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导师研究生组、群为单元的研究生管理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2011-02-12李庆卫周春光
严 密 李庆卫 周春光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 100083)
以导师研究生组、群为单元的研究生管理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严 密 李庆卫 周春光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 100083)
以园林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难点,提出研究生导师组为单元的研究生管理模式,旨在搭建更为有效的德育工作平台,为发挥研究生导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提供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导师研究生群组的作用,实现“学院—导师组—研究生”和“学院—班级—研究生”双线联运的管理机制,有效推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确保研究生德育和管理工作无盲点、无死角。研究结果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在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平台的搭建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路。
研究生;德育工作;导师研究生组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德育工作是新时期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群体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研究领域专业、业务实践众多、管理形式较为自由等特点。面对当前就业工作压力逐渐增大以及专业研究发展日趋多元的发展形势,如何实现研究生群体管理机制与德育平台建设,是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文明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伴随而来的多元文化和价值观也对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绝大部分研究生都是由本科生直接考入或保送的,年龄集中在20~30周岁之间,正处在道德发展和世界观成型的关键时期。同时,作为青年群体的先锋,研究生具有头脑灵活、知识丰富、思想活跃的特点。面对当前快速转型的社会经济形势,研究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选择必然更加开放和多元。面对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研究生在价值行为的选择上难免会出现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甚至触犯公众道德底线的现象,这些价值行为选择就构成了对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现实冲击和潜在挑战。因此,现阶段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当前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困境
在以往的研究生工作体系中,研究生业务素质提高与品德建设是在相对割裂的状态下各自独立展开的。研究生的德育工作主要由研究生专职管理人员和研究生辅导员依托班级、党支部、研究生会等组织机构来开展;专业教育和业务管理工作由导师负责。虽然绝大多数研究生导师也参与研究生德育工作,但也只是自发地进行着,在管理上并没有明确导师参与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职责。这种管理模式在最初研究生数量少,研究生就业形势良好的形势下运行效果较好。然而随着在校研究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研究生与研究生辅导员和专职管理人员的数量比值日渐增大,管理人员数量愈显不足、管理深入程度不够,管理工作覆盖面窄小。如果仍然仅仅依赖数量有限的研究生辅导员和专职管理人员承担研究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显然已是力不从心。
与此同时,原本作为学生教育与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单元的班级也因为人数众多而变得组织松散,班级内部的信息沟通和传递也不够顺畅,在教育和管理环节中执行力下降,这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制造了一定的困难。
在人员不足和机制不畅的双重压力下,研究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自然受到很大的影响,对于研究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要想做深做细也就无从谈起。
三、导师参与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基础
加强导师参与德育工作是提升研究生德育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和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导师的参与更加显得必不可少,主要是由以下几点决定的。
第一,导师对研究生的具体情况最为了解,德育工作内容更有针对性。对研究生具体情况的细致了解是研究生德育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前提。研究生扩招之后,由于专职人员和辅导员人数的限制,很难有效掌握研究生个体的具体情况,德育工作难免出现盲点。相对而言,导师所面对的是自己指导的研究生,人数相对较少,了解研究生的情况相对容易。另外,研究生在校期间通常都会主动与导师保持相对紧密的联系,这也使导师能够及时地了解研究生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第二,导师对研究生最具调控力,德育工作开展更具便利性。时间和空间是德育工作开展的必要前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本科阶段不同,除了极少部分时间的集中授课外,绝大部分时间里,研究生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学术研究和科学探索。学习研究的时间安排和科研时间的空间去向也是由导师来主导,这为导师开展研究生德育工作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保证。
