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推进校企合作的关键

2011-02-19

职教通讯 2011年2期
关键词:职教职业院校办学

陈 坤

(南京下关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南京 210015)

创新:推进校企合作的关键

陈 坤

(南京下关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南京 210015)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原动力和突破口。校企合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进行体制创新,构建行业企业参与的开放式办学体制,组建与产业链对接的职教集团;必须进行机制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制度,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创新;机制创新

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最密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更直接,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家现代化进程加速的现阶段,职业教育必须提升内涵,以服务国计民生,其中,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教育教学规律,深化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这是为职业教育的改革明确了取向与目标。因此,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高度,研究校企合作,并从实际操作层面拟定举措,是职业教育突破发展瓶颈的必须。

一、从根本处着眼:创新办学体制

(一)构建行业企业参与的开放式办学体制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显著的职业性,十分强调技能性,这一特点和要求,决定了仅凭学校是难以实现的。要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必须开展校企合作,实行产教结合。欲实现这一目标,办学体制的创新势在必行。应将传统的封闭式学校教育模式打破,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为主体,行业企业及有关社会方面共同举办的开放式体制。

1.政府对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发挥统筹、调控和协调的管理功能。这一管理功能主要表现为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使之优化;制定相关的法规、制度,协调举办各方的利益与关系等。

2.行业企业成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的责任方。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行业企业要予以支持,尤其是学校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学校文化建设等重要项目,行业企业必须直接参与。

3.学校融入行业发展与企业需求之中。办学体制创新,是校企合作的必须与必然。由于这一改革是在已有的职业学校教育体系中进行的,因此,预设目标实现与否,关键在于职业院校办学理念是否更新;而更新的标志,是学校依据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总体目标,以及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进行开放式的教育教学,实现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链对接、学生素质培养与职业岗位能力对接、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对接,使学生在工作情境中习得技能,感受企业文化,全面提高素质和职业素养。

改革办学体制,必须以妥善处理企业利益为基本要求。相当多的校企合作之所以浅尝辄止,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重视企业的利益,未建立相应的企业利益机制。只有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法规,既明确企业在办学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又让企业得到包括纳税方面的减免实惠,才能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共赢发展。

(二)组建对接行业企业的职教集团

校企合作的思想催生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创新,也必然拉动办学形式的改革。组建职教集团,以其负载校企合作理念,实现工学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办学创新的最佳模式。江苏职业教育进入新世纪后,循着集约化发展的思路组建了一批职教集团。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和总结反思,已形成相对成型的经验,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

笔者认为,依据校企合作的本质,职教集团必须具有一定的内涵要素。

首先,是一个资源共享的联合体。职教集团往往由规模较大、质量较好的一两所职业院校为龙头,以若干职业院校为主体,以专业群建设为纽带组合的集团式组织。在集团内部,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在愿景一致的激励下,资源共享、共建,形成新的发展聚集高地。例如,行业企业可以提供尖端信息、行业标准、设备设施、技术人员,以及企业文化等资源;职业院校对行业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支持;集团中的职业院校各具特色,各有所长。这些资源在集团内部经过有形或无形的交流、碰撞,必然产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生共长的效果。

其次,形成参与方共赢的格局。职教集团,因其愿景一致,因此形成了共同体;但各方有自身的诉求和目标,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实现共同发展这一目标的前提下,协调各方并最终形成一个利益机制,使参与方真正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共赢发展,是职教集团存在并发展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职教集团内部的行业企业、职业院校能否从集团“各取所需”,在原来基础上得到更大、更多利益,是重要的内涵要素。

再次,为集约式发展提供基础。江苏的职业教育已从初期以扩大规模为重要特征的外延式发展,逐步过渡到以追求结构优化、提高质量为主要目标的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必然要求制度创新,办学体制创新是应然之举。职教集团正是顺应形势发展,推行办学体制改革的产物。它最大特点是集成——综合了各方优势;最大优越性是集约——产生1+1>2的效益。因此,内涵式发展要求职业教育步入集约化轨道;集约化发展只有在职教集团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而以上种种,只能在校企深度合作的背景下才能稳步推进。

