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提升德育有效性之新举措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11-02-19范俊华匡瑛

职教通讯 2011年17期
关键词:行为准则道德行为内化

范俊华,匡瑛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62)

英国提升德育有效性之新举措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范俊华,匡瑛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62)

近年来,英国学者认为英国中学在发展个体道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学生行为准则具有模糊性,混淆了道德规范和传统习俗的区别;价值观教育流于形式;公民教育过于注重道德认知的发展,而忽视了道德实践的发展,造成知行不一的尴尬状况。针对这些弊端,英国中学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新举措,增强了德育的有效性,进一步实现了知行合一,促进了学生的道德成长。这些新举措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英国;道德教育;有效性;行为准则;道德发展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种种问题,道德教育的效果无法令人满意,这些问题与英国中等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相似,即道德教育常抓不懈,但是收效颇微。英国将此归结为两大问题:一是学校的行为准则缺失道德性,这些行为准则只是告诉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没有清晰地表明对学生道德品质的要求,无法让这些行为准则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二是学生的德育课程,如公民教育课程,过于注重道德认知的发展,缺少让学生践行道德的机会和平台。英国近期的改革就是针对这些弊端,采取了新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上述问题,使得行为准则不仅规范行为,而且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促进了道德知识的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养成。这些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英国学校德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行为准则道德意义缺失,混淆了道德规范和传统习俗

如果要让学生做到自律,那么学校的行为准则就应该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是学校的传统习俗,哪些行为是违背了道德并侵犯到了他人的利益的。学校行为准则如果能区分道德规范和传统习俗将会更加有利于学生自律。然而,英国很多学校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一些学校制定的学生行为准则在道德上是模棱两可的,没有区分道德规范和传统习俗。古德曼对英国50所中学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学校的行为准则都混淆了道德规范和传统习俗,这些准则不仅目标混乱,而且在理解道德的概念上存在矛盾,只是告诉学生哪些行为是该做的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却没有把对学生道德发展的要求体现在行为准则中,对于如何贯彻学生行为准则,也没有明确的说明。[1]

(二)行为准则中价值观教育流于形式,无法内化为学生的自觉品行

1.通过课程学习行为准则过于生硬,难以内化行为准则中的价值观。英国《1997年教育法》规定,为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每个州的学校都必须制定学生行为准则。在该法的指导下,英国成立了教育标准办公室负责监督学校行为准则的实施情况。[1]在《1997年教育法》颁布之后,英国的学校便越来越重视增强学生行为准则和学校课程之间联系。学校通过开设学生行为准则课程,把行为准则中蕴涵的价值观渗透在课程中,希望通过一些课程的学习,如PSHE课程(teaching or within the pastoral program)使学生的社会性、情感、行为技能都得到发展。英国政府、地方教育当局认为,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并接受行为准则的过程,就是学生养成责任行为的过程。[1]但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不太合理的,学生服从和接受行为准则并不是其内化行为准则中价值观的表现,学生知道某种价值观并不代表他内化了此种价值观,正如皮亚杰所认为的那样,儿童道德水平从他律发展到自律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缓慢的发展过程。因此,通过课程学习的方式,只是了解了关于行为准则的规定,但没有在个体内部生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2.学生参与行为准则的制定流于形式,无法真正树立行为准则中的价值观。英国一些学校在制定学生行为准则时注重让学生参与讨论、协商,但是这种做法往往流于形式,并且没有多大效果,让学生参与行为准则的制定,学生也未必能内化学校行为准则中的价值观。虽然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学生行为准则的制定,重视倾听学生的声音,增加学生的话语权,但是让学生探讨和同意一套共同的规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可以把这些规则内化,即使学生口头上承认自己做错了,也不代表他们就内化了行为准则中的价值观。瓦启宏在他的报告中有一段他和学生的对话,学生告诉他:“当你回答老师的问题的时候,你的答案必须是老师爱听的,如果你的答案不是老师期望的他们就会缠着你不放。”[1]