第三,研究生更愿意接受导师的思想指导,德育工作更为高效。德育工作和业务培养难以分割,绝大多数导师在进行业务培养的时候也一直在进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导师自身所具有的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渊博的学识、严谨的学术态度,有利于研究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导师的教诲。
四、导师参与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途径
虽然导师在当前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而且具有其他老师难以比拟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目前的制度建设尚不完善,研究生培养中权责不清的问题依然存在。仍有部分导师只注重对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而将德育工作看成是学校政工人员的责任。这种观念往往会造成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和德育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发生。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有2个方面,一方面是部分导师自身对于研究生的德育工作不到位;另一方面,目前的以班级为基础单元的研究生管理模式也不利于导师作用的发挥。
想要更好地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的作用,首先要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强化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和德育工作第一责任人,明确导师、辅导员和专职干部的分工和职责。与此同时,要赋予导师与其职责相适应的更多的权利,在研究生招生、奖学金评定、毕业审核等关键环节给予导师更多的自主权和控制力。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对导师进行奖惩考核,充分调动导师参与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现有的以班级为基础单元的教育管理模式不利于导师发挥作用。要搭建更为有效的研究生管理和师生交流平台,为导师参与研究生德育工作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园林学院在研究生管理模式改革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五、以导师研究生群、组为单元的研究生管理模式探讨
(一)导师研究生群、组概念的提出
自学校2005实行研究生学院二级管理制度以来,园林学院便积极探索如何通过管理模式的变革来促进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在二级管理工作的承接和体制的转型过程中,原有的仅以班级为单元的研究生管理模式的不足不断显现出来。
由于研究生培养模式强调研究生在以导师的研究生团队的依托下进行自主研究和创新,这种模式有益地培养了研究生的团队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但由于原本的研究生班级是按照专业和年级来划分的,同属一个班级的研究生分属于多个不同的导师研究生团队,因此同属一个班级的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时间节奏也很难统一。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研究生个人作为导师研究生团队中的一员,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和同属该团队的研究生接触,学习和生活节奏都要同所属的研究生团队保持一致。同属一个专业或者一个班级的研究生都分散在不同的导师研究生团队中,很少能集中在一起学习生活。这使得一个班级的研究生同学在活动空间和时间节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研究生的班级组织和班级集体意识,也削弱了以原有班级为依托的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效果。班级松散的组织形式难以为研究生的德育工作提供有效的平台,不利于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组织开展,也难以发挥导师这一重要力量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经过近2年的研究生教育与管理实践探索,园林学院提出了以导师研究生组群为单元的研究生管理模式,为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和有效发动导师参与打下了基础。
导师研究生组(以下简称“研究生组”)是在原有的研究生班级基础上进一步按导师将研究生分组。同一个导师在不同年级的研究生组相互联系,在纵向年级上建立导师研究生群(以下简称“研究生群”)。在管理过程中,将导师研究生群、组作为重要的管理单元纳入日常管理体系。
(二)基于导师研究生群组的德育实践
自2006年开始,园林学院尝试对研究生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在原有的管理体系中加入了导师研究生组,将2006年入学的3个专业的170名研究生按照导师划分成25个研究生组,每个研究生组的研究生人数控制在5~10个人之间。各个研究生组推选1名组长,负责本组研究生的组织和日常管理。
设立研究生组之后,学院研究生管理的重心从学院对班级下移到班级对研究生组的环节,有效地加强了学院对研究生动态的掌握,制定出了一些针对研究生组的具体管理措施。研究生管理队伍中组长的加入大大丰富了研究生管理的力量,迅速成为研究生管理和德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学院还将研究生组列为评优的考核单元,在每年的评优工作中评选优秀研究生组,组长也作为研究生干部进行考核、培养和评优表彰。
通过1年的试行,证实了导师研究生组群能非常有效地掌握研究生的信息并能够较为及时地对研究生个人进行管理,不仅大大地提高了研究生管理的效率,也使得原有班级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职能大为增强。
2007年,学院进一步实践研究生组群的管理模式,将相同导师在不同年级的研究生组进行纵向联合形成导师研究生群,并将研究生党建工作和党员管理与研究生组群相结合。对原有的班级党支部进行拆分,再以研究生群组为基础进行了党支部的重新构建。重组构建了以导师研究生组群为单元的研究生党支部15个。在基于不同年级跨度的研究生群基础上的党支部中划分党小组,和研究生组相对应。形成党支部带领研究生群,党小组带领研究生组的工作格局。使支部工作和研究生德育工作相辅相成,彼此共同促进,工作效率明显提升。
