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推动流通发展方式转变——第五届中国北京流通现代化论坛观点综述

2011-02-19静,石

中国流通经济 2011年11期
关键词:流通业流通农产品

陈 静,石 桥

(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市 101149)

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市场学会、北京物资学院主办,中国流通经济杂志与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承办的第五届中国北京流通现代化论坛暨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高层峰会于2011年10月15日在北京物资学院国际交流中心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致信祝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著名经济学家王梦奎,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著名经济学家郑新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原国家经贸委副主任、中国市场学会会长俞晓松,原国家粮食储备局局长、党组书记、中国市场学会理事长高铁生,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主任王耀,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著名商业经济学家黄国雄,原国家内贸局副局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丁俊发,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原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北京物资学院原副院长、著名物流专家王之泰,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郭冬乐,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副司长王选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运输研究所副所长汪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研究员宋则,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教授刘秉镰,日本物流学会副会长、爱知学院大学教授丹下博文,日本流通经济大学教授、研究生院物流信息研究科长矢野裕儿,日本流通经济大学物流科学研究所教授小野秀昭,韩国中央大学东北亚流通研究所教授申仁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祝合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王晓东,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鞠颂东等中外流通、物流产业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以及理论界、实业界的专家、学者、企业家300余人出席本次论坛。与会者围绕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促进流通发展方式转变等热点问题进行了积极探讨。

一、转变流通发展方式,推动流通业又好又快发展

与会者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整体规模快速扩大,流通质量与效益明显提升,流通体系初步形成,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流通业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转变流通发展方式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课题。与会者认为,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是整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和条件,关系到整个流通产业的效率和效益,关系到广大人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到我国从生产大国向生产强国的转变,关系到我国从消费大国向消费强国的转变,关系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流通发展方式的转变,可以说是流通业的一次革命,必将对我国流通业的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方式、消费方式的转变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当前,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主要涉及以下六个方面:第一个转变,要在发展理念上转变,从做大、求规模、重形式,向做强、求效益、重能力转变;从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向眼光长远的长效机制转变;从偏重硬件设施建设、市场容量扩张,向兼顾服务提升、质量改进、环境和谐、低碳高效、集约有序转变。第二个转变,要在发展策略上转变,从只重视单方利益最大化博弈,向寻求生产、研发、流通、服务多方共赢的战略合作转变;从只重视流通企业的销售额、毛利率,向追求流通企业的赢利额、纯利率转变。第三个转变,要在发展方式和手段上转变,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向精细化、重视资源优化程度、重视资源运用效率的发展方式转变;从过去主要依靠物质资本,向注重依靠人力资本转变。第四个转变,要在流通模式和技术上转变,从传统的、落后的流通经营模式,向现代化的、先进的流通经营模式转变;从零散采购、分散配送、非连锁化经营,向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连锁化经营转变;从重视引进国外流通技术,向追求我国自主技术创新转变。第五个转变,要在商品市场类型与定位上转变,从注重有形市场、显在市场、传统市场、低附加值市场,向注重无形市场、潜在市场、新兴市场、高附加值市场转变。第六个转变,要在流通产业结构布局上转变,从流通网络疏密无序、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向流通网络体系完善、结构布局合理转变。我们应从以上六个方面的转变着手,推动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构建保障工业、农业、国防现代化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现代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应利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流通业,推动流通业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性跨跃;应进一步健全完善流通业法律法规,依托流通产业,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落实“国九条”,促进物流业与商贸物流业发展

