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航空航天工业生产效率的关系

2011-06-30钟志坤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航空航天生产性服务业

钟志坤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上海 200444)

一、引 言

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2006)将相关观点归纳概括为“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互动论”和“融合论”四种观点,并认为“互动论”,即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部门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符合当前发展现状。

对于两者关系的实证研究,Guerrieri和Meliciani(2003)选取OECD11个代表性国家1992~1999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制造业部门是生产性服务业部门产出的主要需求部门,同时决定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和国际竞争力。Guerrieri和Meliciani(2005)选取OECD成员国服务和货物贸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制造业部门与生产性部门相互促进,相互增强彼此的国际竞争力。顾乃华等人(2006)基于面板数据进行的经验分析表明,发展生产者服务业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江静等人(2007)运用中国地区层面1998~2004年以及细分行业1993~2003年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生产者服务业的扩张促进了制造业的整体效率提高。综观国内相关实证研究,大多集中在从宏观层面上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缺乏针对制造业单一行业的具体分析,从而研究结论一定程度上缺乏针对性。此外,作为制造业重要的中间投入要素,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水平和效率水平发展对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的途径并不相同,区分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和效率发展水平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对于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航空航天工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和国家战略性产业,其产业链涵盖范围广,对于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意义。研究航空航天工业与当地生产性服务业的相互融合程度,地区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和效率水平是否促进其生产效率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证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业服务等各部门,在具体的制造业生产上,以中间投入要素的形式纳入到企业的生产函数中。对于地区制造业企业来说,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种类规模的扩大和服务质量效率的提高,都将促进其生产效率的提高。

1.模型、指标和数据说明

为检验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和效率水平对航空航天工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本文利用各省市自治区2003~2009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首先考察生产性服务业各地总体规模和效率水平对航空航天工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建立计量模型1:

为了进一步分析生产性服务细分行业对航空航天工业的影响,对生产性服务各细分行业做回归分析,建立计量模型2:

考虑到科学研究服务业(RES)效应的滞后性,采用研发投入强度滞后二期指标,建立计量模型3:

各指标分别为:

(1)航空航天工业生产效率指标(PRO)。对于制造业生产效率评价指标的选取,不同的研究之间存在差异。比较常见的指标有产出率、效率指数、劳动生产率。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人均产值(航空航天工业当年生产总值与当年平均职工人数之比)来评价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生产效率。

(2)生产性服务业指标。本文选取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对金融保险业(FIN),房地产业(EST),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INF),租赁和商务服务业(BUS),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RES),一共5个行业来代表生产性服务业。参考以往相关研究,本文选取生产性服务各行业职工人数占各地区总职工人数比例来评价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模,此外,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市场竞争性比较强的行业,其行业从业人员工资水平往往能够反映该行业效率水平,因此在考虑到数据可获得性的前提下,本文选取生产性服务业职工人均工资水平来评价生产性服务业服务效率水平。当分析总体生产性服务业影响效应时,以上述5个生产性服务业加总数值来代表。

(3)其他控制变量。考虑到经济社会的复杂性,我们在经验分析过程中加入了其他控制变量,从而更为客观地反映现实经济中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回归模型中用航空航天工业人均固定资产净值(CAP)来反映资本有机构成。EDU代表各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具体计算是以2003~2009年各省就业人口中受教育程度构成的百分比为权重,对受教育年限进行加权平均。受教育年限则根据受教育程度进行估算:“不识字”为0年,“小学”为6年,“初中”为9年,“高中”为12年,“大专及以上”为16年。CITY代表地区城市化水平,用城镇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比例来表示。

由于我国航空航天工业分布范围的不同,在对地区数据的选取上,剔除内蒙古、浙江、广西、海南、云南、西藏、青海、宁夏和新疆共9个航空航天工业分布稀少的省自治区,此外,也不考虑港澳台地区。本文数据选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以及《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在对数据的处理上,涉及产值数据的,均按1995年不变价进行了转换处理,以排除通胀因素对回归结果的影响。

2.实证分析结果

对数据进行面板分析,首先要确定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分别对各模型数据进行Hausman检验,检验结果一致接受固定效应模型。同时,为了减少由于截面数据造成的异方差影响,使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对计量方程进行估计。下文列出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1。

表1 生产性服务业对航空航天工业生产效率影响实证分析结果

个体固定效应变截距面板模型的结果表明:

