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一般化的思考

2011-02-19陈少克宋广锋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经济学

陈少克,宋广锋

(1.北京师范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2.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河南 登封 452470)

在我国经济学体系中存在着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①两个“阵营”。西方经济学已经逐渐被“经济学”所代替②,而政治经济学则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习惯性代称。随着经济学理论和人才的不断引进,国内经济学气候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政策到讲堂似乎都称西方经济学。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部分学者惊呼政治经济学“被边缘化”,也有许多学者正通过各种努力以恢复政治经济学的昔日辉煌。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自然也要中国化,但在经济学体系中推进政治经济学一般化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途径。

一、政治经济学的演进与名称变化

众所周知,经济学或者经济问题的研究在系统的经济学科产生之前就有了比较充分的发展,在西欧诸国早期的经济研究中,其研究领域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研究与家庭经济管理有关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经济研究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于是, A·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政治经济学这个新名词, 意思是他所研究的是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1775年,卢梭为法国《百科全书》撰写了“政治经济学”条目,把政治经济学和家庭经济区分开来。由此可知,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经济活动的理论科学的名称自17世纪就开始得到应用了。

从经济思想史可知,当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最先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称时,政治经济学还只限于研究流通领域的个别经济现象,因而还没有成为独立的真正的经济科学。17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要求从理论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分配的规律,并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优越性。这就产生了以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使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生产领域和包括流通领域在内的社会再生产过程。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为专门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的理论科学。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逐渐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发展,1825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日益显露出来。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以“节欲论”为主旨的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学,通常称之为“庸俗政治经济学”。19世纪上半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时期,产生了以浦鲁东等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一方面它批评与小资产者利益发生冲突的资本主义现状,对资本主义剥削进行了批判;另一方面它又维护私有制。他们把小生产理想化,企图按照小生产的规范来改造资本主义社会。与此几乎同时产生的空想社会主义在应用政治经济学剖析资本主义方面作了最初的尝试,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但由于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缺乏客观、科学地认识,因而不可能找到创造新社会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途径,只能陷于空想。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关于政治经济学一系列基本课题的根本变革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围绕劳动价值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有关时代的经济学,是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趋势的科学,也是理解整个社会发展和变迁的理论科学。

19世纪70年代初,三个国家的经济学家差不多同时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他们是奥地利的门格尔(1871)、英国的杰文斯(1871)、法国的瓦尔拉斯(1872年,在瑞士洛桑),史称“边际革命”。1890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将此前的经济学研究成果加以整理、综合,建立了第一个以均衡价格为核心的微观经济学综合体系。从边际学派到马歇尔的剑桥学派,史称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相信市场自发调节的功能,但是,新古典经济学还是认识到了市场的缺陷,提出了市场失败的概念。1948年伴随着萨缪尔森《经济学》的出版,在经济学体系内马歇尔的微观经济学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得以综合,形成了第一个完整的经济学综合体系。萨谬尔森的综合体系称为“新古典综合派”,也成为战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主流经济学,成为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参考。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边际革命被认为是“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这个“改名运动”的开始(许兴亚,2005,2008),因而,边际革命的三个代表人物“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瑞士的瓦尔拉斯,同时也就成了这个‘改名运动’的领军人物。”③事实上,经济学领域中确实存在着试图区分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倾向,但都未见成功(吴易风,2002),即使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这两个名词都还存在。“自他们产生以来,含义都有所变化,然而,两者基本上可看作同义语”④。在我国,政治经济学特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同时,随着西方经济学的引入及其在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逐步普及,传统政治经济学出现了“被边缘化”的趋势,而西方经济学也被多数人称为经济学。因此,从提升政治经济学地位的角度出发,引发了许多争论③。

二、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都对一般经济规律进行研究和探索

规律是一种客观实在,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但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往往是有限的。因而,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不断认识规律。经济规律的背后是纷繁复杂的人的行为,因而,一般经济规律问题本质上讲是对人的经济行为规律进行探讨的学问。这是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共性。