同时,导师研究生群组和新的支部为导师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充分发挥了研究生导师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作用,用导师的人格魅力有效地感染和深化了研究生德育工作,导师的凝聚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数年来,学院不断加强研究生导师群组和新党支部的建设,为导师德育作用的发挥构建平台,并结合原有的班级管理模式,探索新的研究生德育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首先,提升了党支部和班级的凝聚力,党建和德育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党支部和研究生组群两位一体的模式使得党建工作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同时研究生组的建立,使得原本松散的研究生班级变得有机和有序,班级的组织性得到极大提升。通过组长的深入,最大程度地有效扫除了研究生管理的盲区和死角。在新的模式下,研究生党建和管理工作相互促进,支部和班级的凝聚力有效提升,大大提高了研究生党建和德育工作的效率。
其次,发挥了组群支部和研究组的研究方向统一的学术优势,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成立研究生组群和组群支部之后,学院积极引导研究生组群和支部发挥全体的专业优势,承办或开展各类学术活动。将原本由学院或学科主办的大型学术交流和讲座活动交给相关研究生组群和支部组织承办,并督促研究生组群开展内部成员交流和学术沙龙活动。2年来,学院交由导师研究生组群和支部承办学术讲座12场,举行学术沙龙等内部交流活动30余次,不仅有效提升了研究生群体学术素养,也让研究生的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
再次,拓宽了组织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点燃了研究生群众对党建活动的参与热情。组群支部有集中的专业优势,在2007年假期“红色1+1支部和基层社区共建活动”中,学院某研究生支部和平谷海子村结队,充分利用规划设计的专业知识,帮助当地完成了海子村旅游发展规划,真正做到了理论应用于实际,并通过专业实践拓宽了党组织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吸引了广大研究生党员和群众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研究生组、群的组织优势分析
同一个研究生组、群的每一位成员都拥有共同的导师,同原先的研究生班级相比具有一定的组织优势。
首先,导师研究生组群的管理模式能有效地发挥导师在研究生管理、培养和德育工作中的作用。绝大多数导师所指导的研究生团队都会在导师的安排和引导下形成自身的组织,有些导师会明确或不明确地为自己的研究生团队和不同年纪的研究生确定联系人,导师原有的这种研究生团队管理方法为研究生组群的管理模式实施打下基础。研究生组群模式的提出也让导师研究生团队管理的方法变得规范化和制度化,有效地促进了导师研究生团队的建设,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管理和德育工作中的地位。
其次,研究生组群成员之间交流机会较多,联系更紧密。由于研究生阶段只有极少数的必修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因此即使是同属一个专业和班级的研究生之间也缺少统一聚集的机会。在研究生班级和支部管理上,正是这种交流和联系的缺失直接导致了班级和支部的松散,为学生管理和党建工作带来了障碍。然而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导师研究生组群成员之间联系通常还是十分紧密的,因为在绝大部分时间里,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都是在导师主导下完成的,而研究生导师在组织自己指导的研究生实习、试验和调研时,通常也都是以团队的形式来进行。因此导师研究生组和导师研究生群由于导师的统一安排而有很多聚集的时间和沟通的机会。另外,由于没有属于每个班级的研究生固定教室,因此同一个班级或同一个专业的研究生也缺少统一的学习活动场所。而研究生组群的成员通常会有相对固定的学习活动场地,这个场所有可能是导师的实验室,也可能是导师联系安排的实习基地。这为管理的实施和党员活动的组织都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由此可以看出,研究生班级和党支部内部联系的缺失主要是由于导师研究生组群之间缺失沟通和交流机会造成的。在管理上,只需要充分利用研究生群组自身的沟通优势,再加强研究生群组之间的互动就可以有效促进研究生班级以及支部内部全体成员之间的联系,提升班级和党支部的管理效能。
再次,成员各自的学习内容和研究方向接近,共同话题丰富。通常同属一个导师的研究生们各自研究的课题都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他们的学习和研究的内容都比较接近,相互之间在专业上有共同的话题。许多研究生导师也会定期召开研究生的内部学习交流会,互相通报课题研究的进展,进一步加强了研究生组群成员之间的专业联系。在这样的前提下,研究生组群内部的德育活动可以依托专业来展开,大大丰富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素材,也更加有条件以团队的形式开展研究生实践活动。
最后,研究生组群党支部和研究生群组两位一体,组群党支部书记和支委通常都是研究生组的组长。有了这样的对应关系,党建工作更为深入地为研究生所了解,充分带动了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六、结论与讨论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以导师研究生组群为单元的研究生德育工作和研究生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研究生现有管理的格局,更有效地发挥了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并能有效推动党建工作带动研究生德育工作全局工作的开展。在当前形式下,是一种较具优势并值得推广的研究生管理模式。
由于开展导师研究生组群模式的管理实践时间相对有限,有一些问题尚需要进一步的探讨,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导师研究生组群的管理模式中,要如何进一步明确研究生组群的组织地位,强化研究生群组在研究生管理和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②导师研究生群和原有研究生班级关系需要进一步的梳理,让班级和研究生群组2个平台的职能进一步明确。
③如何加强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的联动,共同督促研究生组群发挥管理作用。
[1] 相羽.导师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与思考[J].经济与法,2010(3):326.
[2] 白雪飞.构建以导师为主体的研究生德育协同式模式[J].时代教育,2010(3):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