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策略研究
2011-02-19纪峰
纪 峰
(江苏省溧水职业教育中心校,江苏 南京 211200)
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策略研究
纪 峰
(江苏省溧水职业教育中心校,江苏 南京 211200)
教育之道,道在心灵,但在教师队伍里更多的却是只会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职业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难以开展的问题也因此显得尤为突出。真正的教育就应是通过对心灵的关注,给学生传递精神能量,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去用心思考并努力践行的职责,也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策略
职业学校生源结构较为复杂,学生水平高低不齐,素质相差较大。虽然多数学生能够完成学业,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厌学情绪极高,学习成绩不理想,上课不听讲,故意捣乱,甚至打架斗殴。这不但给教学质量提高带来较大影响,而且给教学常规管理带来诸多不利,特别是班主任工作,如果没有好的管理方法,会使工作开展的无所适从。魏书生老师在谈及班主任工作经验时,感受最深的一点体会是:“坚信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你是每位学生的助手。”面对职业学校的学生,班主任工作被赋予了更新的内容,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领者。通过走进学生的心灵,把调皮捣蛋、惹是生非的学生从“对手”变成“助手”,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为他们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攻心”促对手成助手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真正做到“坚信每位学生都是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这确实不容易。一般都认为班干部和听话的学生能帮自己做工作,而淘气的学生就不是助手甚至是工作的障碍。有人把教师埋怨学生难教打了个很贴切的比方,就像医生埋怨患者的病难治一样。医生的医疗水平是在治疗疑难杂症的过程中提高的,教师的教育水平也是在把难教的学生教好的过程中提高的。
要使助手不变为对手,就必须不站在学生的对立面,不能发号施令规定学生只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力争站在学生心里,站在学生真善美的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来问自己:“自己需要做什么?怎样是才能使自己做得更好?”这样,学生会感到老师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老师真是他的助手,他的朋友。一旦和学生建立了这种互助关系,就会进入左右逢源的境界。
顽皮的学生不应该是教师的烦恼,而应是教师的思维之源,着力之点。电视剧《大宅门》的主人公白景琦可谓是一个顽皮透顶的学生。家里给他请的先生,请一个,他赶一个,赶得没一个人敢进白家来教这位“白七爷”。连续把几个老师气走,用现在的眼光看来绝对是个差生典型。惟独深得育人精义的季宗布先生来了,“一物降一物”,几个回合下来,这位白七爷就服服帖帖,顺顺从从了。季先生只用了三招,第一,破了白景琦用墨水淋人作弄新先生的恶作剧。白景琦设计在门上方放上墨水,让外面推门进来的先生,墨水倒下淋在身上,可是季先生没上他的圈套,而是站在门外叫白景琦出来,结果白景琦自己淋了一脸一身;第二,白景琦咬牙切齿,使尽吃奶力气居然板不动季先生一个手指头,令白景琦跳起来:“你神了!”第三,白景琦随便翻开《庄子》书中一页,念出句子开头两个字“物无”,这位季先生便“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十分流利滔滔不绝抑扬顿挫没完没了地背下去。季先生宽广深厚的知识背景,灵活适当的教育机智,令白景琦佩服得五体投地,只得傻愣愣地对着季先生大叫:“你真神了!”电视剧里还写了很多季先生先进教育理念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有道是“敬其师而信其道”,小景琦不仅学业大进、体魄强健,更学会了做人,敢于进取,敢做敢为,正直开朗,富有同情心。季先生把白景琦当作朋友,甚至当作儿子一样,取得了教育的成功。
当然,现实生活中不是要每个班主任都要有文武全才,但育人的智慧和艺术是要有的。例如在学生跟班主任僵持时,即使以武力或恐吓让他们屈服了,也是口服心不服。最好的办法是采取攻心战术,可以让任课老师或同办公室老师轮番在学生面前“夸”他的班主任,千万不能轮流来批评他,这样只能激化矛盾。他们或感叹班主任对他们的付出,或转述班主任对学生的称赞。虽是不经意之言,却会在学生心中无限放大,班主任的美好形象也随之树立起来,处理问题也就事半功倍。
事实上,一个班级里,常常违犯纪律是那些无事可做的“差生”。魏书生给差生总结出二大优点:第一,意志坚强,课堂上听不明白,却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让身体各部分器官在椅子上坐着,进行着极其繁重的体力劳动。第二,心地善良,抗挫折力强,以后会大有作为。魏书生甚至拿出历年毕业的尖子生和差生毕业后的发展,提醒这些差生们以后在社会上发展创业并不一定比尖子生差,魏书生还对差生们提高要求:“二十年后,你们给咱们班这些搞科研的尖子生提供点资金”。
对差生尊重和关注,赢得差生们的心,这些学生心里早已没有差生的概念,完全是二十年后大老板的自信,当然愿意在班级里显示自己的价值,这种表现欲最终表现为自愿在班级承担责任。班主任要尽量启迪学生的智慧,学生找到了自身的价值,自觉自愿地在班级中承担起责任,没有强迫命令,没有内心恐惧,没有内心抵制,一切顺其自然,班级秩序自然维持,形成良性循环。
二、批评学生要兼顾赏识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非常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因此,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的批评要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为原则。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可是对于“可口”、“甜口”、“爽口”之良药,人们肯定会更加喜欢,教师不妨可试着给良药抹上“糖衣”。
