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发展寒地黑土绿色物产产业的标准化战略

2011-02-19袁树康

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 2011年7期
关键词:物产寒地黑土

袁树康

一、引言

寒地黑土是世界上得天独厚、弥足珍贵的土地资源,因其十分稀缺而珍贵,因土地肥沃而宝贵,因物产丰饶而金贵。处于世界上仅存的三大寒地黑土带之一——我国东北松辽流域、以黑龙江省为主体的黑土带上生产的绿色物产,因天然有机、质量上乘、安全健康、营养丰富而著称于世。2004年,黑龙江省创立了“寒地黑土”品牌,经过6年多的打造,“寒地黑土”品牌已成为我国农产品知名品牌。为了做大做强寒地黑土绿色物产产业,省委省政府明确做出了“积极打造寒地黑土品牌,巩固和提升绿色食品大省地位”的战略要求和部署,这是黑龙江省依托寒地黑土特有品牌和独具优势,培育壮大发展绿色物产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城乡繁荣的战略突破口。

寒地黑土绿色物产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有其独特的开发管理体系,严格的产品标准体系、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网络化的组织体系和规范化的管理方式,而农业标准化作为重要的技术支撑手段,必将在全力打造寒地黑土品牌,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和保障绿色物产产业的有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寒地黑土的形成和绿色物产产业的战略优势

(一)寒地黑土的形成和特点

寒地黑土是指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地表植被经过寒来暑往漫长的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而成的黑色土壤。由于温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夏季高温多雨,草甸草本植物生长繁茂,地上和地下积累了大量的有机质,而在漫长寒冷的冬季里,土壤冻结、微生物活动微弱,有机质缓慢分解,逐渐形成60cm~100cm厚的黑色腐殖层[1]。黑因寒生,寒而生黑,寒地是黑土形成的先决条件,黑土则是寒地地物、地貌资源积累的必然反应。据专家测算,每200年~400年的寒来暑往才能形成1cm厚的黑土[1]。这种黑土的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天然洁净,因此被称为土中之王。

目前,世界上仅存有三块黑土带,一块在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面积约为120万km2,但1934年“黑风暴”席卷后遭到严重破坏。另一块在乌克兰平原,面积约为190万km2,1928年遭受到“黑风暴”席卷后,1986年部分面积又受到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污染。还有一块就在我国以黑龙江省为主体的东北松辽流域,总面积101.85万km2,这是全世界唯一一块未受到破坏和污染、保存完好、蕴藏巨大、最具有开发潜力和后劲的黑土带[1],黑龙江人把自己脚下的这快黑土地亲切地称之为“寒地黑土”。

我国寒地黑土具有与世不同的特点。一是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高,重金属含量低。与红壤、黄壤、褐壤相比较,其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均居首位,有机质含量大约是黄壤的10倍[1],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土壤。二是寒地黑土区域温差大,雨、光、热同步。日温差最大可达20℃,年温差最大可达60℃以上。夏、秋季节夜间降雨频繁,白天晴天居多,光照充足,最适宜农作物生长。这种独特的气候条件能满足农作物干物质和微量元素积累,是发展有机农产品的天然条件。三是单季耕作。冬季寒冷而漫长,每年土地休耕230多天,从而使土地休养生息[1]。土地经过冻溶周期,不但自然恢复地力,而且病虫害也相对减少。四是水系发达、水质纯净。不但四大水系主要流经寒地黑土区域,而且有五大连池、镜泊湖、兴凯湖等星罗棋布湖泊的纯净水滋润土壤。

(二)寒地黑土绿色物产产业的战略优势

寒地黑土绿色物产是指在寒地黑土上种植或养殖的具有其特有的营养品质、口感和外观特征,产自优良生态环境的天然、绿色、有机、营养、安全的食品及相关物产。寒地黑土绿色物产产业具有以下优势:

1.物产优势

一是质量优。珍贵的土壤资源,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科学的生产方式,严格的标准化管理模式,使寒地黑土上的农产品以质量上乘、有机安全、营养丰富而著称。如寒地黑土大米颗粒饱满,晶莹剔透,色泽如玉,米质油润,软滑筋道,香气四溢,名扬海内外。东北黑蜂在椴树盛花期采集的有机椴树蜜,堪称“蜂蜜之王”而备受青睐。

二是种类全。由于土地肥沃、江河湖泊众多,农产品、水产品、山产品、畜产品种类齐全。目前,围绕寒地黑土物产形成的品牌产品包括大米系列、杂粮与薯类系列、蜂产品系列、食用菌系列、野生山野菜系列、野生浆果系列、野生坚果系列、边境特产系列、礼品装系列共计9大类[2]。如山野菜、野果、蜜源植物等原生态的野生食品就有上千种。

三是总量大。近年来,全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始终在1300万hm2左右,2010年达到1427万 hm2,总产400亿 kg。肉 、蛋 、奶的产量保持在 300万 t、100万 t、500万t以上[3]。

2.管理优势

2000年,黑龙江省就提出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并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作,不但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管理模式,在全国进行推广。目前,已制定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企业技术标准3000多项,涵盖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禽养殖、山特采集、食用菌栽培等领域。2000年,先后成立了绿色食品开发领导小组、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各县市也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确保了“三品”的开发和监管力度。2004年创立的“寒地黑土”品牌,对发展我省的特色经济,开拓安全食品市场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产业优势

截至2010年,全省已建成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33个,面积达320万hm2,约占全国基地总面积的50%。无公害等级以上的农作物种植面积达870万hm2,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61.9%,其中有机、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到407万hm2。1028种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172种产品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5225种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食品认证[3]。这对于大力发展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具备了雄厚的产业优势。

三、积极打造寒地黑土品牌,成为引领绿色食品大省的旗帜

寒地黑土品牌是一个全新的绿色物产品牌,是寒地黑土“资源”与质量安全农产品“绿色”有机结合的产物。经过6年多的打造,寒地黑土品牌已成为我国农产品知名品牌。2009年在农业部信息中心主办的论坛上,被评为中国农产品品牌之首;2010年在“诚信中国北斗奖——2010中国十大诚信品牌”评选中,寒地黑土品牌被评为十大知名品牌,而寒地黑土品牌是此次评选出的中国十大诚信品牌中唯一的农副产品品牌[2]。要使该品牌经久不衰,成为引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省的旗帜品牌,就要永远把握住“永远绿色”这一理念,这是品牌经久不衰的精髓所在。因此,打造寒地黑土品牌,必须始终抓住产品质量这一关键要素,不断进行质量创新,始终保持高水准的质量标准。一是把绿色物产的质量安全水平放在第一位。包括:物产的包装、产地、色泽、新鲜度等外在质量;物产的独特、优质、安全、营养等内在质量;物产的形象、品牌的信任度等质量信誉。二是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尽快与国际有机食品质量标准对接,使更多绿色物产达到并获得ISO9000质量标准认证、ISO14000环境标准认证以及符合WTO制定的TBT协议、SPS协议所规定的标准,使寒地黑土品牌尽快成为世界知名品牌。三是严格实行全程质量管理。在绿色物产的种植、养殖等源头实现全方位标准化;在绿色物产的加工环节严格实施ISO9002质量管理标准;在物产销售环节严格实施和保证销售环境和销售过程的安全卫生,杜绝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绿色物产。四是依法打击和取缔市场中存在的假冒伪劣产品,保证寒地黑土品牌的信誉。