(三)公民教育过于注重道德认知,不利于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

英国公民教育课程对品德发展的概念和过程都有清楚的描述,公民教育课程重视道德认知对道德发展的重要性,想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学习使公民教育和学生的品德发展都得以实现。这种以学习道德概念为主的公民教育课程,便于学生掌握丰富的道德知识,也能与公民教育联系起来,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公民的道德发展。但是,这种课程以道德认知为主,教师往往低估学生的能力,缺少让学生践行道德行为的机会,也缺少让学生承担责任的机会,不利于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而道德行为的养成才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关键。

二、英国提升德育有效性的改革举措

(一)学校行为准则更加体现道德性,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要求

2003年英国颁布的《全校性的行为和考勤政策咨询报告》指出,学校对学生道德发展的期望以及隐含在校风中的价值观必须是清晰一致的,并且要体现在学校的行为准则中。[1]之后,英国中学制定的学校行为准则都注重体现对学生道德发展的要求,学校行为准则不再仅仅是告诉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是从道德的层面要求学生,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道德的要求,什么是学校的传统习俗。

(二)课程中引入商谈的方式,以便促进行为准则的内化

英国中学德育工作针对行为准则中价值观教育流于形式,无法内化为学生的自觉品行的弊端,在公民教育课程中运用商谈的方式,在课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学生的行为问题,如恃强凌弱的行为,学校财产安全,种族歧视,同性恋恐惧症,垃圾的回收利用等问题。老师一般采用讲述的方式,如“从我的角度来看”、“在座的”、“我愿意你们告诉我因为……”,等等,而不是用命令的语气,老师会精心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让学生在一个积极、公正和充满关怀的氛围内进一步思考个人权利、个人与集体、责任等问题。教师和学生讨论的行为问题往往是学生较为熟悉的或是亲身经历的,这样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相关概念,也会更加主动地去思考所讨论的问题。讨论这些问题不仅仅有利于学生关注社会,也有利于学生内化学校行为准则,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威尔士的教师有这样的观点:乖巧的学生更有可能成为负责任的公民。但是在学校行为准则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却发现学生能做出符合规范的行为并不代表有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顺从。在英国的一些社区学校里,即使是极其叛逆的、反社会的、或是暴力的学生也有民主参与学校规范和价值观讨论的权利。德育教师往往能够不带偏见地倾听学生的意见,与学生探讨这些与他们自身有关的道德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在对某一问题达成共识的过程中,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的道德成长创造时机,促进学生内化道德准则。

(三)道德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反思能力和选择能力

当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遇到遵守或违背学校准则,尊重他人信仰等种种问题时,需要针对当时的情况来批判性地看待,学生应具备复杂情况下的思考能力和选择能力。一个有责任心、有道德的人,是一个对自己负责、能够自我做主的人,他有自己的价值观,知道如何进行选择。对公共事业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和商议,要求学生掌握特殊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对学生来说,这些能力并不会自然生成,通常都需要通过努力学习才能实现。没有批判性的反思能力和复杂情况下的选择能力,学生的道德发展便无从谈起。英国德育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必备的技能和情感,善于利用学校行为准则和课程来提升学生的自制力和责任感,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英国公民教育中的一个关键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反思能力,使其能够理解他们遇到的公民问题,如学校行为准则、公民的权利及义务。公民教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反思能力和选择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公民知识,也有利于提高他们思考公民问题的能力,学生具备批判性反思能力有利于他们在遇到复杂情况时,根据自己的思考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四)搭建道德践行平台,帮助学生履行行为准则、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英国中等学校针对公民教育过于注重道德认知,不利于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的弊端,为学生搭建道德践行平台,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英国中等学校成立学校学生委员会,学校学生委员会往往是学生谈论行为准则、种族歧视、个人偏见、恃强凌弱行为、暴力行为、平等就业、弱势群体的权利,以及解决冲突的地方。学生通过参加学校委员会工作、化解同伴之间的矛盾等实践活动,加深对校园生活和道德问题的理解,这是英国学校公民教育的一种方法,对培养学生个人的道德行为非常有效。英国一些做得较好的学校都鼓励学生系统地研究校园生活,并向学校委员会报告他们的调查结果。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道德问题的理解,也有利于他们道德行为的养成。

