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测谎行为研究

2011-02-19陈兴乐张增伟

政法学刊 2011年5期
关键词:受测者测试人员测试者

陈兴乐,张增伟

(1.广东警官学院 侦查系,广东 广州 510232;2.广东清远市公安局,广东 清远 515100)

测谎技术在我国司法活动特别是刑事案件侦查方面被广泛运用,其结论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已经和正在被实践证明,测谎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丰富了犯罪侦查的手段,其与一般的刑事科学技术相比有着独特的功能。然而,矛与盾总是相生相克的,如同犯罪与侦查,侦查与反侦查一样,有了测谎也必有反测谎。在近些年测谎技术运用的实践中,已经发现具有反测谎意识并实施反测谎行为的受测者。反测谎是指受测人在测试时,采用某些方法有意地改变自身的心理生理反应,干扰和影响测试以导致测试结论错误的行为,在刑事测谎中反测谎行为人大多数是有罪的受测人,其目的是为了使自己能够通过测试或使测试无法获得确定结论,也有极少数无辜受测人由于对测谎的不了解不信任而采取干扰测试的反测谎行为。国内外一些实验研究和实案研究表明,反测谎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测试结果,因此,在着重研究测谎技术本身的同时,也应当对反测谎行为予以相当的重视,否则将导致测谎错误率和不结论率的上升。但综观近些年的研究,反测谎方面的研究成果寥寥可数。本文试图在理解测谎和反测谎机理的基础上对各种现实的和可能的反测谎的行为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反制反测谎的对策。反测谎行为研究,符合科技战之研究主题。

反测谎作为对抗测谎之盾,其依据与测谎的原理息息相关。测谎建立在以下三大原理基础之上:心理刺激诱发生理变化,生理反应反映心理变化;刺激强度与反应强度成正比;相同的问题刺激诱发不同的心理反应。[1]47-51测谎的心理学基础是感知、记忆、注意和情绪。测谎的过程大体上是:测试者通过向受测者提问,并使用多道心理生理测试仪记录受测者回答问题时的心理生理反应,得到测试结果,最后对测试结果进行评判得出测试结论。对于一个有犯罪事实的受测者来说,其对自己作案过程的有关情节会存在记忆,并对测试者的问题有认知能力。[1]16-28测试过程中,测试者提出的相关问题是作案者所认知记忆并能引起其注意的。当测试者向受测人提出问题并让其回答时,受测人会对案件中的关键情节引起较强的认知和情绪心理反应,进而诱发生理反应,通过测试仪记录其生理反应图谱,经测试人员综合评判得出测试结论。由是可知,测谎的根本原理是身心相关原理,因而反测谎的方法就是采用种种手段,阻却、改变、破坏身心之间的相关性,从而达到反测谎目的。概括而言,反测谎者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实施反测谎:

一、通过自我身心控制反测谎

自我控制的反测谎措施包括三种:心理反测谎,药物反测谎,躯体反测谎。通过神经控制抑制或放大生理反应,或通过身体刺激制造假反应等种种手段。

(一)心理反测谎

心理反测谎即通过自我暗示控制心理活动,这是受测者最容易、也最常见使用的反测谎伎俩。根据测谎的原理可以看出,受测者的注意力、记忆、认知以及情绪等因素与测谎结果有直接的关联。[2]130-131反测谎正是利用这一原理,通过种种手段,以有意地改变自身的注意力、记忆、认知及情绪。聪明的反测谎者不会单单在说谎时对自身的控制,甚至在测试的整个阶段都在有意识地控制着自己心理内部活动从而刺激非常态的生理反应。

1.心理反测谎的主要伎俩

转移注意。注意力是受测者较为容易分散和转移的,通过联想、默念、背书等方法无疑是改变注意力的好方法。[3]在测试过程中,受测人不需太多言语,只需简单地作“是”或“不是”的回答,且问题之间要间隔十几秒,这就使受测人易于采用一些办法分散注意力,当受测者的意念不集中在测试者的问题上而是集中在其他事件 (如背书、默念、倒数等)或物体的时候,就会降低受测人对目标问题的注意,使目标问题和对照问题的反应差异不明显,造成判断的失误或得出不结论的结论,反测谎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笔者曾在一宗杀人案件的测试中,发现该受测人在测试时嘴角有节奏地轻轻蠕动,有时回答问题不及时,看其图谱,问题之间反应差异不大,反应亦有延迟现象,而在测间休息时其嘴角没有蠕动,怀疑其在测试时有意分心,经仔细观察,发现其嘴角的蠕动和测试室里的吊扇转动的节律同步,判断其采用默数吊扇转动圈数的办法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发现后严斥受测人,并关闭了吊扇继续测试,其反应恢复正常。

