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整合与党的执政能力提升*

2011-02-18叶昌友王天闻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民主中国共产党

叶昌友 王天闻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社会整合与党的执政能力提升*

叶昌友 王天闻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社会整合也被称为社会一体化,它既体现各种社会因素相互统一和相互协调的过程,同时也表明这种统一和协调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的视野由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对社会的整合能力已经成为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路径选择。构建党的社会整合机制,对于加强和推进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整合;中国共产党;党的执政能力;社会整合机制

政党政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最主要形式。社会整合是我们党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是衡量我们党执政好坏的一个重要尺度,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必须担负起实施社会整合的任务。深化对社会整合能力的研究,对于我们党协调多方利益关系、缓解社会矛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整合的理论维度

(一)社会整合释义

所谓整合,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使各个不同的部分在保持各自性质特点的前提下,共同集合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整体。而社会整合,就是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对各种不同的社会因素进行整合,促使其形成一个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社会利益共同体,同时也包括这种统一和协调所带来的结果。一般而言,社会整合是要按照一定的价值观念和程序规范来进行的,通过对社会中既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的因素进行整合,促进社会稳定,使其形成稳定的统一体。因此,社会整合也被称为社会一体化。社会整合是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它既能够使社会维持其作为社会系统的完整性,又能够使社会进入更高级的适应能力。社会整合的基本功能是保持社会的秩序化、规范化,其目的是防止社会结构的各个部分因缺乏亲和力而导致发展失控,引起整个社会的混乱、无序。

在现代社会中,政党政治是政治生活的中心,也是开展社会整合的重要力量。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研究发展中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时认为“处于现代化之中的政治体系,其稳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一旦羽毛丰满,政党就会成为维系各种社会力量的纽带”。[1]美国社会学家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曾将政党称作是“冲突的力量和整合的工具”。[2]政党社会学的一般原理也表明,整合社会,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关系和谐,稳定社会秩序是政党执政的主要功能,是执政党不可或缺的执政能力。但是对于处于不同地位的政党来说,其作为“冲突的力量”或是“整合的工具”的侧重面是大不一样的。作为在野党或反对党,其目的是为了夺取国家政权,因此它们往往更多地表现为“冲突的力量”;而对于执政党来说,其目的是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因此更多地体现为“整合的工具”。执政党要运用好手中的公共权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必须团结社会各阶层,整合各方面的利益,减少各方面的矛盾冲突。如果执政党消极看待社会整合,固守某些特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那么就必然会加剧社会的分裂和冲突。

因此,社会整合是执政党的一项基本功能,只有做到这一点,社会才能稳定发展,执政党也才能实现长期有效的执政。

(二)近现代西方学者的社会整合思想

法国社会学家爱弥尔·涂尔干于十九世纪末最早提出了关于社会整合的思想。他在研究社会分工和职业群体的基础上,提出了“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概念。其中,“有机团结”就是社会整合。他指出,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每个人都因为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发挥着不同于他人的独特能力,每个社会成员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必须通过与他人进行沟通、合作才能达到目的,这就造成社会成员相互之间的依赖感、团结感和自己与社会的联系感。为了协调利益关系、避免成员间的冲突,人们就通过遵循一些共有的价值观念和程序规则来取得一致意见,以此实现整个社会层面的整合。

美国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将“整合”列入AGIL功能模式,将社会整合视为系统实现其生存和发展功能的一个必要条件,并在其著作《社会体系和行动理论的演变》一书中将社会整合定义为:一是指社会体系内各部分的和谐关系,使体系达到均衡状态,避免变迁;二是指体系内已有成分的维持,以对抗外来的压力。虽然塔尔科特·帕森斯认为四项基本结构和功能中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危及社会的生存和正常发展,但是社会整合在逻辑上具有优先地位,因为社会在现实性上是动态和发展的,而整合则是发展的必备条件,它“既能够使社会维持其作为社会系统的完整性,又能够使社会进入更高级的适应能力”,[3]因此整合结构对任何社会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而整合结构则依不同社会和不同时代的特定条件而定。

总起来看,西方学者对社会整合问题的认识与研究,其中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认为社会整合是一种多元的整合,但在强调社会整体利益的同时,并不忽视社会个体以及不同群体类别的利益权利。西方学者的社会整合思想比较注重尊重社会个体利益权利,尽管他们对社会不同群体与社会整体之间权益权重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对社会整合之中个体权益的尊重是他们的相同之处。这些思想对于今天的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理论与实践不无裨益。

