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用语与语文规范化
2011-02-19江苏省淮安市淮海中学
■ 杨 红(江苏省淮安市淮海中学)
一、语文规范化的重要性
如果有一天,你在学生的作文中看到这样的句子:“7456,TMD!大虾、菜鸟一块儿到偶的烘焙鸡上乱灌水,这些水桶真是BT!哥们儿用不着PMP,到底谁是好汉,光棍节过招。”一定会让你大吃一惊:这是什么话?我们的学生想说什么?这就是网络用语,一种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逐渐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的自成体系的语言,它被越来越多的中国网民所使用着,并大有广泛普及之势头。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网络用语如果仅仅停留在网络空间,充其量只是一种术语而已。可它一旦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学生,并迅速地渗入到现实生活,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了。因为它对我们传统规范的语文教育,对逐渐步入规范化的社会语言文字已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语文代表一个国家的精神、思想、人文底蕴。”著名作家冯骥才也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围墙,更深刻地讲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和下意识等。语言文字又是审美的重要内容。”中国语文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始终努力遵守着社会全体成员所能够接受的规范与准则。应该说,规范的语言文字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语言文字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语文规范化的现实意义就是提倡并要求全体社会成员遵守这一规则,并将其法律化、制度化。
二、网络用语的产生及危害
网络用语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从表层上讲,网络沟通是没有声音、图像的实时交流,在日益普及的网络虚拟空间里,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就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同时,由于受打字方式和时间的限制,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常常对一些词汇进行改造,大量使用同音字代替,并对文字、图片、符号等进行随意链接和镶嵌,于是“网语”出现了。从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看,“网语”中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使用,会出现一些怪字、错字、别字,在现实中完全是病句,但在网络中,却成为特定的语言了。从深层上说,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我们把语文教成了枯燥无味、分解机体、认识零件的知识课,把语文教成了进大学的敲门砖,把寓智育、美育、情感教育于一体的生活、生命课教成刻板机械的工具课。一方面,生活中鲜活的语言现象为我们所不屑;而另一方面,在网络这个特定的环境里,我们传统语言中的东西常常又不能让冲浪者无所顾忌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用语便应运而生。
网络用语的现状可以用两个词语来形容,那就是匪夷所思、随心所欲。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不对这些词语加以注解的话,一般人是很难理解的。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汉语拼音语言。如:TMD!国骂,他妈的;GG,MM,DD,JJ,即哥哥、妹妹、弟弟、姐姐,是亲昵的称谓;P,“臀部”的文雅表达;BT,变态。
2.英文字母语言。如:QQ,网友对 ICQ的爱称;而 TIA(先谢了,thanks in advance)、YHBT(你上当了,you have been trolled)和 YHL(你输了,you have lost)更是在ICQ中频频使用。
3.符号语言。如:Zzzz……在睡觉的意思;^o^表示惊讶;^!^表示赞许;:)和:-)表示微笑。
4.数字语言。如007:“我有一个秘密要告诉你。”当你在网上向网友讲述一个悲惨的故事时,他会传来“55”(呜呜)的信息;当他气愤时,会来个“7456”(气死我了);你的屏幕上突然跃出“886(拜拜了),你就不得不终止和这个网友的交流。
5.汉字谐音语言。伊妹儿:英文e-mail(电子邮件)的音译;大虾:“大侠”的通假用法;菜鸟:指刚刚上网的新人。
以上这些词语在网络中使用得游刃有余、潇洒自如,可一旦离开了网络,走进现实,它们就会让你云里雾里、大跌眼镜,正所谓“网上人不亦乐乎,网下人两眼茫然”。
学生的可塑性最强,在孩子打语言基础的时候,如果不对网络用语,尤其是一些品位低下、生编乱造的词语加以控制,就会对传统正规语言的教学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语言的纯洁和健康。他们中有些人痴迷于网络,还以自己所感知的语言为荣,讨厌那些乏味的文字,把一种感受、一种心得用一种图案或符号去表示。真不知道若干年后,等这一代学生成年,他们拿什么去表达思想感受?又如何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流?传播语言学理论告诉我们,语言的规范首先要求的就是传者不能生造词语。生造出来的词语会增加信息的“噪声”,即使在社会发生重大变动、新词语大量涌现的时候,运用新词也要慎重,只要现实生活中有合适的词语指称、描述、说明,就不应该生造一个来。所以,当我们在学生的作文里看到“酷毙”“TMD”“7456”之类的语言时,我们已经到了该好好地检讨自己的语言教育的时候了!
三、合理解决网络用语,努力促进语文规范化
语言文字的纯洁,不仅仅意味着文化的纯洁,更意味着价值观念的纯洁;可以说,没有对自己母语深沉的热爱,就不可能有对自己国家历史的尊重和对自己民族价值观念的操守。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也说,语言的规范是社会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我们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网络用语的出现与传播,努力探寻解决网络用语的良好对策,确保我们的语言文字能够沿着健康的道路向前发展。
l.制定法令法规,规范网络用语。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于报纸、期刊、杂志上出现的文字,都有相应的规定,而对于兼具媒体性质的网络用语,目前尚未出台专门的规定,但有关部门已十分重视这个问题。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网络用语就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了。一旦有了健全的法令法规,那些不规范的网络用语就会像假冒伪劣商品一样受到严厉的打击,即使无法将其根除,也不会再泛滥成灾了。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社会用字非常混乱,繁体字、异体字、二简字、错别字等随处可见,不一而足。自从国家语委颁布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管理条例》以后,社会用字的混乱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所以,我们呼唤针对不规范网络用语的法令法规尽快出台。
2.加大宣传教育,增强规范意识。网络文明工程组委会秘书长徐文伯委员说,作为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我们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他认为,民族语言体系需要大家自觉维护,媒体应提倡自律,并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于一些不规范的用语要慎重;同时应加大网络空间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传统文化的精粹。因此,在制定法令法规的同时,我们更应加强宣传教育。现在上网的学生越来越多,而他们正处于打基础的时候。我们必须牢牢守住语言教育这块阵地,始终提倡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努力培养他们规范的语言习惯与意识。一旦我们失去了宣传教育这块阵地,那后果是极其可怕的。
3.对人所共认者,进行约定俗成。有人认为,是否规范网络用语并不是非常重要,关键是看它是否具有生命力。语言是活的、变化的、一直处于发展中的,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用语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可以接受。毕竟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这个网络时代的反映,同时,它们也能丰富中国的语言文字。
纵观历史,人类的每一种新文化的兴起都会带来一些新的词汇,网络时代也不例外。所以,我们看到有一些专家已经开始从事收集新词汇的工作了,甚至有人已编写出《网络用语大全》,这自然是好事。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充分肯定网络用语,它毕竟不是规范的大众化语言,其中真正能够约定俗成、老少皆知、广为流传的“网语”并不多。
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给语文现代化带来了一些互相矛盾的现象。现代化本身意味着多样化、多元化,于是就出现了网络用语这种新科技的产物,但当它对我们传统的、规范的语文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对青少年成长、对语言文字的社会交际作用带来负面因素的时候,我们就不能不对它加以重视了。我们相信,随着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整个网络文化体系的完善,网络用语中那些不良因素必然会被摒除。语文规范化的要求必定能在语文现代化的进程中得到明确的保证和顺利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