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模式”的实质

2011-02-19

中国流通经济 2011年11期
关键词:中国模式经济发展

胡 钧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市 100872)

一、国家伟大复兴道路的选择

发达的商品流通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资本主义是一种市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世界市场的建立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条件和生命线,把资本主义推向全世界也是它历史作用的重要方面。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跨国公司统治地位的确立,社会化大生产覆盖所有国家,资本扩张伸向了全球每一个角落,这就是经济全球化。物质生产从来就包括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在推行社会化大生产的同时,必然要输出它的西方文明,用西方资产阶级的面貌改造世界,输出西方模式。在18世纪推行西方模式获得了成果,产生了美国和日本两个资本主义国家。到20世纪这条道路已经堵死,西方发达国家推行资本主义模式就是要把落后国家变为殖民地。毛泽东主席解释了这一认识过程:“自从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指明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实践,坚定了我们抛弃西方模式,走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信念。

二、“中国模式”的提出和背景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只用了30年的时间就把英美在工业革命时期需要100年才能完成的使命完成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陷入危机之中难以自拔,而我国不仅成功地减小了危机的冲击,而且通过经济刺激计划迅速复苏,“中国模式”更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要成为一种特定的“模式”,它必然是在与历史和现实所存在的不同样式的比较中产生的。从不同的视角与不同的对象对比,就会突出“模式”的不同方面,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模式”的认识。观察一下对“中国模式”的阐述,国内理论界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舆论界的认识有很大差别。在我国理论界占支配地位的观点是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看作“中国模式”最本质的特征。有人说,“中国模式的本质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人说,“‘中国模式’的鲜明特色,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西方理论界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他们一般很少提到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模式”的特点。理由很清楚,他们就是市场经济国家,而“中国模式”之所以对经济发展起着比他们的社会制度更突出的作用,一定是因为他们所没有的别的原因。他们从自己的视角观察,提出了一些新的方面,为克服看问题的片面性,这些应当是我们需要认真参考的。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在新著《当中国统治世界时:中国的崛起与西方世界的终结》中认为,中国的统治方式是西方式的,但它的价值观并不是西方式的。政府以及大家庭是中国的社会机制,这与现代西方社会不同。西班牙驻华使馆前商务参赞、前西中企业家委员会主席恩里克·凡胡尔认为,“中国模式”具有国家资本主义和政治专制的特点。在他看来,中国国家政权的作用并不局限于提供补贴和监管。这意味着市场具有中心地位,国家扮演的是一个“领导者”角色,确定经济优先发展方向和目标,引导经济体制向符合市场需求的方向发展。这里他所谓的国家资本主义和政治专制实际上就是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和共产党的领导。不是市场,而恰恰是这些非市场的特点构成了“中国模式”的内容。国外学者的研究为我们思考“中国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更有意义的视角。

“中国模式”应是建国以来经过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鲜明制度特色的、成功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其实质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后,社会主义中国成为西方意识形态上的首要敌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西方不断抛出各种各样的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期望中国的社会主义走向失败。在这一点上,国内有些人与西方舆论遥相呼应,试图唱衰社会主义,将中国的改革引向西方资本主义模式。“中国模式”的形成实际上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有力回应,证明社会主义是完全可行的社会制度,是可以实现经济发展、造福人民的。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主任研究员亚历山大·萨利茨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谈到,尊重历史和善于计划是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两个重要因素,而中国改革开放是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检验。他认为,与以往用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检验中国发展的实践不同,邓小平让人们用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应当说,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中国实践的检验。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来看,“中国模式”的成功既是中国自身的成功,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成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就不仅使西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也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同时,“中国模式”的成功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参考和经验。二十多年前,邓小平同志就曾预言:“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今天,“中国模式”的初步成功已经产生了这样的影响。美国布普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研究主任、资深研究员李成认为,“事实上,这一模式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被一些国家所效仿。这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方面。因为这些国家看到,完全市场化很多时候并不能带来他们所期待的结果,往往还会导致大量社会和政治问题。”正如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所说的那样,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表明,中国“已成为所有第三世界国家最大的希望和最好的榜样”。这也是“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所在。