(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整合思想

马克思并没有专门地对社会整合这一问题进行论述,但是他在揭示社会发展基本规律,阐述未来社会发展前景,探索社会主义实现途径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整合的思想。马克思在批判吸收圣西门、孔德以及斯宾塞等人的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不仅指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的,而是表现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4]“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5]而且还提出要想在相互适应的社会形态中实现有效的社会整合,必须要从整体的角度去协调各种社会关系,消除那些破坏整体性的部分。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社会发展规律时发现,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也是实现社会整合的根本基础。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彻底消灭阶级是以“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为前提的,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让普通民众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也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阶级差别、阶层差别,消灭剥削,实现社会整合。

在社会整合问题上,列宁也提出了一些其它的观点。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指引下,第一次成功建设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开创了政党发展的新纪元。列宁特别重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通过对苏联法律体系的建构,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成为了现实。他还提出推进党内民主建设,通过党内民主来坚定和扩大党员对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同时,列宁还提出要密切党和群众之间的联系,必须一方面通过抑制党和政府内的官僚主义滋生,另一方面则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使意识形态思想泛社会化。他的这些思想对无产阶级政党如何实现有效的社会整合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者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的前提下出发,正确把握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极为丰富的社会整合思想。这些思想既具有独特的理论特色,又符合现代社会对社会整合的一般理解,其包含的基本思路、价值、原则和方法为中国共产党在当代如何开展社会整合提供了重要借鉴,是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

二、社会整合与党的执政能力的链接

执政党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运用手中掌握的公共权力进行社会整合,通过动员、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资源和关系,使它们和谐相处,共同构成社会系统的有机部分,促进社会经济和政治的良性、健康发展。执政党社会整合功能发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其执政时间的长短,乃至执政资格的存亡。社会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对于掌握公共权力的执政党来说,进行社会整合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自身应成为结合各种社会力量的纽带,将各种社会力量凝聚在自己周围或吸纳成本身的一员。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中国政治体系的核心支柱,是领导中国进行社会整合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高效的社会整合既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表征,也是我们党治理国家的基本目标。因此,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如何通过推进党的建设来达到社会整合的目标,这个问题是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一般而言,执政党社会整合的内在机制主要包括价值整合、组织整合、制度整合。

第一,价值整合。任何一个社会体系都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价值体系是社会整合最深刻和最重要的来源,它可以规范人们的言行、缓和社会的矛盾,进而推动实现社会整合。从根本上说,政党的权威是建立在一套思想理念和信仰体系上的。然而,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决定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必然趋向多元化。中国共产党只有通过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才能增强社会的凝聚力,达到价值整合的目的。因此,执政党通过构建有效的价值体系实现价值整合,是执政党社会整合的基础性工程。然而,要让人民群众接受我们党提倡的价值体系,光靠教育与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让它与现实结合起来。这种与现实密切联系的价值体系,能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对改革以及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这不仅保证了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社会主义属性,也是对社会上多元价值观的包容性表现。而这种包容性对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缓和社会不同阶层间的利益冲突起到了巨大作用。

第二,组织整合。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组织,高效的组织化是我们党推行政策和进行社会动员的前提。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有效的组织网络,对党、国家、社会三者进行整合,形成和谐的架构。由此可见,党的组织网络是整个中国社会整合的支撑力量。我们党要做到密切联系群众,那就必须将党的组织网络体系深入到社会的最基层。对于中国这么一个超大规模的社会来说,党的地方组织与基层组织的一举一动都与党的社会公共形象密切相关,基层党组织也是社会动员的基础保障,在党的组织体系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效运作的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重要的力量源泉,也是现代政党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在社会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党必须高度关注自身的组织资源状况以及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可能受到的侵蚀和影响的状况,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完善党的组织网络,提升自身的组织力。

