业之路。[9]在国家大力倡导创业的引导下和各项惠农政策的吸引下,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最好办法也是实现其人生梦想的有效途径。但是创业对新生代农民工要求更高,从打工者到管理者的转变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更是一种挑战,只有具备创业所需要的各项素质,才能创业成功。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创业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新生代农民工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技能教育

据麦肯锡公司调查,我国到2010年至少需要7.5万名具有国际经营管理水平的职业经理人,而目前国内尚不足5 000名。有资料显示,仅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三大沿海制造业基地所缺的专业技术人才就超过52万人,全国数控技能人才缺口达到200万人以上。如此严重的“技工荒”将阻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只有掌握现在产业所需要的技能,才能更好地就业,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据统计,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左右,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者培训的仅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更少,只有0.13%,大量农民没有接受适当的职业技术教育,缺乏一技之长。[10]“民工荒”、“技工荒”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难”之间的鸿沟需要通过技能培训来填补。

(四)法制教育

据了解,青年农民工目前最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主要是专业技能知识(69.7%)、法律知识(54.7%)和文化知识(47.8%)。[11]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明显高于第一代农民工,对法律知识的渴求非常强烈。在法治社会里的新生代农民工只有知法、懂法、守法,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湖南某地区的一些新生代农民工接受了一项调查,在困难求助的问题上,有37%的人首先想到向亲戚朋友求助;35.3%的人向同乡的熟人求助;向居委会干部和社区民警这类行政机构求助的人只占13.4%;向打工同事求助的人也只有4.3%。[12]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习惯性动用“血缘”或“地缘”关系来解决问题,他们对如何用法知之甚少。他们在签定劳动合同时,对合同内容一知半解,对其中的权利和义务是否合理合法不甚了解。他们签定各种合同时比较随意,在用工关系解除方面也较随性。而绝大多数用工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时,都未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相应的赔偿,甚至要求新生代农民工对其进行赔偿。

法律知识的缺乏,使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关系中处于弱势,他们不懂得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其正当权利时常被侵犯,往往导致各种暴力事件的发生,影响社会的安定。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只有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工作,使新生代农民工可根据需要便捷地获取教育资源满足自身发展需要,才能让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也才能促进社会公正、安定、和谐地发展。

[1]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N].工人日报,2010-06-21(1).

[2]殷娟,姚兆余.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长沙市农民工的抽样调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3):42-46.

[3]李爱英.金融危机下的农民工现状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0(1):234.

[4]王金星,米洪义.教育经济源流、价值与职业教育微探[J].职教论坛,2010(5):4-7.

[5]刘京辉,唐以志.关键能力及其启示[J].职教论坛,2000(3):16-19.

[6]周晓虹.流动与城市体验对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影响——北京“浙江村”与温州一个农村社区的考察[J].社会学研究,1998(5):58-71.

[7]李根寿.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析[J].调查与思考,2008(2):16-18.

[8]于莉.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管窥[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35.

[9]城乡致富编辑部.创业式生存—中国返乡农民工创业调查[J].城乡致富,2009(3):8.

[10]王艳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重构[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7(4):62.

[11]车辉.谁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买单”[J].中国职工教育,2008(6):59.

[12]颜海林,周建武.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权益维护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9(9):32-34.

Study on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Training Needs in the Post Financial Crisis Era

Shang Na-na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Faculty of Education,Guangzhou 510665,China)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s the main force of migrant worker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part of industrial workers, for our country economy construction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Under the impact ofthe financial crisis, in order to achieve better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 industry system, accelerating the upgrade,the industrial workers of the increasingly high demand,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have onlyadapt to modern industry new technology of high- quality people to become qualified workers. In the recovery period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to accept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quirementsbecome more and more urgent, do a good job of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job training for social stability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training needs;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post financial crisis era

尚娜娜,女,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

G720

A 文献标识码:1674-7747(2011)17-0044-05

[责任编辑 金莲顺]

猜你喜欢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