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道路交通事故之科学预防
2011-02-19张新海
张新海
(广东警官学院 治安系,广东 广州 510232)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道路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汽车、摩托车、电动车大量涌入农村百姓家庭,人、车、路的大量增加,群众交通需求的膨胀,给农村道路带来很多的交通隐患。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障碍,制约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的瓶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政策,保障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利益,促进农村道路交通和谐发展,是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当前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突出问题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自2003年以来连续7年持续好转,尽管道路交通事故总量和损害后果依然保持高发态势,但是,交通安全管理各项指标全面下降,城市群众出行安全感明显上升是不争的事实;但与之不相协调的是农村交通安全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我国2007、2008年交通事故统计数表明,农业户籍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分别占交通事故总数的53%和61%,并且仍呈逐年上升态势。与城市交通管理工作相比,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基础工作仍然十分薄弱,农村的事故预防工作还存在一些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人、车、路、环境及信息等要素不协调
交通安全管理包括人、车、路、环境与信息等五大基本要素,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道路交通系统。人是主体、车是工具、路是基础和途径、运动是交通的本质,管理体制、执法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是交通管理活动开展的条件,信息是实施交通管理活动的载体;交通安全管理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是交通活动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然而,农村道路交通基本要素中交通参与者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交通安全知识、安全意识、遵章守法意识、交通道德却相对较低;农村车辆构成复杂,且技术等级和安全技术状况较低,电动自行车、摩托车、轻便摩托车、低速载货汽车和拖拉机占绝大部分,车辆不按规定办理牌证、不按规定参与检验在农村是司空见惯的事;公路里程长、道路等级低、交通标志、标线等交通管理设施缺乏,道路隐患得不到及时治理是不争的事实。道路交通基本要素的不协调导致大量的交通隐患,并诱发大量的交通事故,对农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二)农村交通安全教育缺失,交通安全文化建设严重滞后
群众的交通安全知识、安全思维、安全意识、安全责任、安全行为、安全道德以及自我保护能力等是依靠后天的教育而逐渐形成的。由于农村长期缺少交通安全文化和道德的教育和引导,群众接受交通安全文化教育的途径有限,不少群众对出行的规则和法律法规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广大农村地区的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不少不文明交通行为并没有得到农村出行者谴责,无牌无证、套牌、疲劳驾驶、货车载人、拖拉机载人、驾驶和乘坐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超速行驶,甚至是酒后驾驶等一些不文明交通行为依然得到一些人的谅解,尚有相当大的市场,对其危害性的认识尚未深入人心,消极的交通安全文化正影响着新一代交通参与者。
(三)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水平较低,社会化防控机制尚未真正落到实处
交通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交通安全管理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政府工程,需要政府建立交通安全防范责任体系;从政府的层面上,确立各级政府的主体地位,层层落实交通安全防范责任;从各职能部门的层面上,依法落实监管责任,实施标本兼治;从社会的层面上,积极发动社会单位和广大群众,建立交通安全社会化防控长效机制,从而实现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政府领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然而,现阶段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联动机制,没有真正形成综合治理的局面,交通管理很大程度仍依靠机动车车主及驾驶人的自律,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尚未形成齐抓共管、紧密配合、各司其职的局面;由于警力的不足,一些农村道路的交通安全管理实际上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交警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唱独角戏的局面尚未彻底改变。
(四)农村交通管理勤务模式不适应,城市交通管理模式根深蒂固
1986年10月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改革道路交通管理体制的通知》 (国发 [1986]94号文件),决定全国城乡道路交通由公安机关负责统一管理[2]。在此之前,我国城市交通管理由公安机关管理,农村的交通管理工作由交通部门负责管理。自此以后,公安机关接管了农村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但工作重心依然向城市偏斜,对农村交通安全管理的规律研究不够、认识不足;甚至,城市交通管理的模式不断强加给农村的交通管理部门。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管理模式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道路交通管理责任制向农村地区的延伸,乡镇政府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有了初步认识,但工作主要还是围绕交通事故指标和年终目标考核,未能结合辖区实际,系统地研究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实施针对性举措。此外,由于警力不足的原因,道路交通管理的重点主要是城郊和省道,兼顾几条主要公路,辐射其他乡镇和路段,农村道路点多、线长、面广,管理难度大,无法向乡村道路延伸,按照现有的警力,只能保证对主干线道路的管理,镇村公路交通秩序则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在日常勤务安排上,目前中队的勤务模式较为单一,城郊管理主要是高峰站点、平峰巡段;对省道重点路段主要采取“点上管、线上巡、路上测、卡上查”的方式;对主线公路的管理则采用车巡管理为主,其他乡镇和路段的管理主要是采用“打游击”的办法;这种勤务模式尚未得到农村交通管理实践的认可,有效预防道路交通事故成效不足。
二、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的完善
针对目前农村交通安全防控工作中的突出问题,需要建立适应新形势下的交通安全防控新机制,着力破解农村事故预防中的瓶颈问题。
(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法理念,提升交通执法的公信力和交通管理的社会效果
