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几个问题

2011-02-19白永秀

中国流通经济 2011年4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白永秀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几个问题

白永秀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当前,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我国发展进入“后改革时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这要求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现阶段要从调整所有制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转变居民观念和行为方式、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等方面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结构;自主创新;分配制度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的历史演进

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内生增长理论,经济学在二百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主要围绕着经济增长的机制、源泉与动力以及结果等问题展开研究。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大卫·李嘉图(1817)、托马斯·马尔萨斯(1798)奠定了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始于弗兰克·拉姆齐(1928),此后哈罗德(1939、1948)、多马(1947)、索罗(1956)、斯旺(1956)、罗默(1986)、卢卡斯(1988)等人推动了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但是大多数经济增长理论都集中于对经济增长数量问题的研究,而相对忽视了经济增长的质量问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数量带来了普遍的结构失衡、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扩大、资源短缺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于是,一些经济学者开始反思“增长是否有意义”的命题,并逐渐成为主流观点。其中罗伯特·巴罗(2002)、马耶夫(1997)、托马斯(2000)等人在对经济增长质量领域的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认为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是农业生产中两种不同的经营方式,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认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是工业扩大再生产的两种不同类型。具体而言,粗放经营是指以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分散投在较多的土地上,进行简耕粗作的农业经营方式,其特点是用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来增加产品总量;集约经营是指在同一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的农业经营方式,其特点是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产品总量;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单纯依靠增加投入,用增加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数量以及扩大生产场所的办法来扩大生产规模的一种扩大再生产类型,它以向生产的广度发展为特征;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技术进步,用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办法来扩大生产规模的一种扩大再生产类型,它以向生产的深度发展为特征。[1]马克思的上述见解,是我们研究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理论基础。

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这两个概念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经济增长不一定是经济发展,但经济发展一定是经济增长。具体而言,经济增长只是产品数量的增长,其衡量标准往往体现在经济总量指标数据的增长上,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以总量作为衡量指标,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则主要是以人均量作为衡量指标。经济发展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次是指经济总量数据的增长,包括GDP和人均GDP的增长;第二层次是指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活动效率的改进、经济活动中外部性的减少;第三层次是指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的不断演进与完善,文化理念的不断发展,如人们观念与行为方式的不断进化。由此可见,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是一种明显的进步。

在新中国建设初期,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在强调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特别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如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的相关论述以及稍后“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都体现了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思想。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提出并多次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1987年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国家的大政方针相适应,国内学术界的研究大体经历了对扩大再生产问题的研究、对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对又好又快发展的研究以及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等几个阶段。代表性的学者有刘国光(1962,1983,1984)、厉以宁(2005)、吴敬琏(2006)、张卓元(2005)和简新华等(2010)。其中简新华提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目标模式是科学发展方式,是集约型、协调平衡型、内外向结合型、可持续型与高效型发展方式的综合。[2]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实质与影响因素

1.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

(1)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随着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减弱,世界主要经济体从2010年开始大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复苏,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按照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菲利普·科特勒与约翰·卡斯林(Phillp Kotler&John Caslione)的解释,“后危机时代”是指随着危机的缓和,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但由于固有的矛盾并没有或是不可能完全消除,使得世界经济社会仍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缓和与潜在的动荡并存是这一时期的常态,而动荡则是“后危机时代”的最主要特征。动荡状态主要表现为经济运行周期性与间歇性的突发繁荣和突发下行并存,也可能会出现长期的下行状态,最终陷入衰退甚至萧条。[3]这就要求我们在“后危机时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2)我国发展进入“后改革时代”。1978~2008年30年的改革围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而进行,使我国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体制框架。要保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必须继续推进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即进入“后改革时代”,[4]改革的主题由“发展”转变为“和谐”,改革的性质由对生产关系的调整转变为对生产力结构的调整,改革的任务由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分离”转变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一体化”,改革的途径由市场化转变为集聚化、渗透化与融合化。“后改革时代”的关键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这就需要继续深入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与融合。