第三,制度整合。制度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制度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好坏。在现代社会,现代国家制度是执政党整合社会的主要资源。因此,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不仅应该体现在用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战略规划来领导国家建设的方向,还应该体现在党执政过程中,赋予国家机构的动力与资源。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将党的建设与国家的制度建设整合在一起,以实现党内民主推动实现人民民主,以实现党内和谐促进实现社会和谐。将党的建设与国家的建设有机统一后,党的建设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这不仅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存亡,更是关系到中国能否建设成为真正的现代化国家。因此,制度建设就成为执政党社会整合最基本的形式之一,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家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在党的领导下,在制度化与规范化的框架下实现社会整合。

三、构建党的社会整合机制

既然社会整合能力的高低是评价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我们党就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切实加强和发挥社会整合的能力。因此,就非常有必要构建党的社会整合机制,以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推动党的建设不断发展。

所谓社会整合机制,“是指影响社会整合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及其功能,以及社会整合的作用原理。”[6]作为一个独立系统存在的社会,都会在其自身长期运作的过程中,形成独具特点的社会整合机制,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社会整合机制作用于社会整合活动的全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整合活动的得失成败与社会整合能力的强弱优劣。

(一)构建价值整合机制,为社会整合奠定思想基础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观念体系,无时无刻地不在对人们的价值观、行为规范起着社会整合的作用。而意识形态又与政党有着密切的联系,任何政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少不了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来作为支撑。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的真理。”[7]因此为了能够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向心力,发挥社会主义能够同心同德,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我们党就必须通过宣传教育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等方法,来将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和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传输给全体社会组织和公民。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中国革命和中国的国家建设指明了方向。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也才能取得成功。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党制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产生了高度的认同感,得到了社会成员的广泛认可。但是在现阶段的中国,除公有制经济外,还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这些所有制经济关系如果反映在具体的意识形态上,就表现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等等。这些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意识形态必然与主流意识形态发生矛盾,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进而有可能威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如果主流意识形态对党员和普通民众的影响力下降的话,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会造成政治认同危机,威胁我们党执政的合法性地位。正如有学者指出:“党员对本党的纲领和章程所确立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动摇、转移,是对执政党合法性提出的最严重的挑战。”[8]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重视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把寻求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努力维护和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必须要继续秉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回答现实生活中干部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样的意识形态传输避免了以往理论脱离现实而呈空洞性的缺点,才更能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并接受。此外,努力培养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方法。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方向,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思想牢牢占领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阵地。

(二)构建组织整合机制,为社会整合提供组织资源

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政治组织,中国共产党一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都会及时地对自身进行改革与完善,不断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要实现社会、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我们党就必须主动回应社会经济条件的变革,在适应中完善党组织的网络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党对原先的组织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加强党组织的领导能力,提高党组织的组织化水平,以便使我们的党组织能够更加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否能够稳固,关键在于我们党是否能够拥有社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的自主性正在得到增强,人民表达自己愿望和利益要求的呼声也越来越强。作为中国社会整体利益代表的共产党,必须把加强党组织的网络建设看做是进一步密切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手段。要实现密切与社会的联系这一目标,我们党就必须继续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和建设成功的必要保障。从苏东剧变的历史经验中我们得到教训,无产阶级政党一旦背离了群众路线,脱离群众,损害了群众的利益,那么就会动摇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只有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保持党组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动员整个社会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9]充分认识到党的基层组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就要积极引导广大基层党员从单位走向社区,采用社会化的活动方式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将党的组织网络渗透进社区,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从长远来看,这对推进基层民主建设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对待。

要完善我们党的组织网络建设,还要求我们党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而这样的一支队伍,应当是包括党政干部队伍、企业经营管理干部、科学技术干部和其他战线干部组成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10]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形势,我们党选拔和任用干部的标准也要增加新的内容。必须继续贯彻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对干部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此外,也要重视干部的知识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一批精通市场经济管理的党员和干部。扩大党组织在私营企业和非盈利组织中的覆盖范围,挑选一批合适的党员干部进入工作,加强对私营企业的教育、引导工作,以便更好地团结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只有这样,才能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加以整合,才能适应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发展要求。

高效的组织网络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政治纲领、实施政策方针的前提与基础。我们党要完善组织网络建设,必须以现代化为契机,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用新理念来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党组织的工作效率,将组织建设提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三)构建制度整合机制,为社会整合建立制度保障

制度是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一个规范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将制度整合作为社会的重要手段,通过规范党政关系来健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工作制度,通过发展党内民主、加强民主监督来促进党内团结,密切党群关系,建设法治国家。这一系列的措施是中国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表现。