三、“中国模式”的实质和特点

“中国模式”是在60年的风雨中磨砺出来的。新中国60年的发展经过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改革和不断的自我完善,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转变。把市场作为一种与计划一样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方法和手段,是邓小平同志的伟大创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确大大增强了活力,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样,“如虎添翼”。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市场经济不是一个独立的力量,它作用的力度、范围是在其所在的基本制度下形成的。我们的市场经济首先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国家规划主导下发挥调节作用的,忘记了这一点是不对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更加明确了国家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因此当我们谈到“中国模式”时,把市场经济放在首要地位是不符合实际的,是一种肤浅的认识。应当看到,它只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用来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和手段。

“中国模式”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核心地位与多党合作的政治体制,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依据科学发展观制定的国家经济规划的主导作用与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性调节作用。这是“中国模式”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也是“中国模式”获得成功的三个最根本的因素。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成为执政党

近几年一些西方学者和媒体在谈论中国发展模式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时,与过去相比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他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一党执政的作用给予了特别的重视,不少人把共产党的领导看成决定中国发展道路取得举世瞩目成就首要的决定性因素。这表明,西方那些不带政治偏见的理论界人士对中国发展问题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

劳动争议调解员在调解劳动纠纷时站在当事人双方的立场和角度进行调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劳动争议调解员在进行调解时,只有劳资争议从双方的立场和角度来看事情。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感受及想法。这样才能知道怎样去进行调解,不至于在调解时引起当事人的对抗。只有站在劳资双方的立场和角度与当事人进行真诚交流,让当事人感觉到调解员是从当事人的利益出发,这样他们才会信任调解员,从而消除对劳动争议调解员的抗拒心理.调解才能取得成功。

在关于“中国模式”实质的论述中,对西方学者的一些看法和我国理论界的一些看法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国一些理论界人士强调的是从西方社会学到的一些东西,如市场经济,把吸收了市场经济方法说成是“中国模式”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而西方较有深刻见解的学者却把中国独有而他们社会所没有的东西视为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例如,很多学者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一党执政看成真正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这种情况应当引起我们深思。

著名美国未来学家约·奈斯比特近期出版的著作《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深入研究了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其中很突出的一点是他在书的导言中一开始就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我们一党执政的政治制度的作用。他在谈到中国实现了现代史中前所未有的发展时说:“分析中国自身的条件和优点,我们不难发现,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是坚定不移地为中国人民谋利益的。这种长远策略方针的执行不会像西方国家那样因为总统任期的结束而中断。中国也没有导致国家分裂的党派斗争,没有因为路线的突然改变而使发展受阻。相反,它一直坚持着改革开放初期所确定的共同目标。自上而下的战略方针与自下而上的参与相得益彰。”①

有的学者讲得更明确,宋鲁郑于2010年3月10日在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一些学者关于中国成功的原因讲了很多点,“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回避了政治制度因素,这如果不是决定性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中国的政治制度如果放到全球、两岸政治比较的视野下,就会发现中国真正与众不同的特色是有效的一党制,这才是中国经济成功的真正原因。”“中国的一党制优势之一在于可以制定国家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而不受立场不同、意识形态相异政党更替的影响。”②

美国《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该报网站上写道:“一党专政当然有它的缺点。但当这样一个政党的领袖是一群相当开明的人时,正如中国的情况一样,这也会成为巨大的优势。这样一个政党可以强行实施政治上很艰难,但对于一个社会在21世纪的发展来说却极为重要的政策。”③

以上所引用的几位不同国家学者和媒体的论述当然还只是表面的观察,对中国共产党有这样大的威信、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根源在认识上还缺乏理论深度,他们的认知也不相同。但即便是较肤浅的看法,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真理。这对我们一些还停留在只从学习西方找原因的人来说还是有启迪作用的。

“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以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武装,才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不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在经济建设和改革时期无穷的力量。它的权威性和凝聚力均出于此。将这一理论用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就是一种有规律的自然史过程的理论武装了中国的工人阶级,并成为了强大的物质力量。

