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中的“非爱行为”及对策
2011-02-19杨振海
杨 振 海
(1.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100;2.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无锡 214221)
师生关系中的“非爱行为”及对策
杨 振 海1,2
(1.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100;2.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无锡 214221)
现代心理学讲爱有“真爱”和“非爱”之分,“真爱”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非爱”对人际关系是有害的。在师生关系中“放任的爱”、“糊涂的爱”、“自私的爱”、“专制的爱”就属于“非爱”,是教师应该避免的;而“理智的爱”、“‘懂你’的爱”、“无私的爱”、“真诚的爱”才是真正的对学生的爱,只有真正的爱学生才能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非爱行为;关爱学生
一、“非爱行为”在教育中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一)放任的爱
具体表现:教师过度信奉赏识教育,过度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对学生的表扬而忽视批评教育。对于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再三的表扬,希望能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学生犯了错,总是认为好好教育,总会听进去的,即使有时犯了大错,也本着宽容的态度,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正是由于教师的过度宽容,导致有的学生上课时说话、睡觉以及拒绝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极个别学生还会发生辱骂和殴打老师的恶劣现象。
反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这是走向极端的一种“爱”。现代教育受杜威等教育思想的影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特别是建构主义等理论的提出,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面临着巨大的改变。教育过程中强调“以生为本”让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和创新地参与学习,这本是很好的,但是物极必反,“以生为本”不是无条件满足学生的愿望,不能对学生说“不”。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教师无原则的“尊重”不仅不会对学生有帮助,相反会害了学生,甚至影响一批学生。结果使“爱的教育”演化成“溺爱教育”,“赏识教育”变成了“捧杀教育”。
(二)糊涂的爱
具体表现:教师对待工作相当认真,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还是生活都十分关心。多数学生很享受这样学习生活,多一个保姆式的人在身边总是能省很多心。但是也有个别现象: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位学生家中贫困,老师对他非常关心,表现出极大的“爱”,平时经常要求班上同学多多照顾这位同学,而对于交纳班费、献爱心等活动,教师均以该生家贫为由而不让他参加。只要有什么补助之类的政策,这位老师也总是积极帮他申请,按道理说,这位学生应该非常感激老师,并能好好学习来报答老师的恩情,没想到该生却在教室里表现的越来越自卑,对老师的好心根本不领情。
反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这老师没有走进学生内心,不了解学生真正需求的“糊涂的爱”。教师光有一颗爱心,而不能了解学生,不懂得学生的需求,就会出力不讨好,甚至适得其反,爱学生变成了害学生。
(三)自私的爱
具体表现:有些教师还是一味注重学生的分数,认为只要把学生成绩搞好,就是对学生最大的“爱”;有些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十分关心,而对成绩差的学生恶语相向;有些教师是关注学生中的两极(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而对中间的学生不闻不问;更有些教师关心的是金钱利益,对家庭条件优越、送礼或参加家教的学生格外照顾。
这是一种带有明显功利性的“爱”。现在,虽然素质教育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升学率、及格率等往往与教师的奖金分配、评优评先和职称评定等息息相关。在学生评价上采用“唯分数论”,“一好遮百丑”的现象还较为常见,这种由于分数的压力以及过重的课业负担,导致学生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从“知识盲”变成了“生活盲”。
(四)专制的爱
具体表现:教师在教室里说一不二,独断专行,管理过于严格,在学校甚至在家庭的学习时间都会被老师安排的满满的,认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在对学生的严格是对学生将来负责,是对学生真正的“爱”。
这是一种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严重的“专制的爱”。我国传统教育强调“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些思想使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居于绝对权威的地位,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教师是为学生好的,是绝对正确,学生必须绝对服从教师”。因此,有些教师言行专制,不尊重学生人格,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学生,学生稍不顺从,则批评训斥。而有些学生也认为应该以教师为最高准则,没有也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导致了对教师的盲从。显然,这种爱能使学生获得一时的成绩,能使班级管理秩序井然,但很难说是有利于学生今后发展的。
二、“非爱行为”的对策
(一)理智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任务是既要激发儿童的信心和自尊心,也要对学生心灵里滋长的一切错误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爱学生,不是说对学生放任不管或一味地叫好,而应该宽严相济。严格要求是教师履行职责,也是热爱学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严格而不迁就,热爱而不放任。如果明知学生有错而不予以指出,不予以教育,那就是教师最大的失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爱学生,也不是说除了学习,任何事情都帮学生完成。学生在今后的社会中不是说只比成绩,而是会面临许多情况,教师必须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所以,爱学生既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要严之以律。
(二)“懂你”的爱
爱学生,就必须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需要。(1)做到“因材施教”。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爱学生也要掌握学生不同的特点,有的学生属于“响鼓不用重锤”的“自觉型”;有的属于“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独立型”;有“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坚强型;也有“弱不禁风”的脆弱型。他们对爱接受的方式和接受的能力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就必须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学生要施以不同的师爱。(2)学会换位思考。只有从了解了学生的需求出发,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如果教师硬要把自己的思维强加于学生,可能会适得其反。(3)教师要不断更新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建成学习共同体。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广泛,而且他们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学生在很多方面会强于教师,教师在知识上的绝对优势地位受到挑战。因此,将来的教学过程必然是一个相互学习和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需不断更新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更好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无私的爱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育学生绝不能有私心,教师必须有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反对功利主义。教师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而不能按成绩和行为甚至家庭条件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现在你眼中的“差生”将来很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就,我们不能光盯着学生的缺点,更要能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师爱学生必须要提倡教育公平,反对功利主义,应该做到公正无私,不偏爱,在处理与学生关系时要做到“一定要一碗水端平”,在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同时来追求学生的发展。
(四)真诚的爱
冰心老人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老师只有爱每一位学生,学生才会尊敬你;只有爱得真诚,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要真诚地爱学生首先应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爱的开始,没有尊重肯定不会有爱,没有尊重也就会给教育带来负面的影响,一句讽刺的话语,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甚至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有可能带来极为不利的后果,教育无小事,特别是在尊重学生方面更要注重细节。“师道尊严”是成为“良师益友”的最大障碍,“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使学生能独立探究和自主学习,能获得可持续的长期的发展才是对学生真正的爱。
杨振海,男,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G710
A
1674-7747(2011)02-0073-02
[责任编辑 李 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