二、在关键处着力:构建运行机制

(一)专业群融入产业链

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使职业教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校企合作的直接目的。因此,谋求与区域经济同步发展,是校企合作保持活力的首要前提。职业院校,尤其是职教集团,必须了解本区域在国家整体发展规划(如“十二五”规划),以及省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中的功能定位,把握与专业群相关的行业企业发展趋势,掌握其产业链的有关细节,并对专业能如何与产业链衔接作出判断。一切明了之后,围绕产业链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生产环节建设专业群。构建的专业群应符合一定的标准。第一,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方案是以产业链具体环节中的职业岗位标准、员工素养和有关的企业文化等为依据确定的。第二,同一专业群,其技能要求应基本同一,技术基础知识相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大体一致,学生学成习得之后,可以胜任某一类职业岗位(包括服务领域)。第三、专业群应是职业院校或职教集团原有主干专业整合产生,或者在原有的主干专业基础上衍生而成。它有先天的基础,较为稳定,具有相对的优势,能很快形成专业强势。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融入行业企业的需求,以专业群顺应产业链,可使校企合作目标鲜明,并获得发展不竭的动力。这是运行机制的前提。

(二)建立二级管理组织

如前所述,校企合作是学校、行业企业等多部门之间的合作,构成的多样性和内部的差异性,决定了仅仅依靠学校或者单纯依赖政府、行业企业去进行松散、随意式结合是无法体现其本质内涵的,也难以实现合作初衷。只有按照构建机制的要素,形成协调、统筹组织,制定务实、有效制度,才能达成合作目的。笔者认为,应设立一定的组枳构成两级管理格局:地方政府层面成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学校层面成立校企合作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重在管理,主要功能是对区域内的职业教育资源,通过调整、配置的手段进行优化整合,即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其趋势,对现有的职业院校,包括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对职业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如何合作、匹配,提出意向,并主导各方进行契约式合作。另一功能是决定投资取向及其项目与款额。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对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进行投入,重点可更明确,效益可更显著。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还应发挥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的功能,如拟定相应法规,提交政府审议等。

由学校及行业企业共同组建的校企合作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重在建设,其功能不仅对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教学业务管理进行基本建设(如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确定课程设置、制定课程教学目标),制定教与学质量标准并参与测评等,还应在专业基础能力建设方面发挥作用。具体而言,应对本专业师资队伍的人员结构、基本素质、教学能力等提出明确标准和具体要求,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拟定计划;还应对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其中包括顶岗实习基地的遴选与安排)制定方案。

究其功能,政府的指导委员会属于宏观层面的管理组织,学校的指导委员会侧重于中观层面的管理。宏观层面为中观层面的管理明确方向,给予实施保障,中观层面则为宏观层面提供了决策依据和推进路径。笔者认为,建立组织只是手段,关键在于组织的功能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成立必需的组织,并在管理、指导、服务方面发挥了作用,是校企合作有效运作的保障。

(三)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文件明确提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中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其间,工学结合是目标,校企合作是路径。校企合作是为了实现工学结合。所以,只有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式,从观念至模式再到实践进行系列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才真正构建成功。

从教学观念而言,必须树立“做中学、做中教”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这一观点。也即认识到,学生只有通过做中学,在工作情境中判断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培养职业能力、养成职业习惯、提升职业素养;教师只有做中教,才是解决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等痼疾的惟一途径。

从教学模式而言,应该探索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形式可以多样,但均应遵循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都要努力突破以学校、课堂、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并且将实践性教学环节置于模式中的重要位置。

从教学实践而言,教师要在教学观念更新和教学模式创新的基础上,确立课程意识。对所授课程要明确以下几点:理解为什么教、把握教什么、设计怎么教,并在教学中使学生也知道为什么学、需要学什么、应该怎么学。课程意识至关重要。具备了课程意识的教师才能将教学内容从只注重学科体系转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并能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及时调整、更新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也能依据感知、模拟、操练、协调、矫正、有所创新等技能形成阶段,选择科学教法和合理手段。尤为重要的是,教师务必注意创设情景,或者模拟工作现场,或者将学生带至工作现场,使学生在“工”与“学”结合的氛围学习,其学习内容也必须体现知识与技能结合的原则。

推进校企合作是一项跨越多个领域、涉及众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既复杂又艰巨。但只要从办学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有序的推行,是可以渐行渐近的,我国的职业教育也会因深度的校企合作体现本质要求,发挥功能作用,彰显特色。

陈坤,女,南京下关中等专业学校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学校学生培养模式及课程改革。

G710

A

1674-7747(2011)02-0055-03

[责任编辑 李 漪]

猜你喜欢

职教职业院校办学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