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外语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

2011-02-19邱丽君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经济区中原创新型

邱丽君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2)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意义

“中原”原指以洛阳为中心,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现在主要是指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部地区。中原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祥地,历史上曾经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然而到了近代以后,天灾人祸频频发生,中原地区一蹶不振。直至1992年,当时的河南省省长李长春同志提出“为促进东中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加快中原的振兴和崛起。”2004年李克强同志提出河南要紧抓我国经济由东向西阶梯推进的机遇,充分发挥优势,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中原崛起。中原经济区的构想得到进一步完善。同年河南省召开七届五次全会,河南省政府正式向全省人民提出实现中原崛起的号召。经过河南省人民多年呼吁和努力,2011年,加快“中原经济区”发展作为国家战略被正式确立,这是历史赋予河南的大好机遇,有助于实现河南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的转变;有助于河南实现跨越式发展,一跃超过中西部地区其他省份;而国内国际的产业转移,也使工业巨头们将目光对准河南,跨国企业接踵而至,这也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外语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

(一)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内涵及特征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写入“十二五”规划,具有多元性知识结构、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创新型复合人才成为市场的新需求。创新型人才即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敏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型人才首先需要拥有创新的意识,只有拥有创新意识才能勇于打破旧的模式,顺应社会和市场的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又能产生创新能力,再将其运用于科技、农业等方面,推动经济的发展。复合型人才原指具有本专业以外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的人才,例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复合,各专业知识之间的复合等,现今的复合型人才除了复合型知识外还需要拥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以及运用现代工具的能力。外语型复合人才的能力要求则包括能够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日常的交流,必要时能够通过独立学习来提高外语水平。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其共同之处在于都要有丰富的知识面,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等,不同之处则是创新型人才还需要有探索的精神及相应能力,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敏捷的思维和较强的判断能力。对于中原经济区建设来讲,单纯的创新型人才或复合型人才,都是不够的,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培养出创新型复合人才。

(二)高校在培养外语创新型复合人才中的作用

当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原经济区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社会需要各种外语人才,许多高校也都纷纷开设了英语、日语等外语专业。然而由于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所培养出的人才仍是陈旧的单一型外语人才,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变化和市场竞争的需求,如何能够为中原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成为摆在河南省各高校面前的问题。要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外语人才的根本方法就是要改革当前外语高等教育的传统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将知识教育和经济发展挂钩,从而为中原经济区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后盾。

1.课程设置应适应市场需求

首先,应该转变高校的办学思路,创办有特色的院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将学生从“无效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将教师从“无效的教学”中解放出来,避免资源的浪费。其次,力求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一致,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就业挂钩。目前部分高校仍按旧的课程科目对大学生进行培养,机械地照本宣科,课内外又缺乏实践环节,更缺少与相关学科的交叉与兼容,培养成的毕业生只能从事单一的工作,就业面极其狭窄,更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因此高校应放宽专业课设置,使学生不仅熟悉自己的专业,对于相关的知识也要有所了解,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可以学习国内外名校的教育理念,引进其教学计划模式,甚至教材,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力求使所培养的大学生在知识结构、思想方式等方面适应市场需求。

(1)优化课程设置。高校课程的设置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正确合理地进行课程设计是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关键。在设计课程时应考虑到市场的需求,但也不能机械地追随市场的需求,因为市场需求中存在着短期需求,它有局限性和不稳性等特点。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行业之间、学科之间互相渗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速,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复合型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仅仅凭借增设一两门课程难以奏效。因此,课程设置上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注意专业、学科之间互相渗透融合。

高校所设置的专业大体上可以分为零起点学习的专业和非零起点的专业。以外语专业为例,在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包含英语教育,一般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入学时已有六年以上的英语学习经历。而日语专业的学生95%是从零起点(东北地区学生除外)开始学习。这些学生在毕业时要和英语专业学生一样达到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并通过全国专业考试。因此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这两个专业在结构上要有所不同。对于英语专业,可以考虑在一二年级采用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通用英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包括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训练,三四年级采用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其指导思想是采取ESP与EGP嫁接的方法,改变了一种教学模式贯穿始终的传统做法。日语专业的专业课,应多安排在前五学期,从第六学期可安排具体专业方向以及第二外语学习。另外可开设商务日语、同声传译、旅游日语等课程。尽量精讲多练,主要是聘请外籍教师以及招聘在国外取得相应学位的教师进行授课,努力打造日语学习环境。推广每天日语新闻半小时等活动,使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填鸭”、“灌输型”教学。传统的“灌输型”的教育模式,容易使刚入学的大学生形成盲目的服从,学习、处理问题时比较被动,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此外,这两个专业可以在一年级就设商务外语、旅游外语、师范类外语等课程,使学生入学时就能明确自己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河南高校在加强双语教学的同时,也可以借鉴省外高校经验,启动赴美、赴日等带薪实习项目,拓展国际合作项目,在对外交流中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

