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
2011-02-19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砲台镇竞智中心小学
吴 琪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砲台镇竞智中心小学)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提倡“综合性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综合达到各种学习目标,综合实现三个维度目标,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在各个语文环境中,自觉综合学习运用语文知识,自觉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来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意义深远。因此,对如何培养“综合性学习方式”这一问题做较为专门的研究,很有必要。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论指出: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个体的发展基本上就是经由社会活动而逐渐内化于个人的过程,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能提供孩子求知的框架,进而培养他们独立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增进孩子的智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特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部搬到记忆里,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
因此,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环境、学习的氛围与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同等重要的。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现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整体文化素养得以提高,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不是没有条件的。基于上面两个理论和社会文化基础,经过三年的教学实验研究,我初步构建了综合性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前专项收集——课堂情景交流——课后延伸拓展。下文就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加以说明。
一、课前专项收集——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心理学里面讲到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学生的先前学习能够对后继学习产生影响,叫顺向迁移。综合性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的第一个环节是课前的专项收集。目的是使学生在新课之前先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搜集与新课有关的学习资料,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知识积累,对新课学习产生一种有效的顺向迁移。经典迁移理论“概括说”提到:已有经验的泛化水平高,概括性强,迁移效果就好。这使我们认识到,学生在收集资料的时候,不应局限于一种方式,而应该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真正做到各种学习方式的综合。
以《激光的话》一文为例。在教新课之前,我布置了一个课前作业:通过不同途径,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激光。布置这个作业的目的有二:1.让学生对激光有感性认识,有利于将感性认识迁移到新课内容的学习当中。2.帮助学生养成从多种形式、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习惯。学生在课前,有的向家人请教,有的自己到图书馆搜集资料,有的自己上网查资料,不会自己上网的,也会请家人帮助搜集,即使从各方面都搜集不到相关知识,他们也会向已搜集到资料的同学请教。通过搜集资料,学生在课前对“激光”这一本来很陌生的事物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知道生活之中激光的用途多种多样,基本上能一一列出,而且举的例子也都跟他们的生活贴近,形象易懂。这样,学习新课的内容就很容易了。另外,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自己获取知识的愿望很强烈,为了达到搜集的目的,他们自己通过种种途径获取资料。当我看到他们得到资料后与同学交流时那种自豪的神情,我知道,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
二、创设情境——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学生搜集资料是为我们的新课教学知识迁移做好必要准备。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使他们形成综合性学习方式,达到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目的。我认为,课堂教学中善于创设学生会参与并尝试探索的情境,引导学生投入操作或活动,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以《家》一文为例。在新课开始前,我先引导学生观看课件,使他们在一幕幕的图画上感知:有那么多的民族,各个民族的人们衣着不一样,住房也不一样,各民族还有那么多有趣的风俗习惯。轻易地把学生引进我们创设的情境中,使他们对民族文化产生浓烈的兴趣,自己很想了解课文,达到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的目的。在学习课文后,我再设置学习情境:你还了解到哪些民族知识?请向同学介绍一下。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畅所欲言,主动地跟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搜集情况:有的学会了民族舞蹈,当场跳起新疆舞;有的学会了民族歌曲,给大家唱了一首《高山青》;有的搜集到美丽的图片,有的了解到不同民族人们相互间的称呼……学生们在交流资料的同时,我让他们自由提出问题,鼓励其他同学帮忙解决问题。有的同学看到新疆舞,就问新疆舞蹈最有特点的动作是什么。班里大部分同学都立刻扬起手,扭起了脖子,大家笑成一片;有的同学听到《高山青》,就问:“这是哪族的歌曲?”表演的同学告诉他,这是台湾高山族的歌曲……整个课堂上欢笑声阵阵,学生在展示资料的同时,也从其他同学那里学习到很多的民族知识,真正达到了综合性学习方式所要求的“学生能综合运用各种渠道学习语文知识”的目标,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三、课后拓展——培养交流能力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是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果单一地掌握课本的知识,是远远达不到新《课标》要求的。因此,综合性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的第三流程,是课后的延伸拓展。课后延伸拓展的作用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从知识上看,课后拓展延伸不单是对刚掌握的新知识的巩固练习,更是培养学生利用新知识,再掌握相关知识的能力。如果说课前作业是为新《课标》认识活动作准备的话,那么课后拓展作业就是新知识的升华。从能力培养上讲,课后拓展延伸是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一个大舞台,能够实现综合性学习方式课程目标所倡导的“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以《夜色》一文为例。该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孩子勇敢的品质。课后我布置作业:阅读有关勇敢的故事,与同学交流,复述给家人听,并请他们对你的复述进行评价。作业布置的目的有三:1.培养孩子与同龄人、与家人交流信息的能力;2.培养孩子养成搜集资料、阅读资料的习惯;3.培养孩子总结已学知识的能力,使课文情感教育升华。这里面,与同龄人的交流、与家人交流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一般要求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果要表现得感兴趣,评价时要多肯定、多鼓励,以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激发孩子与人交流的欲望。
综上所述,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了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