正是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这种认识,共产党把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自己的理想和长远目标,形成全党的理想信仰。因此,我们不是将共产主义看成人道主义的实现,而是将之视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它对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具有说服力,具有可信性和动员力量。

共产党人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本身的特殊利益,这正是它赢得广大工农群众与知识分子衷心拥护的根本原因,也是凝聚人们实现党的方针政策,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的根源所在。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党的思想的理论基础,当然地成为“中国模式”取得辉煌成就的最重要因素。2011年7月14日,法里德·扎卡里亚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国际公司网站上发表文章说:“美国拥有赢得21世纪的一切要素,……但我们所不具备的是一个利用这些因素并予以执行的政治体制”。④

2.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大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国有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它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是新的生产力的创造者,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而我国国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最根本的一点就是通过它的主导作用,引领整个国民经济从资本主义生产的把利润作为决定性动机,转变到为了人本身,使社会生产目的服务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人民的需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果实。同时,国有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中起着骨干作用,国有企业有义务落实国家的各项经济发展和调整决策,这对增大整体国民经济效益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必须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它是“普照之光”,决定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在此基础上,通过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探索公有经济的实现形式和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实践证明,经过改革和调整,国有经济的竞争力显著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关键领域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越来越积极。

中国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在应对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又得到了凸显。自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全世界都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的复苏是最迅速的,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强有力的经济刺激计划,但这一计划如果没有公有经济的支撑是无法有效实施的。

在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还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绕过的历史必经阶段,从而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我们与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一个最为重要的区别,也是我们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经济发展上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充分调动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在全民所有制经济尚无足够生产要素吸收全部劳动者的条件下,必须使所有的人投入到生产和流通中去,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对他们的任何歧视都是不应该的。

3.政府和它制定的规划在经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中国模式”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可以集中主要力量办大事,政府和它制定的规划在经济建设中具有主导作用。马克思早就指出:市场盲目支配和按科学预见发展生产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个制度下的一个本质性的区别。马克思指出:“构成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实质的供求规律的盲目统治和构成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实质的由社会预见指导社会生产。”按社会预见指导社会生产是“中国模式”的一个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坚持国家规划和计划对经济整体发展的指导作用,提出科学发展观,正是推动由社会预见指导社会生产这一理论的具体化和发展。当前,由社会预见指导社会生产,自然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但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由于迷信西方经济学和制度上的西方模式,怀疑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否成功,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有力的驳斥。正是有了政府的引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顺利进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在历史事实面前,很多人改变了原来的看法。福山在接受日本政论杂志《中央公社》专访时,就中国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以“负责任的威权体制”为价值内核的“中国模式”代表着集中和高效,客观事实证明,西方的自由民主可能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随着中国崛起,对所谓“历史终结论”有待进一步推敲和完善。

我们摈弃了一步跨向一切按计划进行生产的空想做法,把利用市场作为一种发展经济的有效方法,将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引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使国家计划与市场正确结合起来,从而激活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力。通过引入市场,我们开始找到一条能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更为有效的途径。

研究总结促使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中国模式”的经验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绝对不是要向其他国家推广什么所谓的“模式”,我们不会接受西方对我国事务的干涉,也不会对别国的内部事务指手画脚。研究“中国模式”只是为了科学地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提高自己,供其他国家参考,为全世界共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应当看到,我们所走的道路仍然处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所有制结构的优化、市场体制的完善、民生的改善、环境的保护、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日益成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凸显使“中国模式”的未来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能否妥善解决并处理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着“中国模式”未来的走向,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不断加以解决。“中国模式”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动摇。同样,在未来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只有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才能妥善处理并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具体来说,主要应解决以下问题:(1)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2)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正确处理不同所有制间的关系;(3)坚持科学发展,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4)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注释:

①约翰·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吉林出版集团,2009年9月。

②参考消息,2010年3月18日。

③参考消息,2009年9月1日。

④参考消息,2011年7月19日。

猜你喜欢

中国模式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