总体来讲就是在“自主学习,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理念下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环节,在自主学习中,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并提高学生熟练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2)改革评价体系。当前由于受高考一次定成败的影响,河南省高校外语专业在学生的评价体系方面仍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且考试内容多为客观性试题,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观性试题很少。这样的评价体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对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发展受到制约。反观国外的一些名校,如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的外语专业,有一半以上的课程都是采用开卷或是提交论文的形式来考试的,而且平时提交的报告及小论文也都有成绩。这种考试形式把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学生可以充分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进行答题。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自身创新潜力的发挥,非常值得借鉴。

2.知识结构应符合工作需要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的发展以及“三农”问题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首要问题,因此河南的高等教育需要立足于服务三农,服务大众。外语教育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高校和学生两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学校可以鼓励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辅修第二学位,在选择第二学位的时候可以结合河南农业大省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农业生产、管理方面的专业进行学习,形成复合式的知识结构。这样,在毕业时就可以投身农村经济建设。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利用自身的外语优势学习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经验,帮助河南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

同时,河南又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中国八大古都中的郑州、洛阳、安阳、开封,以及世界文化遗产洛阳龙门石窟等举世闻名的景点。这为外语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锻炼机会。学校可以与旅行社或是景点达成协议,组织本校外语专业的学生实习。在与国外游客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的综合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积累了一定的社会阅历,为学生进入并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河南,学校也可以与外企合作,使企业成为外语学生的实习基地。根据外资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如可以在学好本专业的前提下开设一些贸易、销售、会计等方面的课程,使学生在进入企业后可以很快胜任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到了新知识,激发了自身的创新意识,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三)学生本人在成才过程中的作用

现今大学生,尤其是外语专业的大学生,受精英教育时代的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对自己的定位较高,轻视基层工作,希望到政府机关、国有事业单位,一生从事一种工作,或者是进入外资企业从事高薪又轻松的工作。这些陈旧的就业观使外语专业大学生缺乏自主就业和创业精神,就业渠道过于狭窄。因此外语专业的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正确认识社会形势,敢于到基层去,敢于自主创业。

同时,外语专业的大学生也应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首先是思想道德方面,应培养在工作中吃苦耐劳、不攀比、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也应注意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拥有较强的心理素质,是顺利就业的必要条件。不少外语专业的大学生掌握了过硬的专业知识,但却缺乏社会适应能力。一些在校成绩优秀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却不能融入社会,因此大学生在学校时就应多接触社会,为自己以后更快地适应社会、适应工作打好基础。

(四)社会在培养外语创新型复合人才中的基础作用

招之即来、来之能用的创新型复合人才最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对于外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首先要求听说读写达到专业水平。而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更需要高校通过教育来实现。由于资金不足、硬件设备落后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等多方面的原因,河南高校培养出来的外语人才的能力与传统名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就业应聘时,用人单位更认可名校的毕业生。这就需要国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普通高校更多的支持,改善教学环境,强化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水平,为外语类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我国的一些外资企业及合资企业也受到了波及,外语毕业生就业遭遇“寒冬”。要帮助外语毕业生顺利度过“寒冬”,与国家、社会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三、结 语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外语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首先应依托于国家的大力支持,需要国家对于河南省普通高校给予人、财、物方面的帮助,并鼓励河南高校先行先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次,高校教育也要结合河南省农业大省的特点,培养学生服务于“三农”的意识,组成现代化农业技术梯队,将人口大省河南变为人才大省;河南的各大高校也应吸取国内外的先进办学经验,从办学理念、招生制度、课程设置以及对学生的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只有多管齐下才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并为振兴中原经济区建设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1]李长春.团结奋进振兴河南[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2]程国慧.埋头苦干实现中原崛起[N].人民日报,2004-09-24(1).

[3]教育部高校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郭丽君,王 慧.地方农业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略[J].高等农业教育,2008,(12):27-29.

[5]刘冠年,东晓明.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内外比较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2007,(Z1):89 -91.

[6]修 刚.中国高等学校日语教育的现状与研究——以专业日语教育为中心[A].日本学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朱 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8,2(3):6 -7.

[8]唐景莉,袁 芳.北交大三个平台冒出“科研苗子”[N].中国教育报,2010-01-28(3).

猜你喜欢

经济区中原创新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沁园春·赞中原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御中原 画饼充饥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