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效课堂需要“慢慢走”

2011-02-19江苏省南通市东方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9期
关键词:张悦张老师环节

姚 敏(江苏省南通市东方中学)

我曾经执教过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按常规教法,我将这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初读感知,理清脉络;再读体味,列出标题;三读品悟,体会情感;四读赏析,模仿文法。原以为这堂课这样层层深入下去,效果会不错。哪知一堂课上下来,预设的教学环节是完成了,但每个步骤都处于蜻蜓点水的状态,学生疲于奔命似的来对付我的连珠炮似的问题。后来只好回过头来,每个环节再“炒冷饭”。课后,我请教了师傅,他的一席话让我豁然开朗:“何不让你的课堂放慢脚步,沿途有许多风景值得你带领着学生去欣赏呢!”

这让我想到了阿尔卑斯山谷中的那条著名的标语——“慢慢走,欣赏啊。”对此,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写道:“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很多时候,我们的语文课堂刻意去追求表面的“高效”,我们把高效的标准设定在“多多益善”上,而错过了一道道值得我们用心去欣赏的风景,又何尝不是一件憾事呢!

那么,高效的语文课堂应如何“慢”起来呢?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学习了宁波高级中学张悦老师《故都的秋》一课的教学实录,颇受启发。

一、充分感知,扎实阅读

张悦老师这堂课的开头,用于朗读文本的时间较多。张老师称之为“感受性朗读”。在舒缓的音乐中教师范读,男女生分别选择自己有感触的段落朗读,全体同学配乐朗读。集体朗读结束后,张老师还就其中学生拿不准的字给予正音。

乍看上去,这完全像是一节普普通通的随堂课,平淡缓慢,全然没有许多“高效课堂”中急风暴雨似的进程。但是细细体会便可发现,张老师充分尊重了学生感知的规律。在缓缓的节奏中,学生感知的内容分别是自己“有感触”和“喜欢”的文段,学生感知的方式分别是由听老师范读到学生个别读,再到集体朗读。因而,在自由感知的空间里,学生所感知到的内容是真实而充分的,这样的感知为课堂探究环节的成功展开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而有些课堂中,这个程序完全是在执教师的掌控中,我们常常会看见这样的情形:学生正徜徉于文本中,老师为完成预设的目标而突然叫停,使感知程序戛然而止。表面上节省了时间,追求所谓的高效,但实际上往往由于学生感知的不足而导致课堂讨论或者深入理解不能顺利展开,这样做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二、自由选择,充分讨论

常常会看到这样的课堂,在讨论探究环节中,教师一声令下:“前后四人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讨论。”这种形式早已司空见惯了。

而张悦老师这堂全国的赛课,却在这个环节中用了别人不舍得用的时间。张老师首先看出了这堂课的座位排列方式和“平时上课不一样”,当她知道这是由“老板”决定的,便灵机一动,改由学生们公认的班级中的“老大”决定。经过和“老大”的一番商量,这才决定全班同学采用“自由组合”“自愿结合”的方式,来寻找自己的学习伙伴,形成探究小组。

这个环节中,改变“老板”的决定要耗时,和“老大”商量要耗时,学生自由组合更要耗时。但这样的耗时所产生的积极效应在课堂上充分表现出来了:各小组成员因 “志同”而 “道合”,大家积极合作,畅所欲言,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在热烈讨论的氛围中,灵感的火花不断迸发出来,各组都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相比之下,由老师亲手组成讨论小组,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省时,但这样的组合有时会是“强扭的瓜”,成员之间的讨论效果会大打折扣。因而在成果汇报时,仍然是几个平时就能说会道的学生发言,其他的学生仍然只是听众,起不到讨论探究的作用。

三、细致分析,深入思考

很多老师将高效课堂定义为“以腴为美”,这实在是一个误区,这样的课堂过于重视和追求教学设计环节的饱满,而忽略了学习的主体学生所必要的思考时空,往往会使学生为完成教师制订的多样化目标而疲惫不堪。

