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主动发展——浅谈阅读教学中有效学习的尝试
2011-02-19江苏省金湖县城南实验小学
■ 潘 建(江苏省金湖县城南实验小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实现有效的学习,自主学习是基础。”2l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要努力实现先学后教,真正根据学生不同的需要施教,积极鼓励学生自主确定教学内容,自主选择教学方法,自主设计评价方式。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把自主学习引进教学过程,教学的发展功能将得到充分落实。那么,作为语文老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呢?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个很可怕的失误,就是把学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极地掌握知识上去了,让学生记忆教师讲过的现成的东西,死背教科书。认为把教材讲解得越明白易懂,学生的疑问就越少,对知识就会掌握得越深刻。这种教学完全把学生当成了知识的“奴隶”,当成了知识的“囊袋”。这样,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就不会打破,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课堂不再是教师单独表演和学生被动倾听的场所,而成为师生进行对话、交流、沟通和探究学问的互动舞台。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我主要注意了以下两点:
1.注重预习,营造自主学习氛围。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阅读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的词句,标注出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质疑、研究。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如预习《桃花心木》这课时,学生提出“种树人知道有树苗会枯萎,为什么还那样从容?”“种树人浇水为什么没有规律?”“种树人这样浇水有道理吗?”等问题,通过课前预习研读,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
2.注重激励,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美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的任务不在于教授知识,而在于对学生进行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在教学中应更多地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真正的语文实践、语文训练中,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灵感,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升华自己的情感,从而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我在课堂教学中已经逐步地实施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励评价,通过丰富的语言鼓励、行为激励,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关注自我、认识自我。
二、创建生动的思考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里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在教室的旁边,还应当有一块田地,让学生在那里从事智慧的、被某种思考所鼓舞的劳动。”成功的教学就在于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课堂外那个丰富而复杂的世界。所以,我们希望学生能有灵性、有个性,就必须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机会。具体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1.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因为学生们有着不同的阅历、不同的个性,对课文内容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理解。例如我在教授《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时,这样一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争议:“船长用枪威胁争先恐后逃生的人,他这样做对吗?”观点有两个,一个是对,一个是不对。我没有轻易地明确谁对谁错,而是让学生针对两种观点展开争论,对还是不对,说出各自的理由。最后,大家统一了认识,认为船长做得对,因为当时船已开始下沉,人们因恐慌而混乱,情况非常危急,船长采取强制手段是为了挽救所有人的性命。
2.鼓励学生多向思考。在教学中,我们还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进行多向的理解。教完《跳水》一课后,我问了这样的问题:你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发?大多数学生都从船长的身上受到启发,说遇到危险或困难要善于分析,要机智、果断、勇敢。我紧跟着又引导他们从另外的角度再思考一下。结果有一名学生回答说:“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考虑可能产生的后果。”他说的这一点是从船长儿子身上受到的启发。听到这样的回答,我欣喜地表扬了他。
3.引导学生质疑、超越。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自主探索。还举《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为例,在阅读完最后一个自然段后,学生提问:船长有没有逃生的机会?他为什么要随着轮船一起沉没而不想法逃出来?他是忘了自己呢,还是根本就没打算离开这条船?我让他们再次认真阅读课文,然后小组互相讨论,自主探索解决。学生在合作讨论中体会到了船长的伟大形象,超越了原有的情感,获得了发展。
三、提供灵活的实践机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们应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语文资源,向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培养语文能力,促使主动发展。如教授《月光曲》一文后,要求学生选一首喜欢的乐曲,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学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后,要求学生根据诗意,自己画画或编个故事。教授《跳水》后,要求学生思考: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然后说一说,再写下来。在教授《白杨》之前,要求学生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与同学交流。布置实践作业,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了学生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总之,只要我们能根据教学实际开动脑筋,就一定能生成有效的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