情绪调控。从生理学角度看,情绪作为一种由意识控制的心理态度,其直接受人体交感神经系统的影响。[4]129-131在测试中,测试仪通过测量人体各项生理指标的数值变化产生测试结果,以供测试者评判。其中的生理变化包括心率、皮肤电阻、血压、呼吸等,而这变化都有赖于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4]30-40如果受测者在测试过程中为防止说谎而露出破绽,从而极力的克制自己的情绪,那么这样的反测谎手段无疑是失败的。因为受测者极力的掩饰和克制自己,这本身就是一种恐惧,发生某些生理反应也是理所当然。但是,如果受测人在测试过程中通过自我暗示、自我刺激、联想等方法对情绪主动进行自我调控和干扰,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测谎造成一定影响。人的感情是丰富的,故情绪有喜、有怒、有哀也有乐。在测谎时,受测者改变情绪可以达到较好的反测谎效果,如自我暗示一些刺激性较强的事件 (如令人感到愤怒的、兴奋刺激的),联想可以影响情绪波动的往事,以刺激机体增加肾上腺激素的分泌导致交感神经系统的运作强烈。在测试过程中,测试者不断地调控自我情绪,无论回答中性问题还是相关问题的时候都产生生理反应,使得各类问题上的反应没有明显差异。合理化和自我欺骗也会降低对相关问题的情绪反应,即受测人反复自我暗示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正当的,有的宗教信仰者于测试前在牧师、法师或神像前坦白、忏悔过自己的犯罪行为,都可能在测试时降低其对相关问题的敏感度和应激反应。

2.心理反测谎的识别与对策

由于心理反测谎是通过控制自身内部心理生理变化的,故测试人员从外表很难看出受测者究竟是反测谎还是正常的心理生理反应,但未必说明心理反测谎无法被识破。图谱反应是识破心理反测谎的重要依据。

当测试开始之前,测试人员会把仪器佩戴在受测者身上一段时间,并嘱咐受测者放松心情,当图谱显示受测者的各种反应趋于稳定的时候,测试才会开始。由于测试者在测谎过程中所念的测试题目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因此正常来说,一个未使用反测谎伎俩的受测者,图谱上显示的反应会具有对应的规律的时序性,一般反应出现在测试者念完题目,或者受测者答完题目之后。由于心理反测谎者要制造一个心理反应是比较复杂的,且不可以直接随时随意地把反应制造出来,故使用心理反测谎的方法制造出来的反应有很大的随机性。当测试者题目还没念完受测者就抢先回答,或念完题目后拖延一段时间才回答,致使反应提前或延后,图谱显示杂乱、无序无章,测试人员就应该警觉受测者是否在使用心理反测谎。[5]当其反测谎被确认后,测试者应该提醒其集中注意力,不得想与测试无关的问题。测试者的提醒会把受测者的注意力拉回到测试中来。如果受测者是真正的作案者,会由于测试者的责令使受测者对主要问题的反应更加强烈,这样更有利于测试者的判断。[5]

(二)药物反测谎

药物反测谎中的药物,主要是指精神类药物。根据药物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划分,可将其分为镇静催眠剂、兴奋剂和致幻剂。[3]前文已经提到,测谎是依据受测者生理变化图谱,并综合评析测试结果得出结论。受测者通过服用药物,控制本身机体生理变化。由于所得的测试结果并非是受测者的正常反应,而是药物作用所致,因此达到反测谎的目的。

1.可被用于反测谎的药物

镇静催眠药:镇静催眠药物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人体中枢神经,如肾上腺受体阻断剂、三环四环类抑制剂等。受测者通过服用镇静剂,可以达到镇静催眠、抗惊厥、抗癫痫,并能抑制脊髓多突触反射,到达中枢性肌松。[6]36-45因此,在测试过程中,受测者对测试问题听不清、听不懂或不在意。如此一来,受测者的生理反应会明显降低,甚至是没有反应。最后,得出的假阴性测试结果“欺骗”了测试人员,从而导致错误结论。