然而,对一般经济规律的把握是困难的,也是存在争论的。现代西方经济学致力于建立普适性的经济理论,即超历史、超阶级、跨越意识形态的经济理论,这本身就受到了质疑(杰弗里·M·霍奇逊,2001,2006)。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历史是由不同社会—经济系统接替而成的,每一个系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自己的结构和动力。正因如此,他们才认为“政治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科学”,因而,经济学研究的一般经济规律也只是“在生产和交换的进化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特有规律”。

抛开名称的争论,在边际革命出现之前,确切地说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形成之后,由于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已经成为和西方经济学(古典和新古典)并列并独立发展(虽然互有借鉴)的经济学体系,特别是二战之后,已经分别成为指导东西方世界经济运行的独立思想体系。于是,意识形态上的对立性导致两类经济学理论的意识形态隔膜。实际上,任何理论都是关于对世界看法的研究。因而,经济学各理论,不管其研究的出发点和思想体系有多大差异,其本质都是在对经济世界一般规律认识上的探讨。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是科学的理论,其科学性不在其是否具有实用性本身,而在于它们各自提供了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视角。

首先,几乎所有的社会科学家在研究、解释和解决问题时,总会自觉不自觉地站在特定的立场上,代表特定的阶级或阶层利益,接受反映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价值判断。因为经济学研究的内容直接涉及社会各阶级或阶层的切身利益,而利益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范畴。因此,代表不同阶级、阶层利益的经济学家,对于社会经济关系必然具有不同的认识和解释。一般认为,经济学中的意识形态比大多数社会科学还要强烈,因为“经济学是一门无与伦比的关乎权力的学科,尤其是关乎为用以在互相竞争的利益之间对巨大的资源份额进行分配的那种方式作出合理性论证的学科。”⑤因此,在经济学领域中,研究者本身的价值观、利益倾向、所持有的意识形态导致了经济学理论的意识形态化。因而,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差别可以认为是由于研究者本身持有的意识形态的不同,而对经济规律探讨的出发点不同,进而其政策导向有所偏差。比如,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都探讨了市场规律,西方经济学探讨市场规律是通过论证其效率性进而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即使存在市场失灵需要调解,也是建立在完善市场制度进而维护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基础上),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则是从维护工人阶级利益的角度对市场规律进行把握的。马克思意识到,虽然商品经济是有效率的(马克思曾指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多得多的财富,这是商品经济效率的结果),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单使经济结构发生扭曲,还会在不断创造发达生产力的同时不断恶化阶级矛盾(如工人阶级的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因此,虽然两者都研究市场规律,都研究如何应对市场缺陷,但由于意识形态不同,所代表的利益不同,因而,在研究方法进而研究结论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然而,不能因经济学中存在意识形态差异就认为经济学是不科学的,经济学所研究的社会经济问题本身就具有属人的特点,完全抽象掉意识形态,试图建立超越意识形态的经济理论本身就是违背社会科学性质的。

其次,经济理论的研究不可能通过一个模型解释所有的经济现象,都要进行必要的抽象,做出合理的假设。而假设本身的设定不单取决于研究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了研究者本身的意识形态趋向,因而使经济理论本身带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

比如,“资本”一词通常用于表述个人所拥有的作为财富的资产,可以表示为获得投资收益率而投入的一笔金钱,也可以表示投资本身,如金融证券、股票和股份,或物质生产资料。还有,所有者对之有合法权益的投资收益率,是以利息支付,还是表现为索取利润的权利,均视资本的性质而定。西方经济学对资本一词的使用更为广泛,还用它来表示任何一项可用作收入来源的资产,哪怕仅仅是潜在的资产也被看做资本。比如,一所房子就可以是个人资本的一部分,同样,能获得更高收入的专门训练也可以是个人资本(人力资本)的一部分。因此,一般说来,资本是指可为其所有者不断产生收益的资产。在这种抽象或者假设的定义中,抽象掉了资本本身的意识形态色彩,使资本成为一般性的、适用于各个历史阶段的概念,因此,西方经济学对资本理论的研究也变成了去意识形态的纯粹的理论(而这种隐藏意识形态的做法本身就包含了意识形态倾向)。然而,这种理解有两个必然结果:第一,认为资本一词适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各种社会,不是某个社会所特有的;第二,提出这样的可能性,即作为无生命物的资本,从不断生成收益这一意义上来说,是具有增殖力的。马克思主义的资本概念是建立在否定上述两个结果之上的。资本,就其总的性质而言,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资本虽先于资本主义出现,但资本的生产却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才占统治地位的,并支配其他一切形式的生产。不能离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来理解资本;实际上,资本根本不是物,而是以物的形式出现的社会关系。固然,资本的目的是赚钱,但“赚”钱的资产却体现了拥有金钱的与没有金钱的这部分人之间的特定的关系;这样一种关系不仅是金钱“决定”的,而且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私有财产关系本身不断再生产的结果⑥。