四、实施绿色物产产业标准化战略的思考

(一)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绿色物产的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是指影响寒地黑土绿色物产生长以及产量与品质的大气、土壤、水质等自然条件。保护和净化环境条件是当前重点开展而且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产地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定产地环境条件标准和污染防治措施,严厉禁止向产品产地排放工业“三废”、城市生活垃圾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严格执行达标排放规定。二是建立寒地黑土环境质量变化预警防御系统,完善环境例行监测制度。除继续完善黑龙江省现有的“寒地黑土长期定位观测试验”体系外,同时要在不同区域建立辅助观测点,针对不同区域的黑土质量的演变规律、作物品质和产量变化趋势、培肥效果、防酸化防腐蚀效果、水质和大气质量等内容进行系统监测,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寒地黑土的保护要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推进植树种草 ,控制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和有机质下降。同时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采取根茬粉碎、秸秆还田、深耕深松、增施生物肥、农家肥等措施,提高黑土肥力,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量,减少和预防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二)建立和完善绿色物产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1.加快构建寒地黑土绿色物产标准体系

绿色物产标准体系的构建要以全面提高绿色物产质量和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为目标。当前,要加快寒地黑土绿色物产标准体系建设步伐。一是加快制定寒地黑土绿色物产标准化建设发展规划。二是加强绿色物产标准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三是制定绿色物产标准体系框架地方标准,在此框架下,尽快采集国内外绿色物产标准,同时加快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和对现行地方标准的清理。制修订地方标准要积极采用国内外科研新成果,不断提高标准的技术含量和前瞻性。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着力提高标准与市场的关联性。广泛征求和协调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标准之间的协调性、配套性和标准的可操作性[4]。逐步建立健全绿色物产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都有质量和技术要求的标准体系。

2.建立和完善绿色物产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绿色物产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和盲目建设。争取用最短的时间建立一个有省、市县、乡镇、生产基地、龙头企业组成的职能明确、专业齐全、反应快捷、运行高效的覆盖寒地黑土区域的绿色物产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一是重点加强省级检验中心建设。充分利用寒地黑土区域现有技术条件和检验检测设备资源,发挥农业和质检部门专业检验检测机构的作用,消化吸收国内外科研成果,着力突出高技术水平的检测能力,逐步实现检验结果的国际互认。二是整合各市县范围内分散的有关专业站、所及科研资源 ,完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水平,使各市县建成一个综合性的绿色物产质检中心。三是乡镇、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以自检、市场准入速检为目的,成立绿色物产质量安全检验室,充实检测手段和检测力量,着力提高快速检测能力。

3.建立绿色物产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建立绿色物产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和处理绿色物产质量安全事故的基本措施。通过绿色物产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做到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问题产品可召回。把绿色物产产地环境控制、物产生产管理、农业投入品监管、产品市场准入等监管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从农田到市场的全过程质量安全溯源监管能力。

4.加快绿色物产认证体系建设

黑龙江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质量认证工作有了长足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要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行GAP(良好农业规范)、GMP(良好生产规范)、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SQF(安全质量食品)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寒地黑土区域质量安全工作新模式。

(三)建设绿色物产标准化示范基地,促进绿色物产的产业化

绿色物产的产业化,就是对绿色物产的生产、加工、流通实施标准化的过程,也是对农民和企业的生产行为按标准化的要求进行引导和规范的过程。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确定绿色物产发展重点,规划优势绿色物产生产区和产业带。根据市场需求、自然资源优势和基础生产条件,重点建设一批绿色物产标准化示范基地。通过绿色物产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业大户,使他们率先实施标准化,以示范的形式组织带动广大企业和农户实施标准化生产。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链条,促进绿色物产的产业化发展。

[1]张文明.中国寒地黑土经济[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徐威.寒地黑土被评为“中国十大诚信品牌”[N].黑龙江日报,2010-05-27.

[3]宋丹辉.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规模翻番 成为全国最大标准化生产基地[N].黑龙江日报,2011-01-06.

[4]钱永忠,魏启文.中国农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物产寒地黑土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添加木本泥炭和膨润土对侵蚀退化黑土理化性质的影响*
基于Sentinel-2遥感影像的黑土区土壤有效磷反演
基于寒地公园适老化需求的研究——以长春为例
寒地黑土无公害水产品健康养殖发展思路
我国寒地中小学教师体质及骨密度调查研究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案列
寒地医学与寒地睡眠医学的发展及研究意义
物产美食
风险警示:香溢融通、物产中拓、申达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