兴奋剂:兴奋药物可以刺激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服用兴奋剂药物会调动受测者的生理反应。常见的兴奋剂药物是咖啡因,其能够刺激人体的大脑皮层,当服用一定剂量时会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6]93-1035由于在测试过程中,受测者在兴奋剂药物的作用下使得某些生理指标处在一个较高的反应状态,致使主要问题与中性问题反应相差幅度不明显。与上文所述同理,这会影响测试者对测试结论的评判。异常的兴奋状态会影响测试结果,这也是受测者在酒精作用时不得测试的原因。

致幻剂:致幻剂药物又被成为致精神病药、拟精神病药,其可使人产生对现实真实性的各种奇异的认识。最常见的致幻剂是LSD。[7]93LSD的效应难以预测,取决于使用的剂量、个性、情绪、期望及使用的环境。LSD在人体精神方面会造成感知、情绪、思维等方面改变的效应。认知作为测谎的心理学基础之一,受测者歪曲、不实际的认识显然影响测试结果。受测者服用致幻剂后,其认知已经不再是清醒状态下的真实认知,因此对测试问题产生的反应自然失去了其价值。

2.药物反测谎的有效性与识别

由于药物对人体的生理影响非常大,故使用药物反测谎的方法往往比较容易制造反测谎者所期望的结果。但是,现实中使用药物反测谎的可能性是比较少的,同时,只要测试者认真观察,药物反测谎即使在没有经过对受测者进行血液化验,肉眼观察也能被识破。

测前谈话可以让测试者了解受测者的精神状态,当发现受测者的精神状态有异常时,这就应该引起测试者的注意。如果受测者服用了精神药物,那在药物的作用下,受测者或多或少都会在躯体上表现出来。如LSD作用人体后,其在躯体方面的表现有瞳孔扩大、视物模糊、发热、心率加快、出汗、颤抖、动作不协调等,[7]92-94因此测前对受测者的仔细观察将会很容易识破。再者,测谎在某种意义上也属于一种司法活动,其在实施过程中会经过一些程序,故受测者是否有机会利用药物进行反测谎也是未知数。换而言之,在测试过程中,受测者是很难获得药物进行反测谎的,但未必说就一定不能实现,故测试人员也要多加注意。

(三)躯体反测谎

生理变化事实上是由神经系统的刺激引起的,通过使用躯体动作完全能做到刺激神经系统。

1.躯体活动与反测谎

通过某些动作使身体某一部位产生疼痛、麻痹等,会引起各种生理变化,因为疼痛、麻痹等感觉本身就是受神经系统支配的,是神经系统作用的结果。躯体反测谎的具体手法也很多,受测者在测试过程中,通过各种动作刺激身体,引起生理变化,制造伪反应,或扭曲图谱,致使评图难以判断。常见的如咬舌,咬唇,脚底放置硬刺物,故意绷紧身体某一部分肌肉,乱呼吸等方法,刺激神经,这都会使图谱发生较为强烈的变化。[5]熟悉测谎的受测者会利用自身动作产生的假阳性,以掩盖真正由于说谎而产生的图谱反应,让测试者以为那是由于受测者的无意动作所致,从而使真正的阳性反应滑过。前苏联间谍机构克格勃在训练其间谍时,也运用了该反测谎方法,使主题问题和中性问题都具有反应,[8]211-213应引起测试者的注意。

笔者在做一宗纵火案的测试时,测后在和受测人交谈中,受测人坦陈他在测试时试图挑战测谎仪,他采用了提肛的方法反测谎,这种方法动作比较隐蔽不易被发现,值得引起注意。在一宗职务侵占案的测试中,受测人采用乱呼吸的方法,时而深呼吸时而屏息,呼吸紊乱也将连带皮电和血压的紊乱,扰乱图谱,从而无法按正常的评分法则对图谱进行量化评分。而在一宗民事案件的测谎中,其中的一个当事人采用憋尿和身体乱动作的综合方法进行反测谎。测试过程中该受测人饮用大量的矿泉水,测试员要求其上厕所小便,他却一直憋着,长达3个多小时的测试没上过一次厕所,测试时身体动作很多,经一再告诫却屡告屡犯,直到测试结束该受测人才急忙去厕所一次小便好几分钟。笔者分析该受测人是想通过憋尿来强制自己转移注意,并通过身体动作扭曲图谱。所幸的是,这些受测人大多是自发的反测谎,他们并不真正了解测谎的原理和方法,常常弄巧成拙欲盖弥彰,只要认真观察不难识别。但随着测谎知识的越来越普及,可以预见,有反测谎意识和行为的人今后将会越来越多,一些有心人具体地学习了解了测谎的原理和方法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测谎,将会加大测试的难度,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加强对反测谎的研究。

