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二五”期间中国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几个问题

2011-02-19俞晓松

中国流通经济 2011年11期
关键词:流通业十二五国民经济

俞晓松

(中国市场学会,北京市 100069)

一、“十二五”中国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商品实现惊险的跳跃”,即市场(交易)的实现是经济成果的最终表现。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事关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事关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事关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这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任务和战略意义。而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是整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条件,既关系到整个流通产业的效率和效益,又关系到广大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关系到我国如何实现新的发展、新的飞跃,又关系到我国如何实现从生产大国向生产强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业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滞后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后危机时代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形势下,流通产业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考验、新的机遇,面临着发展方式的转变课题。

流通发展方式的转变,可以说是流通业的一次革命,是观念的更新、战略的调整、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营销方式的创新,将对中国流通业的发展与发展方式、消费方式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十二五”中国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流通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是国民经济的血脉系统和神经系统。新时期由流通引导消费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拉动国民经济的基本动力。“十二五”时期为实现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拟实现的目标为:构建保障工业、农业、国防现代化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现代商品流通服务体系;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流通业,实现流通业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性跨跃;完善与健全流通业法律法规,以此为依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实现路径

1.做大做强连锁经营。连锁经营是流通业的一次革命,是全球普遍现象,它是以连锁为架构把分散经营的零售业穿成线、构成网、连成片,通过对经营要素的集聚产生规模效应,达到降低成本、让利于民的目的。中国连锁商业的发展走的是一条先做大后做强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与加入WTO形势的。但是应该看到,只有“又大又强”才能持续发展。中国连锁商业也面临着发展方式的转变,从做大转向做强,从求规模到求效益,从发展到调整与优化,以调整与优化保发展,这也是历史的必然,客观的要求。为此要注意:一是区域市场是庞大的市场,先做实做足做细做强区域市场,便于经营要素的整合与优化、经验教训的总结、企业形象的树立,为向外扩张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做强要立足于中小企业,不盲目贪大求洋;三是做强要立足内生的竞争力。连锁商业企业的竞争,关键在于每一个单店的内在竞争力,没有各单店的做强,就无法形成集团(公司)规模的竞争力。四是做强要立足于主导业态的发挥。任何一个连锁企业的发展都有一个优势业态的选择,而做强就要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

2.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集团,保障国家宏观调控有效实施。重点支持30~50个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包括大型批发零售企业集团、重点区域物流枢纽、国家批准的保税港区、国家重点储备库等,并将他们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载体。

3.构建现代商品流通服务体系。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的现代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包括培育大批发商、发展多元化零售业、完善农村流通网络、培植现代物流体系、提升规范商品交易市场、健全与完善可再生利用资源的回收网络等。

4.建立流通业征信体系。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是流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包括构建流通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立员工信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信用管理和危机管理机制,建立与完善信用预警体系,提供精良产品和超值服务,重视并实施绿色流通、低碳流通服务。

5.培养流通业人才、开展流通科技研发与推广。人才是兴业的保障。加强对流通业相关学科的建设,形成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流通人才,对流通企业职业经理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培训,以期实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品牌创新,提升流通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并加大对流通科技的研发投入,积极推广与运用新技术。

四、保障措施

1.制定国家与区域流通业发展规划和实施细则。流通业发展规划应包括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流通业的历史总结与梳理,分析新时期流通业发展的困境与挑战,确定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流通业中长期发展目标,提出流通业发展的任务与工作重点,并制定相应保障措施。在国家流通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区域流通业发展规划及实施细则,以确保流通业完成国民经济先导产业的重任。

2.实现调控常态化。我国建立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应对国民经济的调控常态化,而对流通调控的常态化必须通过特定的载体实现。

3.健全并完善流通业法律法规。包括完善批发业、零售业与商品交易法律法规体系。

4.加强流通业理论研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流通业的实践取得重要成就,同时应加强流通理论的研究与创新。加强流通业理论研究包括以下内容: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流通业理论框架与体系;中外流通理论、实践与政策的比较与借鉴;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流通业成功的模式与案例,并分析其适应条件;构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格局与我国国情的流通业诚信体系研究等。

猜你喜欢

流通业十二五国民经济
2022年1-5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0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互联网+”背景下肇庆市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路径
2019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现代流通业水平的评价维度及三大经济区发展比较
我国流通业增长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物流技术革新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