当前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满足人民的需求和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作为衡量交通管理工作效能的一个重要尺度。交通安全管理要贴近人的需要、关心人的需求,时时处处为人民群众的交通安全着想,努力为人们的出行营造良好交通环境;交通执法人员要从内心深处筑牢维护人民权益的思想,把人民最期盼、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加强和改进交通管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要深刻反思交通执法中的经验和教训;农村交通执法部门要彻底摒弃规定罚款任务、靠执法创收、通过执法弥补经费不足的错误做法,改变公安吃交警的不正常现象;转变执法理念、改变工作作风,提高交通管理工作的公信力,努力实现执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使警民关系进一步和谐。
(二)重视交通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参与者素质、改善交通环境
文化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保障人民出行平安,需要先进的安全文化做支撑;交通安全文化强调和重视人的交通安全需求,把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作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交通安全文化是通过强调群众性的自我教育,引导和启发人们从生命价值中切身体会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建设一种先进的交通安全文化,实际上就意味着建立与这种安全文化相联系的安全保障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实施管理。交通活动中参与者能否有效地消除、避免事故,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取决于人对安全工作的认识、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取决于对安全问题的个人响应与情感认同。现阶段,要大力加强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强调交通安全是生命延续的需要,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珍爱生命、平安出行是道路对生命的承诺。建设先进的交通安全文化不仅有利于交通安全规章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落实,还有利于弥补道路条件、车辆条件和相关规定不健全的缺陷,更有利于规范交通参与者行为,营造浓厚的交通安全氛围。加强交通安全文化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交通安全问题的出发点,同是也实现交通安全管理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三)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构建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体系
交通安全管理的本质是协调不同道路交通自然要素包括“人、车、路、环境、信息”等之间在时间、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协调不同交通参与者主体包括“行人、乘车人、车辆驾驶人、与道路交通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参与交通活动时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协调好这些关系的基础是科学完善的工作机制,要切实加快完善“政府统一领导、职能部门依法监管、全社会广泛支持”的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机制。进一步建立以乡 (镇)人民政府为主体,教育部门、医疗卫生部门、公安交警部门、安监部门、保险机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农机农业部门、乡镇派出所具体实施,各村民委员会配合落实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责任制,并且督促予以落实。
(四)加强交通安全日常管理,完善标本兼治的长效工作制度
从根本上讲交通安全状况的根本好转有赖于广大交通参与者安全意识、责任意识的提高,要求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要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教育优先的原则;在管理策略上需要坚持专项工作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以专项行动推进日常管理的原则,在管理内容和工作方法上强调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结合,以动为主,动静结合;变“线”的管理为“面”的管理。要以流动检查、巡逻执勤为主,及时发现和纠正违章,清理路障,疏导交通,减少事故;更要从定点延伸到公路全线,进而延伸到辖区各条农村支线,由点到线,从线到面,形成全方位的公路交通秩序监管局面。
(五)完善信息通报研判机制,破解农村交通安全管理瓶颈
现有的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多是从城市交通管理的需要研发的,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不仅需要新科技,还需要结合农村情况开发或完善适合农村交通安全管理需要的新系统。破解农村交通管理基础薄弱、警力紧张的困境,需要向民间要警力,更需要向科技要警力,向信息技术要警力是信息化时代的一个重要选项,特别是在当前道路条件的改善和群众交通安全意识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情况下,更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搜集农村交通管理信息,实现对管理工作抓住重点、精确指导和科学组织。在当前条件下,要切实探索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充分调研农村交通安全管理的特殊性,研究农村交通安全管理的需求规律,完善有别于城市交通管理需要的交通管理系统,拓展信息平台功能,服务农村交通管理,缓解警力不足。二是要建立道路交通安全通报、巡查制度,及时通报本地区域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明确节假日、集会、庙会、婚丧嫁娶等人群容易聚集的时间、地点、规模等提前报告乡 (镇)交通安全领导小组,做好特殊时段和重点路段的交通安全管理措施,及时消除农村群众集体搭乘低速货车、拖拉机、电三轮摩托车等机动车辆的严重违法行为,杜绝由此引发的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三是根据农村群众文化水平不高、缺少信息化手段的特点,研究探索群众脑袋信息、口头信息、口袋信息的采集和研判模式和研判方法,并及时服务于农村的交通安全全管理工作的途径。
三、结束语
道路交通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中正显得越来越重要。人民群众出行是否安全、畅通、高效、环保是衡量和评价一个地区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人数占我国总人口70%的农村,交通安全工作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交通管理部门要关注民生热点问题,关注广大群众期待,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执法理念,不断加强交通安全文化建设,不断构建和谐道路交通环境。
[1]杨均.道路交通科学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2]公安部政治部.公安发展战略研究 [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