(3)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近年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国内理论与实务界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反思,依靠粗放型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已经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2009年我国三大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0.6%、46.8%和42.6%,工业化的外延式扩张已经接近临界值,而第三产业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导致产业结构扭曲。此外,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未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些因素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亟需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加以解决。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我们认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理想状态。具体而言,就是在经济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动力持续且保持稳定,经济发展速度较高且保持稳定,经济发展效益良好且保持稳定,经济运行抗冲击能力强且波动幅度小。可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是经济发展达到一种高质量、高效率的“高位收敛”状态,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是我国今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与核心目标。

我们认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动力的内在性,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深层次的推动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开始发挥作用;二是经济发展路径的拓展(延伸)性,实现了经济发展路径的多样性,不同的经济发展路径共同助推整个经济的发展;三是发展层次的深度性,潜在的、无形的、特色的资源开始发挥作用,特色产业链不断延伸,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四是经济发展状态的稳定性,表现为经济结构合理,经济波动的幅度较小;五是资源配置和使用的高效性,表现为经济社会发展向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迈进;六是发展绩效的长期性,经济发展的长期绩效开始显现,经济发展的长期利益得到保证。

此外,为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一是处理好经济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着力解决好影响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注重经济平稳发展;二是处理好发展速度与效率的关系,在保持较快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三是处理好数量(较快)与质量(平稳)的关系,在扩大经济发展总量的过程中,注重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四是处理好近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关系,着眼于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注重经济发展的长期效益;五是处理好局部效益与全局效益的关系,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效益。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

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未能实现根本转变,由此可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从理论上看,经济发展方式属于生产力的范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生产力运行状态的变化。一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既有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影响,又有生产关系及其形式(经济体制)的影响,还有上层建筑及其形式(政治、法律、文化、教育体制)的影响。现阶段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很多,可以分为主要因素、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三个方面。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具体而言,从所有制结构来看,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在很多领域尚不能实现公平竞争,国有垄断企业改革难以深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障碍;从产业结构来看,工业产值比重过高,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从收入分配结构来看,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居民所能享受的公共服务存在着很大差别。因此,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投入方式、技术水平、人力资本水平、管理水平等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直接因素。具体而言,粗放型的投入方式仍然普遍存在,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现象严重;企业技术水平提高缓慢,先进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未能得到充分显现;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不高,专业技术工人缺口很大;企业管理水平低下,传统管理方式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以上这些因素的存在,直接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市场状况、经济政策、观念与社会环境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间接因素。具体而言,从市场状况来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市场分割、地区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国际贸易环境欠佳;从经济政策来看,某些政策不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影响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从观念与社会环境来看,科学的经济发展理念尚未完全确立,并且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以上这些因素的存在,间接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着力推进经济增长的“三个转变”,实现由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的转型。具体而言:一是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1.加快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

要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推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内部治理机制,提高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质量。一是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质要有清楚的认识,对不承担“特殊职能”的国有企业,要进行彻底的产权制度改革,让其全部退出;对于承担“特殊职能”的国有企业,要进行管理制度改革,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整合企业资源、发挥企业潜能、改造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使其更好地承担政府所赋予的“特殊职能”。(2)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税收体制、财政体制、政治体制、分配体制等配套体制改革。(3)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引导国有企业与非公有制经济联合,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既盘活国有资产,提高其使用效率,又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依托,因此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适时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1)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制定恰当的产业结构政策,区别对待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弱小产业和衰退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2)正确选择主导产业,更好地协调主导产业与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先行产业的关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3)注重富国产业和富民产业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富民产业,[5]提高居民收入水平;(4)破除地区经济壁垒,合理调整产业机构,纠正比例失调、结构失衡的偏差,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5)鼓励技术创新,推进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变;(6)实行制度创新,为资源在产业间的流动和配置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

3.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今后必须大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使企业产品由“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一是加快科技资源整合,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更好更快发展;二是加大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支持力度,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三是健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模式,打破体制障碍,促进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四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产权制度、管理体制、企业规模、企业家机制、资金筹措渠道等方面入手,加快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实现从知识创新向技术创新再向产业创新的转变,不但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转化为产业发展能力,而且使产业发展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五是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具有“先进观念+诚实+才能”的政府官员,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培养大量合格的劳动者;六是提高出口产品的层次和附加值,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促进出口结构升级。