张老师的这堂课目标准确明晰,一节课只完成一个任务,那就是“以‘言为心声,文见其人’为探究话题,在故都清静悲凉的秋色中,通过语言的品味,看看文字背后站着一个怎样的郁达夫。”张老师明确了探究学习的要求——“立足文本”“在点上细化、深化”。为了排除“干扰”,张老师在课前已经给文章的五个画面列出了小标题,要求每个探究小组选择五幅画中的一幅所涉及的语段作为探究对象,细细品味语言。

教育家帕克◦帕尔默对课堂的空间作了准确的诠释——“这个空间应该支持独处并用集体的智慧作充分的支撑”“这个空间应该是沉默和争论并存的”。张悦老师对这堂课目标的设计便是给学生预留了充分的空间,学生在这样的空间可以想得细、想得深,讨论得充分、彻底。如果整堂课充斥着教师的追问和学生的应答,这种表面的喧嚣“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却空无一物”。高效课堂呼唤着“慢慢走”,这是尊重学生主体性、以学生为本的课堂的根本特点,也是一节优质、高效的语文课的必要因素。

四、智慧碰撞,精彩频现

张悦老师的这堂课有多个亮点,其中教师与学生智慧的碰撞更是让人拍案叫绝。在初步感知的环节中,张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为什么会对北方故都的秋产生如此深厚的情感?”当学生认为是由于南北方秋色的不同时,张老师首先给予了肯定:“一切尽在不同中”,接下来她谈到了自己的解读:“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距离产生美。郁达夫已经有十几年没到北平了,这是时间上的距离。杭州与北平有 1300多公里的空间距离。实际上文章和人是有一种内在的联系的,是从作者生命的根里边流出来的。”在探究 “破院秋色”这段文字的时候,张老师和学生探讨两个“破”字和“一碗浓茶”的意味。学生认为这是作者特有的浪漫和潇洒,是作者的“文化底蕴”的充分体现。张老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意见:“浓茶有一种很醇厚的苦味。在这样一个清静、悲凉的氛围中,作者品味茶的这种浓厚的苦味时,是不是也在品自己有点悲凉的人生呢?”而“破”字,“实际上,它是北京古城的一种历史感的象征,沧桑、沉重、衰败,住在破院里,面对破窑壁,作者想到的更多的是这个故都的过去”。

高效课堂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是教师不作为,尊重主体也并不是对学生的任何见解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唱颂歌。没有原则,对学生的任何见解全然肯定,这样的课堂虽然“省时”,但学生的水平只会“原地踏步”,不会有任何提高,而教师这一角色更是形同虚设。一个智慧的主导者必须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与主张,这并不是对学生的观点“拨乱反正”,更不是在学生面前炫耀卖弄,这是教师对学生观点的一种积极的反应,一种深入的引导。学生在与老师的“碰撞”中思考深入了,理解准确了,认识提高了。在后面解读“落蕊秋意”一段时,学生便有了如此的理解:“我觉得他很深沉,非常的怀旧,因为喜欢秋天的人都是喜欢过去的人……我觉得他就是有一点想悟禅却又不得其法,话里话外都是禅意,特别是那句‘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更让我们想到一句禅语,叫做‘一叶一菩提,一沙一世界’。”在学生的这段发言中,我们仿佛听到了雨后竹子拔节的动听的声音,这正是张悦老师与学生智慧碰撞的最好的说明。这种“碰撞”需要慢慢期待,它不会匆促到来,但这种充满智慧与期待的高效课堂该是多么精彩!

参考资料:

1.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悦《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3.杨志彬、向开顺《课堂节奏的四个 “慢”》,《湖南教育◦教育综合》2003年第 11期。

猜你喜欢

张悦张老师环节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张老师喝茶
张悦作品
Women in leadership
Initial growth and microstructure feature of Ag films prepared by very-high-frequency magnetron sputtering∗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医手遮天
论评标环节的优化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