2.躯体反测谎的识别

虽然躯体动作会影响测谎,但是发现躯体反测谎并非难事。一方面注意观察受测人的身体动作、表情,测试时测试人员不要只注意操作仪器和观看屏幕,而应分出一部分注意观察受测人身体,一旦发现其不应有的动作应加以告诫。另一方面借助一些监视器材帮助发现。视频录像可以发现受测者的一些轻微动作,如咬舌、咬唇等;肌电扫描仪可以随时掌握受测者的肌肉活动情况;活动检测椅可以测出受测者轻微的身体工作。但是,测谎需要经历比较长的时间,受测者在长时间内完全不动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测试人员应该认真分析判断哪些动作是受测者有意的动,哪些是无意识的。同时,在分析图谱时注意观察图谱特征,一般由躯体动作引起的反应较突兀,不太自然,对于动作扭曲的图谱,不能按常规进行图谱评分,应结合测试中的观察进行综合认定。

二、通过干扰测试进程反测谎

受测者在测试过程中所使用的反测谎方法不单是反常地改变测试时的生理指标变化,还包括破坏测试的进程。[8]211-213

由于测谎要遵循自愿原则,因此每次测谎之前,测试人员必须得到受测者的同意方可进行测试。对于一个不愿意参与测试的嫌疑人来说,由于其拒绝测谎,那自身的嫌疑自然会显得更大一些,这样会使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一般情况下测试人员要求受测者接受测谎,受测者都会接受,即使是有罪的受测者也不例外。

1.测试外部干扰

对于一些不相信测谎技术、自信能逃避测谎仪的有罪受测者来说,其仅仅在说谎过程中尽力克制心理变化来对抗测谎,这反而会出现较好的测试效果。因为前文已经提到,尽力克制心理变化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的表现,因此被测出说谎也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对于一些相信测谎技术的有罪受测者,即使其自愿接受测谎,也会在测试过程中使用一些方法中断、破坏测试进程。而使用语言对测试进程进行干扰是完全可以做到的。[8]211-213

干扰测试者思维判断:假装听不清楚、听不懂而多说话。当测试人员提问的时候,由于受测者无法避免说谎带来的生理变化,故使用其它言语来覆盖由于听见主题问题时因惊恐而产生的生理反应。如要求测试者重新念题目、或者对问题进行疑问、试探等。或者故意制造出受测者与测试人员的语言沟通障碍,如编题的语言不够通俗、不符合受测者语言习惯等。[3]如此一来,让测试者觉得测试过程困难重重,容易干扰到测试人员的情绪,进而影响最后对图谱的评析。[1]107-108

中断、破坏测试进程:由于测谎的过程步骤比较严密,受测人需要按照测试人员的要求去做才能正常地进行测谎,故受测人的配合程度直接影响测试是否能顺利进行。其中,装病或者不舒服是逃避测谎的好方法。受测者假装的咳嗽,可以使图谱产生较大的变化。在测试过程中,受测者用各种不舒服、生病的借口产生各种动作,直接使测试中断。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测试已经进行了相当一段时间而中途停止,那受测者可能会根据测试人员的问题推测出一些消息,这样对后续的测谎工作也不利。

2.细心观察,识破伎俩

在测试开始之前的谈话阶段,测试人员可以采用不同的谈话方式、音量,以考察其言语、听力等水平。当受测者在测试过程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说听不清听不懂时,应该义正词严,及时地指出其不当行为,责令其不得再犯。在开始测试之前留意其身体状况,先发制人,询问受测者的身体状况,给予其装病的心理压力,让其不敢轻易找接口。

三、使用生物反馈技术反测谎

“人在说谎时,自主神经系统的生理变化并不能受人的意识所调节”,这是测谎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假定。然而,近年来方兴未艾的生物反馈技术,使这一传统的理论假定受到了挑战,[8]206为反测谎的可能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现的技术手段。