1.规范党政关系

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是通过执掌国家政权来作用于社会的,因此必然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执政党的身份与国家政权的制度关系问题。公共权力运作的法制化、规范化要求国家各行政机构加快推进制度化建设,而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要保证对社会整合的有效性,也必须要提升组织的能力,加快健全规范党自身的制度化建设。因此,我们党必须区分党的领导与党的执政,进而形成规范的党政关系。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其领导力主要应体现在三方面:首先,要实现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就要充分尊重各国家机构相对独立的地位,给予他们履行职能的制度空间,而不是以党代政,使党陷于大量的行政事务;其次,国家机构要依法履行职责同样离不开党的支持,因此必须借助党在政治资源和组织架构上的优势,才能最终完成行政目标;最后,党要实现人民的意愿、国家的利益和党的意志的有效对接,一方面要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与国家机构的沟通和协调,这样才能提高社会整合的效度。如果将党的领导和党的执政混为一谈,不加以区分,那么党政机构就会冗肿重叠,不仅会造成党对自身管理的忽略,也会降低行政机构的行政效率,成为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等现象滋生的温床。邓小平同志对党政关系不清所带来的后果曾做过深入揭示:“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或少数人手里,多数办事的人无权决定,少数有权的人负担过重,必然造成官僚主义,必然要犯各种错误,必然要损害各级党和政府的民主生活、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制、个人分工负责制等等。”[11]因此,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厘清“党”与“政”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党政关系规范化的认识,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

2.发展党内民主

我们党要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要做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必须要求党的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之间保持紧密联系,或者说,必须保证党内民主才能在此基础上实现人民民主。因为广大党员是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他们有权利在党的会议上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提出建议和意见,选举和监督党的领导人。如果忽视党员的权利,就会直接导致联系着群众的普通党员缺乏表达意见的渠道,无法起到沟通党群关系的作用。如果广大党员感受不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那么依靠党员的集体智慧和主动性去应付复杂局面也就无从谈起。

我们党要推进政治民主,虽然可以参考国外一些政党的做法,但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国家性质以及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政党的属性,再没有一条路径较之以发展党内民主来推进人民民主要好。同时,从我们党进行社会整合的角度来看,党内民主制度的建立和民主活动的有效展开,不仅能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制度化的水平,使党的社会整合有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组织载体,而且是我们党有效进行意识形态整合、组织整合、制度整合的保证。

对党内的民主建设和民主发展来说,尊重广大党员的权利是党内各项制度得以有效落实和运作的前提,而党内各项制度的有效运作则是党员权利实现的基本保障。这就决定了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增强党内制度的合理性、权威性和有效性是党内民主建设和民主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要保障党员的基本权利实现,就必须发扬党内民主,而民主与制度的相互依存关系决定了党内民主必须制度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发展党内民主,要“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12]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党员的民主权利,才能更好地健全我们党的制度建设。

3.加强民主监督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无产阶级政党专政,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国家只允许存在无产阶级政党一个党派。发展民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所承担的历史责任。不追求民主,就不是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独具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能有效地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对推进社会整合有重大作用。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强大的组织能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民主党派的监督不能突破基本的政党制度,必须在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寻求相应的发展和创新空间。

在社会主义中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是人民行使权力的代表机关,应当加强对党的监督。中国共产党要将自己的政治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必须得到人民代表大会的审核、批准。而这一过程,恰恰就是对党进行监督的具体表现。如果忽略了这一点,那么人民代表大会就有可能沦为党将政治主张变为国家意志的表决机器,这样的话就无法发挥监督的职能,不能代表人民充分行使国家权力。

另外,从党章的角度来看,党章明确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的一切组织和党员都没有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殊权力,只要是违反了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都要绳之以法。党章的这项规定,其实质是我们党对来自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的肯定,是我们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表现。

[1][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美]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36.

[3][美]安东尼·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13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3.

[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1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1-342、329.

[8]王邦佐.在各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76-277.

[9][10][1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N].2004-09-19.

(责任编辑:铭 尘)

D25

A

1672-1071(2011)02-0082-06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纪念建党九十周年)“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研究”阶段性成果(10JDJNJD155)。

2011-03-02

叶昌友(1955-),男,安徽安庆市人,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民主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生态民主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美国的民主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