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语文学科“国”性地位的回归
2011-02-19张玉霞杨俊平山东省菏泽市第一中学
■ 张玉霞 杨俊平(山东省菏泽市第一中学)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充分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地位。学生学好语文,不仅能提高理解思辨能力,为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还可丰富精神世界。然而,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今天,让广大一线语文工作者寒心的是:语文学科的“国”性地位正在逐渐丧失,以致趋于边缘化,广大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工作处于尴尬的境地。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误解。从学生到家长,甚至一些掌握着教育话语权的教育工作者都下意识地认为:搞素质教育了,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无形中轻视了语文学科的学习。各类形式的活动是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却导致学生读的书少了,课堂精读精学的机会少了,最终的结果是语文知识储备的贫乏,学生的语文素养越来越低,甚至连基本功都极差:书写潦草,字体难看,错别字增多,文章写不成句。另外,对素质教育误解另一个直接的后果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减少。据统计,学生一天的学习时间中,有60%以上的时间在学习数学,30%的时间应对理化生和基本素养的涉猎,语文学习的时间仅仅占4%。
2.新课改对语文课的冲击。近年来,一些省份实行新的课程改革,省级规范化学校要求把课程开足开全,还开设了多种门类的选修课,所以以前常规教学下的课程都要减少课时,语文作为三大主课之一,课时减少最严重。并出现了如下情况:从何时起,语文课上作文课的连排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数学课有了连排,学生只能周末课下写作文,导致学生对写作敷衍了事;从何时起,语文课的课时被减少,不但少于数学和英语,连和物理化学平起平坐的资格也岌岌可危;从何时起,语文课的课下作业被完全取消,光荣让位于数理化;从何时起,语文课的晨读开始和生物平分秋色……
3.近年教材的修订改版和高考时间的提前导致学校教学模式的改变,也间接地使语文学习变得粗略化。而这种不精不细的学习方式,也导致学生学习语文时浅尝辄止、囫囵吞枣,然后是学习兴趣的雪上加霜。近年来,高中语文教材的修订很频繁,出现了“苏教版”“人教版”等版本,而且教材的编订是以模块的方式进行。学校要在两年的时间里开完高中三年的课程,以便高三转入为期九个月的高考复习。“集成式”单元教学的方式,使学生觉得学不到具体的东西,从而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漠视。尽管高考指挥棒下语文分值仍高居150分,但仍然阻挡不了语文学科“国”性地位的丧失,令我们的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尴尬不已。
鉴于目前的现状,我们今天应该大声呼吁语文学科的“国”性地位回归,探究语文教学的出路。
第一,呼吁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素养,以一流的教学水平影响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熏陶学生,以博大精深、丰富厚重的祖国文化底蕴感染学生,让学生真正喜欢语文,爱上语文。无数事实证明,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很大程度上与任课教师的素养有关。学生喜欢一位老师,大多会很用心地学习他所教的学科。那么,让学生喜欢并不是付出热情就可以了,教师必须有吸引学生的魅力,即教师的自身素养。这包括教师的专业文化素养,丰厚的课外文化积淀,还有高尚健全的人格魅力。
第二,呼吁国家的教育管理机构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勿忘倡导国学的重要性。站在民族发展和民族利益的角度上正确引导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教育整体进步的同时,保障我们的国学之魂永放光彩。让我们的语文教师重拾信心,让我们的国学教育走出尴尬的境地。
第三,呼吁中学教材的编订要结合中学生的实际和阅读接受能力,要有可读性。一些经典的文章如《关雎》《卫风·氓》《孔雀东南飞》等不应该删去,不能因为它们主要反应男女爱情就因噎废食。这些经典文章反而能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古代淳朴的民俗民情和民族文化。这是其他语言所无法给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