教师批评学生只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使他们健康成长,学生的成长需要激励。
所有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要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样渴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如果长期得不到关注,会形成“赏识饥饿”。教师可以以激励代替直接批评,委婉表示对学生的要求。例如:“你最近进步比较快,如果今后能多专心听讲,相信你的学习成绩会提高很快”。这样,学生觉得老师的激励是真心诚意的,老师指出今后努力方向是在帮助他、鼓励他和信任他,因此更乐于接受。这种富于建设性、启发性的恰当批评,对孩子来说效果大不一样。这样做不但使他们明白了自身的不足,而且自尊心与自我形象也得到了保护,目的就是让他们成为愉悦的学习者。
三、表扬要面向全体、客观、及时
表扬是一种常用的教育手段,是对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的肯定和赞美。适当的表扬不但可使学生明确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增强进取心和荣誉感,而且能引发其他学生的羡慕心理,引导其他学生向被表扬的学生学习。但是表扬不当,不仅不能起到积极作用,还可能导致相反的结果。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表扬学生呢?
(一)要面向全体
新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赞扬也不能只给予优等生,对于后进生我们更要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你今天的作业写得很整齐,老师很欣赏”。或“你今天上课很认真,进步不小”。赞扬的话语可以激励他们快乐学习。
(二)要客观实在
表扬要做到恰如其分,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过轻的表扬让学生失望与泄气,就不能激励先进,发挥典型示范的效应;过分的表扬有时让学生产生自满情绪,或者反过来认为你在取笑他,就会贬低表扬的价值,致使吹捧及华而不实等不良风气产生,不恰当的表扬是不能起到积极作用的。
(三)要及时
表扬要起到它应有的作用,还须及时,当某一先进事例发生时,教师应作出积极的反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特别是对后进生的表扬更要及时。学生做了件好事,取得一点小小的进步,纪律有所好转,老师提问虽没答对却能认真思考,今天上课没迟到等等,都是表扬的好时机。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了解他们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教师及时而适度的表扬往往是促进后进生转变和前进的催化剂。
(四)要形式多样
表扬通常以口头表扬为主,但不仅限于此。手势、表情和纸条等都可以使用。不同形式的表扬可以收到异曲同工的效果。如表扬一同学有进步,可以说“嗯,不错!”可以向他竖大拇指;可以向他显露惊喜之色;可以向他微笑点头;也可以在批改作业时,将要说的话写在上面。让学生在“无声的关爱”中有新收获,有新进步。教师的表扬要真正成为成长的推动力,而不是成长的依赖症。这就需要教师适度的把握和严谨的操作了。
四、与学生谈心要一定要平等对待、爱心感化
沟通需要真正平等的“太空时间”,即创造没有任何干扰的沟通氛围和条件。作为一名老师,爱优生并不难,难得是爱差生,尤其是爱“双差生”。老师热爱教育,热爱学校,也要热爱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对待学生不能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好而特别亲之爱之,也不因为他的成绩差,行为不端而恶之厌之,而应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差生看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班主任工作方法的改进,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不成为瓦特、牛顿和爱迪生,也要把他们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班主任与学生在沟通的内容方面,讲道理应该只占5%,而爱心要占95%。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学生则应采取“己所欲,施于人”的积极的态度。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是除了母爱之外,世界上又一伟大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但师爱不同于母爱,因为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出。只有当班主任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师敞开内心世界,老师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班主任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从向外看转化为向内看,从关注向外的索取追求到凝神触摸自己的内心生命,从而激发他内心潜藏的动力。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感应。有的老师与学生身体距离很近,心灵之间的距离却很远,又怎么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愉悦感呢?因为失败的阴影,职中学生更需要感受到精神能量,“不仅是让学生知道老师在关心他,而是真正理解他,知道他的难处,了解他的希望与梦想,鼓励他,让他从教育者身上感受到人有尊严,有力量,可以突破面前的一切困境”。互相的善意与爱,能让人焕发出特别的光彩,把我们心中的能量通过一种管道输送到学生心里去,每个学生的心中一定会春意盎然。
纪峰,男,江苏省溧水职业教育中心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G715
A
1674-7747(2011)02-0070-03
[责任编辑 李 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