(一)生物反馈的概念

生物反馈技术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实验心理学上发展起来的医疗技术和学科,它的出现是现代电子技术高度发展的结果,其被认为是一项意识自我调节与控制的新方法。[2]174-191生物反馈,通俗来说是指人体控制自身内部器官活动的过程。这一技术通常在电子仪器的帮助下,将身体内部的生理过程、生物电活动加以放大,放大后的机体电活动信息以视听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内部机体信息的外化,使主体得以了解自身机体状态,随意地控制和矫正不正常的生理变化。生物反馈的类别包括三类:对从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物反馈,即学会控制脑电波的活动;对从属于自主神经系统的生物反馈,包括心律、血压、皮电、胃肠活动的生物反馈训练;对从属于肌肉骨骼系统的生物反馈,主要是肌电活动的控制训练。总的来说,生物反馈就是使用仪器来反映人们通常觉察不到的心理过程,并到达随意控制这些过程。其主要运用在医学实践,使病人成为治疗的积极参与者。1868年,电话的发明者贝尔训练耳聋的儿童说话的实验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生物反馈技术。[2]177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物反馈成为行为医学的组成内容之一,在临床实践中成为医院正式的治疗手段,也是咨询心理学家常用的方法之一,对高血压、心律不齐、偏头痛、哮喘、消化道溃疡等有较好的疗效。

(二)生物反馈技术与反测谎

生物反馈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成果使我们认识到,人经过生物反馈训练,通过自主意识调节控制机体内部某些生理反应是完全可能的,从而否定了过去认为某些生理反应不能由意识调节的观点,给测谎原理、测谎技术带来了新的问题。生物反馈技术既然是一项意识自我调节与控制的方法,那么它完全有可能被用于反测谎,其原理与心理反测谎是大同小异的,但其又比心理反测谎更隐秘、更难以被发现。虽然目前国内尚未发现用生物反馈训练实施反测谎的个案,但从理论上说,利用生物反馈进行反测谎无疑将对测谎产生巨大的挑战。我们应当未雨绸缪,具有前瞻性、预见性,对此予以高度重视。

当然,一个个体想要学会生物反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个人用意识控制一两项生理反应可能可以办到,但要控制有机体的整个状态则困难重重。实际上,生物反馈并没有快速有效的练习方法。生物反馈需要一定的训练才能实现,而且需要借助一定的仪器。其训练要点之一是把身体内部的微弱反应借助电子仪器进行放大,成为外部看得见、听得见的信号;[2]191-193要点之二就是奖励与强化,通过操作反射条件,使生理指标朝期望的方向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受训者会慢慢体验到某种精神状态、姿势、方法与生理变化的关系,于是可以控制内脏活动。这个过程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因此在普通的罪犯中,运用生物反馈技术反测谎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对于一些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件,测谎的对象就应该引起测试人员的警觉。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的安全人员,而安全人员是经过重重筛选与淘汰的,而且还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克格勃对间谍的训练就有反测谎一项。本文认为,生物反馈技术的反测谎也许会很难遇见,但是一旦出现将会给测试人员带来很大麻烦。

简短的结论

测谎一天存在,测谎与反测谎的矛盾之争也不会停止。反测谎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抗衡测谎,但是反测谎伎俩是可以被识破的。对抗反测谎,关键在于认识反测谎。本文认为:(1)依据测谎的发生原理及测试过程,用于对抗测谎的反测谎伎俩主要有心理反测谎、药物反测谎、躯体反测谎。同时,受测者从外部对测谎进程的干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测谎效果。但反测谎可以识别对抗。(2)生物反馈技术对反测谎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并且极其具有隐秘性。虽然生物反馈反测谎少之又少,在实践中遇见的几率不大,但由于生物反馈技术的优越性,生物反馈反测谎不排除被各国的安全人员所运用。随着生物反馈技术的成熟,生物反馈反测谎也会引起有关学者的研究兴趣。

[1]陈兴乐.司法心理生理测试技术教程 [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2]章淑慧.心理生理学·意识的调节与生理活动的控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3]宋建成.反测谎初探 [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

[4]杨立能.心理生理学 [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5]陈兴乐.反测谎及其对策的实验研究 [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2,(5).

[6]徐江平.基础神经精神药理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7]范俭雄,张心保.精神病学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8]俞效锋.谎言·测谎与反测谎 [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受测者测试人员测试者
怒气冲冲 或因睡不好
投射技术在人才选拔中的应用解析
搜救犬幼犬挑选测试
软件测试误区分析
浅析软件测试中的心理学应用
指纹收集器
小议语法测试
很多英国人不会拼常用词
犯罪心理测试人员素质要求分析
犯罪心理测试人员素质要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