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
2011-02-19吕俊华
吕俊华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
1978年,我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自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顽强奋进的精神踏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在中华大地上创造出震烁古今的经济奇迹。但是,一直以来中国依靠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就业压力增大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当前实际出发,做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决定。因此,准确掌握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深入了解经济发展方式的变迁及现状,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评析
(一)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21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新进步,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生产力水平总体上不高,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适应当前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决定性意义,摒弃发展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毫无意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求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和国外、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既要总揽全局又要抓住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经济发展主要包括经济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三层含义。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粗放型为主要特征,消耗和成本较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较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①
(三)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辨析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经济增长方式通常指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以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一般来讲,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特征是:资本、劳动密集型,外需拉动型,政府驱动型,出口拉动型,外延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进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特征是:技术密集型,内需驱动型,市场导向型,消费驱动型,内涵集约型。总起来说,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区别主要是目标更全面、内涵更丰富、组合方式更复杂、指标更系统、过程更为漫长。但是,经济增长仍然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抛开经济数量的增加而谈经济发展是不现实的。
二、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思想的演进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从那时以来,中国人民摆脱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满怀热情地踏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征程,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经济领域,党中央关于经济发展思想的演进历经了三个阶段,最终确立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想。
1.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和经济建设上,初步形成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思想。毛泽东创立了关于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间辩证关系学说,他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以重工业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还要注重发展轻工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毛泽东经济发展思想的核心是快,这也决定了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的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的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成果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思想的理论渊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第二阶段:1978年~2007年。1978年,我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定,指引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指导方针,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效益。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由粗放型经营为主逐步转上集约型经营为主的轨道,标志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思想的初步形成。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标志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思想得以确立。
3.第三阶段:2007年至今。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是要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②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走的是粗放型道路,导致了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形势严峻、技术贡献率低、产业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制约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思想是我党在深入分析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认真总结经济建设经验和深化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内涵主要包括: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效益,合理分配改革开放成果;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价值取向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思想的提出是深入贯彻落实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体现了“四位一体”现代化建设、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求。
(二)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1979年~2009年的30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 165亿美元增加到33.5万亿美元,年均增长近10%。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9年的近7%,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对外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二,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一。③但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源消耗过大。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走的是一条粗放型增长道路,导致了大量资源能源的消耗,有害于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据统计,2009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31.0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6.3%。煤炭消费量30.2亿吨,原油消费量3.8亿吨,天然气消费量887亿立方米,电力消费量36 973亿千瓦小时。主要原材料消费中,钢材消费量6.9亿吨,精炼铜消费量753万吨,电解铝消费量1 439万吨,乙烯消费量1 066万吨,水泥消费量16.3亿吨。
2.环境污染严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了一条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老路,先污染后治理。中国在取得经济奇迹的同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2008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571.7亿吨,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2 321.2万吨,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9.0亿吨。有关数据表明,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二十多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目前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还不完善,循环经济发展不够,这些都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3.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化程度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所占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但是,我国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仍然高于世界水平,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低于世界水平乃至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从三大产业对GDP的推动作用来讲,第二产业的贡献率较高,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较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也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农业薄弱、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等问题。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不协调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
4.经济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住发展机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却更加凸显,引发了人们的极大担忧,突出表现在: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从1983年的1.82∶1扩大到2009年的3.33∶1;区域发展差距明显,2009年东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竟达2万余元,中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占全国比重达到94.1%;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资源、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一言概之,发展不平衡问题已经为制约我国整体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三、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
(一)积极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科学合理的经济结构可以加速经济发展,同时经济发展要求经济结构不断地优化升级。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中国经济稳健发展。
1.建立健全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体制机制。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而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多依赖于投资和出口带动,以至于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导致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我们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显著增加就业创业机会。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力促进城乡中低收入者增收,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要调整优化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要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2.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失衡问题更加凸显,主要体现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的失衡制约了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改善,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了威胁。我们要巩固和增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加强对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支持,逐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要坚持走提高工业技术水平的道路,加快工业改组改造,振兴装备制造业,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结构,扩大就业,努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3.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促进农业科技进步。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重大作用。我们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继续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力度,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要加强跨区域合作,促进各地区之间要素流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口支援。
(二)大力促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因此,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
1.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程,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努力造就一批世界一流科学家。增强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发明创造,加大政府对基础性研究的投入。
2.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事关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千秋大计。我们要调整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现代化的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公益性质,规范教育收费,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快缩小教育差距。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海内外人才。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改进人才管理方式,推动人才事业全面发展。
(三)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生存发展。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危机,必须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生态保护型经济,与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传统经济相比,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其主要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循环经济的优势主要有: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我们要转变发展观念,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经济试点和示范区,逐步在全社会推行循环经济。要大力提高资源产出效率,推进生产、流动、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
2.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效机制。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使用、开发是无限的。克服人类所拥有的资源环境瓶颈,这是事关人类文明源远流长的重大问题。所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刻不容缓。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我们要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调整能源结构,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形成能源和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健全土地管理制度,完善节约土地标准,严格管制土地用途。建设节水型社会,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有偿使用,严格管制地下水开采。加强对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问题的治理,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完善环境保护科技和经济政策,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努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注释:
①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③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 2010[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吴敬琏.做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篇大文章[J].学习月刊,2010,(8):1.
[3]李学勇.加快推进自主创新 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求是,2010,(11):17-19.
[4]逄锦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J].财会研究,2010,(5):22-24.
[5]黄禹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资源有效利用[J].人民论坛,2011,(2):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