4.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建立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收入分配体制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也是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一是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这是提高效率、促进公平的保障;二是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三是要加大对个人收入的调控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打击非法收入,逐步形成公平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四是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五是加快解决“三农”问题,强化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5.促进居民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

观念与行为方式是影响经济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的观念与合理的行为方式可以使人们更加明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和紧迫性,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观念和行为方式基础上形成的生活方式不但影响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与城市的现代化水平,而且影响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如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影响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而居民的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影响产业结构),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与城市的文明程度。因此,一是要改变自然经济与计划经济观念对人们行为方式的影响,树立市场经济的销售观念、过剩观念、自主性观念、竞争观念、利益观念、差别观念、动态观念、创新观念及国际观念;二是培育市场经济的城市人,从包含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术与技能、思想道德素质等在内的城市人的基本要求这一前提入手,在创造市场经济城市人形成的物质技术条件的同时,积极加快形成市场经济城市人的制度创新,在户籍制度、农民务工制度等方面切实创新,推动现代市场经济城市人的形成;[6]三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如举办学习班的方式),积极引导居民转变生活理念,改变生活方式,特别是引导农民转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水平,实现农民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同城市接轨,促进城乡生活方式一体化。

6.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托,现阶段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要着力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1)建立“产品—企业—产业”三位一体的农村经济发展平台,提供农民就业岗位,解决农民就业问题。(2)抓好“县城—大镇—大村”三位一体的小城镇体系建设,提供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一是要拉大县城框架,发挥县城对周边乡镇发展的带动作用;二是加大乡镇的合并力度,促进大镇的形成,提升大镇对周边农村的渗透辐射作用;三是调整村庄结构,扩大村庄规模,促进农村分工的发展,提高农村市场化水平。(3)推进“镇办小学—县办初中—市办高中”三位一体的教育资源布局模式。一是提高城镇教育质量,实现城乡共享教育资源;二是鼓励适龄学生外出就学,积极利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三是发展与拓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技术培训,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合格劳动力。(4)实施“1/3人员外出务工、1/3人员在县城就业、1/3人员在村镇务农”三位一体的劳动力转移模式与人员居住布局,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5)采用“对不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农村采取移民搬迁的办法、对适宜生存但没有发展潜力的农村采取由市场机制选择的办法、对既适宜生存又有发展潜力的农村采取重点建设的办法”三位一体的农村发展模式,高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6)推广“村卫生室—镇卫生所—县医院”三位一体的医疗资源布局模式,重点建设县医院,将来向“社区卫生所—县医院”的布局模式转变。

[1]白永秀.试论集约型增长方式与内涵扩大再生产之区别[J].经济问题,1999(10):23-26.

[2]简新华,李延东.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目标模式、困难与途径[J].学术月刊,2010(8):67-73.

[3]菲利普·科特勒,约翰·卡斯林.混沌时代的管理和营销[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1-2.

[4]白永秀.由“前改革时代”到“后改革时代”[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6.

[5]白永秀,任保平,吴振磊.长期困扰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十个滞后”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4-10.

[6]马晓强,白永秀,韩锦绵.论自然经济城市人、计划经济城市人向市场经济城市人的转变[J].经济评论,2006(2):31-40.

责任编辑:林英泽

Abstract:At present,the world economy has been in the era of post-crisis and the development in China has been in the era of post-reform.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is becoming unsuitable.So,we have to promote chang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The essence of chang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is to maintain the stable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long run.At present,we should promote chang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in terms of ownership restructuring,restructuring and optimization in industrial structure,improvement in capacity for independent innovation,reform in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changes in the concept of behaviors of the people and the promo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integration.

Key words:chang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the stable and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long run;restructure;independent innovation;distribution system

Some Issues on the Chan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BAIYong-xiu
(Northwest University,Xi’an,Shanxi710127,China)

F120.3

A

1007-8266(2011)04-0038-05

*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西部地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研究”(项目编号:08&ZD027)的部分成果。

白永秀(1955-),男,陕西省清涧县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现代企业制度、区域经济与西部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分享经济是个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拥抱新经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