最后,意识形态可以在经济理论研究中通过假设设置抽象掉,但抽象掉意识形态的经济理论并不意味着该理论具有一般经济规律的性质。对一般经济规律的认识需要从不同的视角入手才能够获得全面的认识,不同意识形态下的经济理论共同促进人们对经济规律的认识。比如,在对资本运动规律的认识中,只有把握了生产力角度的资本理论(即抽象掉意识形态后的西方资本理论)和生产关系角度的资本理论(即马克思的资本理论)才能够比较完整地把握资本的一般规律。

更一般地讲,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在马克思的语境中,“资本主义”是一种生产方式,即以资本所有权为主导的生产方式,或者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特征的经济方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也是对市场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特征,即拥有明晰的产权结构)规律的探讨。而西方经济学的本质也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探讨,虽然它极力避免其中的意识形态。因此,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一般经济规律(各自语境内的一般经济规律),即市场经济的规律,正确、全面把握市场经济一般规律需要从两个理论体系中汲取营养,这已经被现代经济运行实践所证实。

然而,虽然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从各自的研究视野中探讨一般经济规律,虽然两套理论体系都展现出对一般经济规律探索的努力,但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讲却有极大的不同,这种不同的根源在于西方经济学在方法论上混淆了“经济规律的实现机制和实现形式”与“经济规律的存在原因和条件”之间的差别,或者说西方经济学往往将研究的视点放在经济规律的实现机制和形式上而忽视对经济规律自身存在原因和条件的研究⑦。当然,这种研究和政治经济学对经济规律存在的原因和条件的研究结合起来将构成对经济规律全面的认识。

三、政治经济学地位提升的途径是“融入”而非“独出”

对上述问题的探讨似乎说明:既然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是在从各自的角度对一般规律的探讨,因此,两者应该界限分明,在各自的领域探索经济规律,同时提出相应的政策依据。事实上,不管从何种角度,持政治经济学“独出”观点的确实大有人在。这种“独出”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入手,为了挽救政治经济学被“边缘化”的危局,强调应该在经济理论和实践中坚持政治经济学的指导作用。这一诉求甚至要求教育部要“管”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问题(刘国光,2005;许兴亚,2008;何炼成,2008等)。其次,从政治经济学学科发展的角度入手,强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的时候过度排斥西方经济学,甚至在经济学人才培养上也要强调严格区别避免混淆(许兴亚,2008等),极端的情况甚至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都要一概地加以否定和抛弃。但所有的这些“独出”的论断都只看到了经济学研究中的相互独立性,却没有从经济学一般的角度来看待不同的经济学研究之间的相互联系。

本文认为,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仅从名称上考察的话会存在争议),因此,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或者“地位”的提升(相对于政治经济学被“边缘化”一说)关键应该是正视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学性质,然后从经济学一般的角度,将政治经济学融入到经济学体系之中,即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化。这需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首先,科学研究需要一定的独立性。虽然,经济学科本身容易使经济学的研究带有意识形态的因素,但据此就认为经济学一般研究应该以某种意识形态为指导的看法是错误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应该而且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认识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其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因此,我们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应该努力坚持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但研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者的需要,或者说,科学的研究精神应该使研究者能够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根据研究需要选择自己的研究方法。

我国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要依据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矛盾,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是严谨的,其研究成果的有用性也得到了实践的证实(如大危机之后资本主义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结构性矛盾;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也蓬勃发展等)。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决不能驻足不前,在坚持其既有研究方法、既定立场的基础上应该不断地对新的历史阶段的经济社会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是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根本所在。

