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发挥流通产业的先导作用

2011-02-19高铁生

中国流通经济 2011年11期
关键词:组织化传导流通

高铁生

(中国市场学会,北京市 10006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社会各界对市场流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已经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计划经济年代被当作末端产业的流通,不断展现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流通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可以说在理论界已初步形成共识。但是,流通的先导作用并不会由于一种正确认识的确立而自动实现。正确认识转化为全社会自觉行动,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从理论上对流通发挥先导作用机理的揭示尚有待深入探索,而且当前产能过剩、市场饱和,经济结构调整步履维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亟待推进。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我们更有必要认真研究流通如何在整个国民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中发挥先导作用。

一、将流通产业先导作用理解为一种更高效率的服务

流通产业从大的范畴来看属于服务业。流通产业既体现出消费需求的导向,更承担着传导这种需求的服务。流通的先导作用在于把消费端发生的变化传导给生产端,并引导供给满足这种需求。这种反馈传导作用正是流通的服务功能。而从当前流通产业的实际情况看,无论观念层面还是政策层面,硬件方面还是软件方面,技术层面还是队伍层面,都存在诸多缺陷,未能形成一种完善的机制,也难以胜任发挥这种传导作用的需要。应当承认,近年来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把流通先导地位和作用口号化、标签化的倾向,缺乏使其“机制化”的扎实工作。如果不在这些方面积极主动地去改进和完善,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流通产业自身的素质,极大地增强这种反馈、传递、引导乃至促进的服务功能,那么流通产业的先导作用是不可能顺利实现的。

二、高度重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过去的理论研究中,我们比较重视流通如何突破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时空约束,这与人类需求层次长期处于较低阶段是相适应的。在一个相当的历史时期中,流通的主要任务是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拓展市场的边界。百多年来流通现代化的进程主要体现为在这两个维度上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时至今日这个过程仍在继续,这也是流通的永恒主题。但是,当人类的需求层次有了整体性的提高后,需求的满足已不仅仅是一个数量问题,更多的是质量问题,需求的多样性、个性化趋势日益明显。这就要求流通在解决时空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是当今方兴未艾的流通信息化因应而起的重要依据。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把实体市场和虚拟市场有效地结合起来。特别是网上购物不仅提供了时空便利,而且实现了信息的充分交流,避免或减少了由于信息缺失和“误导”而造成大量的效率流失。顺便说,近年来许多人惋惜批发业的式微,想重建再造现代批发业。这种愿望和努力是可以理解的。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批发业能够充分发挥产销信息沟通作用,而在现阶段批发业的这一功能被弱化了。批发业的这一困局对我们强化流通先导作用是一个有益的启迪,它提醒我们发挥流通的“先导”作用,必须努力克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大量存在的“无导”与“误导”现象。

三、尽快理顺价格形成和传导机制

在市场经济中,流通引导生产主要依托价格机制。尽管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有一定的滞后性,很难避免供求脱节与震荡,以至屡屡发生农产品产销的“蛛网效应”,因此有时需要政府出面“救市”。但是,价格机制传导需求信号、调整生产结构的作用毕竟是不可替代的。归根结底,政府的干预只不过是弥补“价格失灵”,而不能取代价格机制。从价格角度来看,流通肩负着双重任务,它既有自发形成合理价格的作用,也有传递政策、校正价格的作用。流通这两方面的作用,说到底是价值规律的两种表现形式。流通的先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二者之间的协调。当前,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政府对流通的干预过多,往往扭曲正常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剧生产中的迭宕起伏,甚至会放大产销矛盾。因此如何处理好流通中价格机制自动调节和政府干预的关系,是理顺流通导向作用的一个关键问题。与此相关的是,目前必须加快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把价内税变为价外税。由于现行的营业税和消费税均包含在价格之内,很容易掩盖真实的供求关系,阻碍形成理想的价格传导机制,不利于发挥流通对生产的正确导向作用。

四、不断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

理论上把市场主体理解为分散的原子化的关系,这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误解。发达的市场经济其实是一种高度组织化的经济,这种组织化既存在于市场主体内部,更体现为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在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之间、销售企业之间,乃至销售企业与消费主体之间通常形成长期、密切、稳定的相互关系。与这种关系相对应的,是存在一系列的市场中介组织和各种各样的合同、协议等制度安排。流通的先导作用正是通过这种维系相互关系的网络、组织和渠道来实现的。与发达市场经济相比,我国流通产业这方面的差距尤为突出,当前许多“买难”和“卖难”现象也都与此相关。为了解决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脱节”问题,各地正在大力推动建立农超对接关系,这种做法有利于增强市场组织化程度。但是,应当注意市场组织化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市场主体,不同产品和服务,往往需要借助于不同的形式。在一种情况下,“去中介化”有利于降低成本。在另一种情况下,利用中介组织,可能有助于提高效率。选择组织化的形式必须突出效率原则,而不宜片面强调、过分倚重某一种形式。

五、大力提倡以流通企业为主导构建供应链

供应链的形成与发展已成为当今市场经济中的一种重要趋势,以往企业之间的竞争现在转化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是因为一方面,它是企业之间竞争的利器;另一方面,它也是促进产销衔接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发达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形成各种类型的供应链,有的以生产企业为主导,有的以流通企业为主导。究竟哪些企业处于链主地位,与其自身的比较优势、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日本的“综合商社”就是以流通企业、主要是出口企业为龙头的稳定的供应链组织,其在传递国外需求信息、引导国内生产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针对我国当前扩大内需、调整产能、优化结构的形势需要,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鼓励、大力倡导发展以流通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这对强化需求导向作用,巩固流通先导地位很有益处。

六、要为产业转移提供先行服务

实现合理有序的产业转移是调整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产业转移的一大障碍是目标区域缺乏必要的生产性服务,导致转移后产业配套和服务外包难以落实。迄今一些地方工业园区不能正常启动运行,往往受制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因此,必须创造条件让流通先行,为产业转移提供必要的商业服务业环境,这也是流通产业先导作用的题中应有之义。

七、回归主业,搞好自营,主动响应和传导消费需求的变化

现阶段商业企业特别是零售企业存在着明显的物业管理式的经营倾向。这种倾向不利于有效地反映消费需求。实践证明,以“买手模式”为代表的自主采购可以更好反映消费需求的变化,主动地向供应商或厂家传递信息,引导后者调整生产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当前有必要通过适当的政策引导商业企业由主要依靠“联营返点”的赢利模式转向自营为主的经营模式。与此相应,有必要通过鼓励商业企业培育发展自有品牌,推行体验式营销,深化商品和服务之间的融合,以利于引导产品和服务结构的调整。

总之,流通的先导作用,必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产业政策为导向,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层面共同努力,构建起一种切实有效的传导机制,方能达到预期目的。

猜你喜欢

组织化传导流通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亚临界芝麻蛋白粉挤压组织化工艺研究
神奇的骨传导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充分发挥银行在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添加剂对高水分挤压组织化复合蛋白理化性质的影响
挤压工艺参数对高水分组织化小麦蛋白产品特性的影响
“散乱污”企业治理重在传导压力、抓实举措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复合蛋白原料组成对挤压组织化产品特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