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2011-02-19湖北省老河口市一中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11期
关键词:新教材新课程课文

■ 许 艳(湖北省老河口市一中)

自2009年9月始,湖北省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进入新课改后,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师在理论学习、听课研讨、案例分析等方面的活动比以前大大增多。从平日听课、案例分析、研讨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更新,教学方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

一、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或模式,都应该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既要重视预设目标,又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性目标。第二,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包含学科学习内容,而且要注意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第三,在教学的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在日常教学乃至一堂课中的结合使用。第四,在教学的呈现上,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五,在教学的顺序上,遵循“先学后讲”的次序。即先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教师再进行点拨。第六,在教学的组织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生生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第七,在教学评价上,采取多元、发展、综合性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生成、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自主性等高水平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有一位高一老师在教授人教版高一第三单元时,先讲写人记事散文的特点和如何鉴赏这类散文,给学生以学习方法上的指导,然后让学生自读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并且指出自主鉴赏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再归纳学生的问题,然后用两节课进行比较赏析和讨论交流。这样,学生不仅充分理解了课文,而且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养成了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并非截然不同,教师也不必用否定传统的“全新”目光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积累了不少可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扬光大的宝贵经验,如我们已经娴熟掌握的启发式、点拨式、讨论式等。更何况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优良传统,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广大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而不断发展。魏书生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六步教学法”,钱梦龙“自习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的“四式教学法”,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我们的语文教学重点变“满堂灌”“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模式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教师“独霸”讲台的传统模式为师生互动式学习。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二、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注重课堂的“热闹”,强调“双基”的落实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讨论发言的机会,一节课常常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中度过。新课程一改以往教师“独霸”课堂而造成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了,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地接受知识了。我校一位高一教师指导学生总结语文第一模块的课文时,根据“必修1”有许多篇蕴含悲情的特点,让学生从“悲情美”角度去赏读分析课文,分组研读,大胆讨论,各抒己见,既帮助学生梳理了知识,又让他们品尝了探究的乐趣;既积累了知识,又培养了审美能力。对于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热闹”,我们不能简单看待,因为这种为学生创设良好自主学习情境的“热闹”,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它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改进,即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课堂主宰者”转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互动与对话。我们应大力提倡和推广这种扭转学生学习语文被动局面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重视学情的实际,追求学习的实效,对此我们应持之以恒。

同时,我们看到新《课程标准》与“双基”的关系,重新认识了语文教学的功能。“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语文素养”是“双基”的继承发展。不论时世如何变迁,正确而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都是中小学设立语文课程的目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依然重视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与“双基”相比,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阔,不仅表现为有较扎实的语文知识和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三、新编语文教材的使用是在“增负”吗

不少语文教师认为,新教材的使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老师也为完成教材的教学疲于奔命,因为新教材的内容比旧教材更多了,过去一个学期学一册,一册课本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四篇课文,而如今,人教版语文“必修1”的一册课本“阅读鉴赏”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四篇课文,课本另外还有“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内容,而且要求一定要半个学期完成教学任务。学时少,内容多,这难道不是“增负”吗?若按如此算法,旧版教材就比新教材的“负担”更大,因为旧教材除了必修本,还有厚厚的一本约有80篇诗文的语文读本。因此,不能用课文数量的多少去衡量新教材是“减负”还是“增负”。

这种“增负”的抱怨我们也有所耳闻,因为它反映了有的教师仍墨守传统的“教教材”观念,把教材当作“圣经”,而不是“用教材”。在传统观念中,教材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教师的任务是教学,每篇课文都不放过。如今世变时移,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教师的教材观也应更新。教材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知识载体,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而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构建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至于教材怎么用,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灵活处理,把教材当作学材,把教本当作学本。《课程标准》变了,高考也在不断改革,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依然墨守成规,怎能不感到新教材是给学生“增负”呢?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同意“增负”的说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材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选修课的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靠一本课本、一本教参、一支粉笔就可得心应手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努力学习,更新观念,提高文化素养,精心钻研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校本课程,教师的负担确实变得比以前重了。但在这辛苦的学习与钻研中,实现了“教师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猜你喜欢

新教材新课程课文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