其次,要实现融入经济学体系之中的目标,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必须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的基本理念应该包括:

其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应该能够包容各种批评的声音,在学术研究中,这种批评的声音可以“激起别的一些人的担忧”⑧,而这种“担忧”是科学研究进步的动力,也是政治经济学不断发展的动力。政治经济学也需要在不断回应各种批评中不断完善。

其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过程应该能够包容其他经济理论的研究成果。包容其他经济理论成果并不是简单接受,正像卫兴华先生所言:“从事经济学专业的师生,都应该熟悉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也应该熟悉西方经济学,“知己知彼”才能准确地讨论其长短,才能弄清该怎样取其长、弃其短,为我所用”⑨。事实上,任何经济理论都有其局限性,一切经济理论内部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包容其他经济理论的研究成果,实际上是要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去发现并解决这些矛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并发展更高级的经济理论体系,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抛弃。

其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过程应该包容内部的不同声音。一定程度上说,西方经济学是在其内部各学派的不断争论和竞争中发展起来的,针对同一问题,不同的学派从自身的研究工具出发提出不同的解释,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西方经济学的政策建议能力。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也要包容内部的不同声音,包容政治经济学不同学派的形成。

最后,与强大的包容性相一致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还应该具有开放性。一是在弄清政治经济学的本质的基础上,拓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使政治经济学可以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弹性地选取不同的分析方法;二是在清楚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个根本问题的基础上,扩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野。目前,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范围已经有了较大的扩展,但在扩展的过程中是否弄清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个根本问题,是值得商榷的。同时,政治经济学应在对经济规律的存在原因和条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不断运用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对经济规律的实现机制和实现形式进行研究。

总之,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化,不是取消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意识形态的差异,将其简单地看做是一般的经济学,而是指在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中真正把其看做是和西方经济学一样的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在科学研究精神下,在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基础上实现政治经济学真正融入经济学体系之中,这才是我国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关键,也是政治经济学“地位”提升的关键。虽然,诸多学者在我国政治经济学研究和发展中做出了或正在做着巨大的贡献和努力,虽然,他们的研究促进了我们对经济规律的理解和把握,但对政治经济学一般化的努力却不能稍有中断,毕竟,一般经济学科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在不断地发展着,人们对经济规律认识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强。

注释:

①本文尊重习惯称谓,除“政治经济学演进与名称变化”之外,其余部分将政治经济学视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②事实上,在目前经济学界,提到经济学人们很自然地就将其等同于西方经济学或主流经济学,“西方”这两个字已经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据说,最初引进西方经济学的时候,由于国内政治意识形态还比较浓厚,所以,只有冠以“西方”来明示读者警示意识形态问题,因而,在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中,从一开始就存在每一章最后一节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评价的内容.

③许兴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A].洪银兴主编.《〈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516页.

④《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3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70页.

⑤索罗.《经济学中的科学和意识形态》[A].豪斯曼.《经济学的哲学》[C].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2页-213页.

⑥(英)汤姆·博托莫尔等.《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上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⑦白暴力,等.《〈资本论〉读书笔记——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难点·比较·发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4页-31页.

⑧约翰·米尔斯在评论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的贡献的时候说他们“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并不在于重新创立一种新的、更好的经济学理解,而在于唤醒一些人的良知,激起别的一些人的担忧……使他们认识到:古典经济学……并不是唯一可能的思路”,虽然这段话在评论马克思经济学的时候有失偏颇,但却表现出了对其他经济学家观点的包容性,正像米尔斯所说,正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的资本主义的不稳定结论,才促使人们不断探索资本主义不断完善的思路,如福利主义等。见:约翰·米尔斯:《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47页-189页.

⑨卫兴华.《高校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现状和亟待改进的思考》[A].洪银兴主编.《〈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457页.

参考文献:

[1]洪银兴.《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豪斯曼.经济学的哲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英)汤姆·博托莫尔等.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上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4]白暴力,白瑞雪.《资本论》读书笔记——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难点·比较·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5]约翰·米尔斯.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杰弗里·M·霍奇逊.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社会科学中的历史特性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简明经济学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夯实“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经济学的优雅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