与会者指出,物流业是流通业的重要支撑与基础保障,在降低流通成本、提升流通效率等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物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年来,我国物流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201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以下简称“国九条”)出台,为我们更好地细化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降低流通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物流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政策支持,为我国物流业政策调整指明了方向。“国九条”提出的有关税收、土地、交通、体制改革、资源整合、技术创新、加大投入和农产品物流等九个方面的四十多条政策措施,都是业界反映强烈、长期制约物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对于引导物流业科学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与会者指出,落实“国九条”的主体在政府。下一阶段,政府及社会各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全面推动各项措施的细化落实,力争在企业最为关心的税收、交通等重点问题上率先取得突破。首先,从税收方面看,要根据物流业一体化运作、网络化经营的复合型产业特点,改革原有税收管理体制。一是完善税收试点办法,扩大税收试点,在一些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或行业,先行全面推广试点,并将试点政策延伸到仓储、运输、配送等各物流业务环节;二是充分考虑物流业运行特点,研究解决仓储、配送、货运代理等环节与运输环节营业税税率不统一的问题,将物流各环节应税劳务全部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重新测算适用税率,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三是完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的土地使用税政策,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其次,从交通环境方面看,针对当前过路过桥费过高、罚款过多过乱、配送车辆进城难等一系列制约物流业发展的较为突出的问题,一要对道路收费站点进行全面排查,采取相应措施,比如针对个别路段采取降低收费标准、回购撤销一些收费站点等措施,清理并降低过路过桥费,努力使公路回归公益性质,降低企业运输成本;二要“变堵为疏”,尽快确定城市配送车辆标准环保车型,制定配送车辆技术规范,取消城市配送通行证管理,对城市配送车辆与普通货运车辆进行分类管理,允许城市配送车辆通行,全面取消城市配送通行证,放开符合条件的配送车辆进城限制,为配送车辆进城通行提供便利,解决城市配送问题;三要坚决治理“乱罚款”问题,通过设立交通和路政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统一执法标准,减少个人自由裁量权,规范执法程序,通过规范和压缩罚款项目,改革罚款方式,彻底切断地方财政和基层执法部门与罚款之间的利益纽带,杜绝“以罚代管”;四要修订车辆运输车标准,并在考虑修订标准复杂性和改装车辆资金与时间成本的基础上,实事求是解决车辆运输车难题,逐步过渡,长期坚持,切实改变“一边罚一边超”、“越罚越超”的现象;五是区别对待大件运输与一般的超限、超载运输问题,尽快制定出台大件运输管理办法,建立跨省超限运输综合协调与互联互认机制,规范申报与审批程序,制定全国统一的公路赔(补)偿费标准,减少各地自由裁量权。

此外,还要以商业与物流业的有机结合为切入点,以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为内容,构建区域性的商贸物流产业组织中心,使城市获得服务区域的集群化产业发展能力,创新商贸流通产业扩张发展模式,为城市通过商贸物流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奠定产业发展基础。通过系统建设布局商贸物流基础设施,改革创新商贸物流管理体制,扶持服务创新与技术进步,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体系,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推进关键项目建设,完善发展政策与措施,整体推进城市商贸物流业发展,以更好地支持、提升、优化商贸活动,提升对用户的服务水平,扩大市场,降低商贸企业物流成本与流通费用,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发展,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改变城市在地区、国家乃至全世界的战略地位,引导和扩大消费,促进生产,推动资源不足地区经济的发展,改善地区就业问题,提高地区财政收入。

三、重新认识现代流通,重新认识国际贸易规律,重建国际贸易理论与贸易评价体系,把争取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更大权益作为国家战略

与会者认为,现代流通是社会化的大流通,这是它的需求基础;现代流通是国际化的大流通,这是它的流通范畴;现代流通是信息化的大流通,这是它的流通要素;现代流通的状态是混沌化的大流通,这是流通的一种存在状态。国际化的大流通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而国际贸易又表现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这就意味着更多的要素,包括有形要素、无形要素,都要进入全球化大流通。随着经济资源和要素禀赋(如商品、资本、劳动力、信息、技术等)通过国际化大流通超越国界被重新配置的范围越来越广,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被打破,现代流通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力,经济全球化成为现代流通发展到更高阶段出现的必然结果,加速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市场相互依存的进程。