(1)生产性服务业影响效应。从第I类和第Ⅱ类回归模型1实证结果来看,就总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的效率提高和规模扩大均对地区航空航天工业生产效率有积极影响,回归系数(SER)分别为0.91和0.795且均在1%水平下显著,这表明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发展对提高航空航天工业生产效率有重要影响。细分行业回归结果表明,不同生产性服务行业效应各不相同,金融服务(FIN)发展规模和效率水平回归结果均不显著表明我国航空航天工业与地区金融业发展关联性不大,作为我国的战略性产业,航空航天工业从创立伊始,其产业发展就受国家管理规划,开放程度并不高,总体上尚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在企业生产融资和资金周转上,我国航空航天工业企业主要依赖于政府筹措和直接的行政拨款,并没有实现市场化发展。商务服务(BUS)效率水平结果不显著,但规模水平显著为正的结果表明,地区商务服务种类规模扩大促进了航空航天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但由于航空航天企业一定程度上的非透明性和非竞争性,更高效率的商务服务无法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发展上。信息和计算机服务(INF)、房地产服务(EST)和科学研究服务(RES)实证结果表明,三者效率和规模水平的提高均对航空航天工业企业生产效率提高有积极正面效应,这也说明航空航天工业与这3类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程度较高。

(2)其他控制变量影响效应。对人均资本存量(CAP)来说,模型1、2、3的回归结果显示其回归系数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意味着我国航空航天工业企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深化对其生产效率有积极影响,这也符合一般经济学理论。各地教育水平(EDU)回归结果都不显著,说明我国航空航天工业对地区优质人力资源的利用明显不足,这主要源于航空航天工业企业管理模式的落后和国有化背景导致存在人才进入壁垒。此外,各地城市化水平(CITY)大都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城市化水平提高对航空航天工业生产效率有积极影响。

总的来说,从整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扩大和效率水平提高对航空航天工业生产效率均有积极作用,但就生产性服务细分行业来看,由于我国航空航天工业企业的垄断性和管理机制的非市场化,地区金融服务规模和效率水平对其生产效率提高促进作用并不显著,效率更优的商务服务也无法参与到航空航天工业企业的发展上。此外,由于人才引进管理机制一定程度上缺乏竞争性和活力,地区优质人力资源优势并没有在航空航天工业企业中得到较好的发挥。

三、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以中国航空航天工业为研究对象,运用个体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其生产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和效率水平的提高将促进我国航空航天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但由于发展背景和体制原因,我国航空航天工业企业普遍开放程度低,市场化程度不高。金融服务和商务服务效率提高与其关联性较低。切实转变观念,深化体制改革,积极开放的加强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发展是中国航空航天工业产业发展新阶段需要把握的重点。在具体的政策建议上,我国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壮大,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深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

航空航天工业涉及国家安全和军事机密,是非常重要的国家战略性产业,长久以来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是中国航空航天工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但与此同时,随着国家经济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航空航天工业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方式对其发展副作用逐步加大,对其的基础性的技术研发和制造生产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深化“军转民”改革步伐,有利于航空航天工业集中资本和人力投入到决定其产业发展的项目研究和生产上,从而加速其产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2.改进企业融资机制,借助金融产业推动航空航天工业快速发展

我国航空航天工业市场融资能力低,政府投入是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转变中国航空航天企业融资观念,深化企业融资管理机制和大力促进地区金融业与航空航天工业企业融合程度,无疑将推动我国航空航天工业企业的市场化进程。

3.积极发挥政府作用,整合中国航空航天工业产业规模,发挥其产业集群效应

我国航空航天工业,特别是航空工业,存在生产规模盲目扩大,生产制造范围过广等问题。航空工业过度转向生产技术含量低,不能发挥自身优势的非航空类产品生产。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的技术优势和产业集群优势的具体显现,需要政府大力推动和扶持涉及中国航空航天工业核心竞争力的生产研发,并推动中国航空航天工业产业规模精简,使基础性和技术含量低的生产企业严格按市场化经营和参与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从而保证主要资源都集中到核心技术生产研发上来。

[1]Guerrieri D,Meliciani V.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Producer Services[R].Empirical Studies of Innovation in Europe,2003.

[2]Guerrieri D,Meliciani V.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5,(16):131 -145.

[3]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9):14-21.

[4]江 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7,(8):52 -62.

猜你喜欢

航空航天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五届航空航天月桂奖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中国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馆
一飞冲天——中国航空航天史
高职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