三、英国提升德育有效性之新举措对我国中职德育的启示

(一)中等职业学校行为准则应体现对学生道德发展的要求

学校行为准则是学校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制定的,用以调节学生行为的标准或规则。其目的在于引导、约束学生的行为,使其符合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学校行为准则也是衡量、检测学生思想、行为、品德、情操的有效标准。英国的中等学校在制定学校行为准则时,注重区分道德规范和传统习俗,英国学校行为准则不能仅仅是告诉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对学生道德发展的要求,这样会有利于学生自律。我国中等学校行为准则很少体现对学生道德发展的要求,只是告诉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不烫发,不染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等。[2]学校行为准则没有体现对学生道德发展的要求,这样不利于学生自律,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制定学生行为准则时,应体现对学生道德发展的要求,这样有利于学生自律,也可以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尝试运用商谈的方式促进行为规范内化

英国中等学校德育课程中教师注重运用商谈的方式与学生探讨与他们自身有关的道德问题。教师注重在德育课程中营造积极、公正和充满关怀的氛围,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的道德成长创造时机,这样有利于学生内化道德准则。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师往往是采用灌输的方式让学生接受道德观念,告诉学生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而忽视了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笔者在与一位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师进行交谈中发现,这位德育教师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听话的学生,她认为学生的行为能符合学校行为规范,能不违背学生行为准则,她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她最喜欢听的就是学生说:“好的,老师!”在这种教育方式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师的意见并不代表学生的想法,这种德育方式学生往往只是表面的顺从,而没有真正的内化道德准则。我国的德育课程应注重运用商谈的方式让学生跟教师一起探讨道德问题,在学生与教师逐渐达成对某一道德问题的统一理解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内化行为规范。

(三)中等职业学校应多创设条件,以便学生践行道德行为

英国中等学校在校园中为学生搭建道德践行平台,德育工作逐渐从注重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转向注重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道德问题的理解,也有利于通过体验让学生养成道德习惯,真正实现知行合一。而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往往是注重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发展,而道德行为教育缺失。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会只因为某人有丰富的道德知识和好的动机,而不管其行为如何就说他是有道德的。任何只有丰富的道德知识和良好的道德愿望,而不能付诸实践的人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道德行为是个体道德发展的最终表现,是衡量个体品行好坏的参照点。[3]况且,中职的目标在于教会学生做事,所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完全可以借助实践性教学环节,搭建道德教育践行的平台,观察学生的行为是否道德上可以接受,是否所学所知与所作所为一致,并配套以德育评价,让学生在践行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变行为规范条文为日常行为习惯,变道德知识为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道德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世界和社会生活。

[1]Don Rowe.Taking responsibility:school behaviour policies in England,moral development and implications for citizenship education[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006(35-4):519–531.

[2]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日常行为规范[EB/OL].http://www.lyedu.org.cn/zcjy/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70,2011-08-23.

[3]唐汉卫,戚万学.现代学校教育的问题与思考[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12-13.

Britain’s New Measure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a

Fan Jun-hua,Kuang Ying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In recent years,the British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individual moral development of the UK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many school’s code of conduct are morally ambiguous,confuse the moral and conventional domains;Values education become a mere formality;Civic education focus too much on the importance of cognitive challenge in the progress towards moral maturity,while fail to provide sufficient challenge in relation to behavioural issues,resulting in the embarrassing situation of students’inconsistent in awareness and action;To make the students consistent in awareness and action and promote the students’moral development,The British schools have taken some new effective measures;These new measures have great reference on China'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moral education.

United Kingdom;moral education;effectiveness;code of conduct;moral development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专项“中等职业学校创新德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CJA08240)

范俊华,女,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院校德育;匡瑛,女,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院校德育、比较职业教育。

G719

A

1674-7747(2011)17-0037-04

[责任编辑 金莲顺]

猜你喜欢

行为准则道德行为内化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为何不吃梨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从合作原则看英语对话中的性别差异
远和近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
基于不同视角的道德行为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