在国际化大流通的大背景下,我国作为世界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争取自身在国际贸易中更大的权益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必须重新认识国际化大流通,重新研究国际贸易规律,重建国际贸易理论和贸易评价体系,推动全球对国际贸易规律与规则的统一认识,公平评价全球化条件下各贸易国的贡献与获取;必须转变国际贸易策略,把争取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更大权益作为国家战略,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首先,从总体战略上看,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贸易发展方式,从粗放型、数量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效益型发展方式转变,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其次,从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优势看,要从出口导向型的贸易向竞争优势导向型的贸易转变,采取出口与进口相匹配的贸易竞争战略。其三,从贸易结构上看,要将更多的人力资本融入到出口商品中,成为出口商品新的形态,要从过去主要以货物贸易为主向以服务贸易为主转变,要从有形要素禀赋向无形要素禀赋转变。其四,从贸易方式上看,要调整原有贸易方式,在进一步发展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边境贸易的基础上,发展采购式贸易、投资带动式贸易以及跨境合作贸易。其五,从商品出口结构上看,要进一步提高制造业水平,使商品出口结构从由低端要素构成的产品向由更多高端要素构成的高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高技术含量产品、精深加工产品转型。其六,从出口的地理方向或流量方向来看,要根据整个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实现出口增长从美、日、欧向新兴市场国家、新兴经济体转变。其七,从贸易政策来看,要根据全球化流通的需要,对货币政策、贸易政策进行新的调整,包括人民币、人民币浮动汇率、人民币国际化等。

四、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政策为导向,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共同努力,促进流通产业先导作用的发挥

与会者指出,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流通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对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和提升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目标的确立,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不断显现,社会各界对流通业作用与地位的认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流通产业先导作用的发挥,首先需要流通业界树立服务意识,从观念和政策层面、从硬件和软件层面、从技术和队伍层面入手,积极、主动、有目标、有意识地改进和完善流通业存在的缺陷,提高流通产业自身素质,充分发挥流通产业的反馈、传导和传统服务功能,更好地把消费一端所发生的变化传导给生产一端,促使需求正确引导供给。其次,需要高度重视并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大力推动流通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把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有效结合起来,使流通在解决时空矛盾、提供时空便利的基础上,实现信息的充分交流,避免和减少信息误导所造成的大量流通效率的流失,更好地发挥流通的信息传导作用。其三,需要尽快形成并理顺价格传导与形成机制,依靠流通在形成合理价格水平以及传递政策、校正价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流通引导生产的作用。其四,需要大力倡导以流通企业为主导来构建供应链,通过提高流通企业的比较优势与核心竞争力,提升流通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从而更好地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产销衔接,更好地适应当前我国扩大内需、调整产能、优化结构形势的需要。其五,需要为产业转移提供先行服务,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让流通先行,为产业转移提供必要的商业服务环境。其六,需要校正商业企业特别是零售企业物业管理式的经营倾向,使之回归主业,引导商业企业由主要依靠联营返点的赢利模式向以自营为主的赢利模式转变,搞好自营,主动响应并传导消费需求的变化,如实地向厂商传达需求方的信息,引导生产者调整生产结构,适应需求。还要鼓励商业企业培育发展自有品牌,推行体验式营销,深化商品与服务间的融合,从微观层面更好地引导产品与服务结构的调整。

五、转变调整结构的方式,完善流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与会者指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结构调整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关系。调整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中之重,转变调整结构的方式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要害,转变发展方式必须率先转变调整结构的方式。如果调整结构的方式,特别是实体经济中制造业调整结构的方式不能率先进行改革,转变发展方式的诸多目标就很有可能再度落空。以往转变发展方式之所以收效不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对调整结构的方式缺乏足够的重视,就在于我们调整结构的方式转变得比较迟缓。

当前,解决我国产业结构失调的关键并不在于增量的调整,而在于存量的优化特别是制造业存量结构的优化。因此,当前我国调整结构必须致力于消化存量结构,解决长期累积下来的经济存量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以往宏观政策实施的效果表明,总量管理是政府的强项、市场的弱项,而结构调整是市场的强项、政府的弱项。如果不顾及市场软实力、软调节的长期效应,仅仅凭借政府部门层层开会、发布红头文件、下达紧急通知,仅仅以政府行政干预为主导,仅仅依靠行政手段、行政命令来调整产业结构中巨大的存量问题,必将越来越难以奏效。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必须实现从行政化到市场化的重大转变,必须从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必须深化资源、能源类价格体系的市场化改革,强化金融、商贸等服务业对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影响力和贡献率,创建有利于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深度参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体制政策环境;必须深化服务业自身的改革,努力营造诚信至上、服务至上的商业环境,切实转变服务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强化服务培训,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技能,讲求服务实效,充分发挥服务业在结构调整中的疏导和中介功能。其中,流通业作为服务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更要在结构调整中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工业品流通体系,确立制造业所需要的现代批发体系,根据各类商品流通的特点和规律,完善多层次的分销渠道。作为产业链条上的紧密型关系主体,金融、批发、零售、物流、制造商之间必须完善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契约机制,依靠金融、商贸业信用制度创新,保证各环节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促进信息与利益共享,强化制造商生产性服务外包的内在动力。

六、尽快建立多种渠道、多种业态、内外贯通、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服务体系,确保市场平稳运行

与会者指出,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必须高度重视流通业在扩大消费、引导生产、保障建设、改善民生、吸纳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构建包括流通政策法规行政管理体系、国内流通体系、国际或地区流通体系以及流通支撑保障体系等在内的现代流通体系。从大流通的角度看,我们必须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度,综合考虑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外贸、内贸的关系,按照流通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规律制定相关政策,在充分尊重市场主体意愿与价值规律的前提下,运用经济手段,在政府规划与指导下改革现有的以工业或制造业为核心的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流通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推动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必须整合现有政策资源,支持包括流通业在内的服务业的综合发展以及业态和模式创新(如供应链等);必须改革不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税收制度,进一步推动企业职能外包;必须支持流通业与工业、金融业的融合发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必须鼓励流通业集聚发展,提高流通物流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必须改变流通业重外贸、轻内贸,重零售、轻批发的观念,构建现代批发体系;必须加快建设城乡对接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全面升级并加快建设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包括钢材、矿石、粮食等在内的大宗商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内外贸一体化的国际流通体系,建立财政保障体系、税收保障体系、应急保障体系,确保市场平稳运行。

七、多管齐下,提高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

与会者认为,农产品流通体系主要包括农产品渠道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规范与支撑体系三个部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一系列比较突出的问题。从农产品渠道方面看,主要表现为农户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户利益得不到很好的保证,农民参与流通过程的程度较低;从农产品市场体系看,主要表现为农产品市场结构与布局不尽合理,市场主体规模偏小,市场秩序和交易行为不规范,交易效率较低;从农产品规范与支撑体系看,主要表现为农产品物流设施比较落后,农产品物流损耗大,成本高,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薄弱,农产品流通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以上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针对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多管齐下,依靠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首先,从渠道体系建设角度来看,可以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模式,大力发展“公司+合作组织+农户”或“合作组织+农户”的渠道模式,大力提升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以物流为中心整合流通渠道,建立物流基地,积极推广农产品电子交易类平台,提高农民参与流通的程度。其次,从市场体系建设角度来看,应继续发挥集贸市场的便利功能,大力发挥批发市场在集散、配送、库存调整等方面的功能,充分发挥期货市场的价格导向、风险转移和资源配置功能,推动农产品流通的发展。其三,从农产品规范与支撑体系建设的角度来看,应大力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大力进行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特别是冷链系统建设,切实加大对农村道路交通建设的投资力度;大力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信息化建设,改变信息服务的对象,建立信息机构进行信息分析和信息发布,建立快速、准确、有效的农产品信息传播网络,建立有效的农村信息市场监控机制;加大对农民合作组织的财政和信贷支持;加快农产品流通立法,尽快出台相关法律;加强农产品市场管理力度,提高执法力度;强化参与者、监管者的品牌意识、安全意识,提高品牌保护意识。

猜你喜欢

流通业流通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互联网+”背景下肇庆市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路径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现代流通业水平的评价维度及三大经济区发展比较
我国流通业增长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物流技术革新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