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主体实践的自我反思教育
2011-02-12史冬辉梅亚明
史冬辉 梅亚明
(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浙江临安 311300)
基于学生主体实践的自我反思教育
史冬辉 梅亚明
(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浙江临安 31130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生素质教育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阐述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和认识论的基本步骤基础上,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更有思想且思维呈多样化、更加活跃且对成长充满渴望、更具好奇心且对传统敢于挑战等特点,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从学生工作的角度提出了基于学生主体实践的自我反思教育模式,从构建学生主体意识平台、学生主体实践平台、学生自我反思教育平台3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并进一步总结了基于学生主体实践的自我反思教育具有无为中的有为、实践中的反思、过程中的统一等特点。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素质教育;主体实践;自我反思
1988年2月,柳斌在《人民教育》发表《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一文,正式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到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高校根据当时大学生的素质状况,首先开展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1]。近10余年来,高校又在课堂教学、教育管理、素质评价等方面,对大学生素质教育进行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有效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浙江农林大学也紧跟时代步伐,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和变化,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中积极实施基于学生主体实践的自我反思教育,努力探索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一、基于学生主体实践的自我反思教育的提出
(一)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阶段迈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当代大学生虽不再有天之骄子的绚丽光环,但他们还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同时,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近10年中,我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转变和发展过程中,当代大学生也呈现了新的特点[2]。
1.更有思想且思维呈多样化
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更容易倾听和容忍他们的思想表达,这有利于培养他们思想的能力。同时,当今社会既是一个信息开放的社会,又是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新的信息、新的思想、新的事物不断涌现,学生能够接触和了解大量的信息,这打破了传统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拥有信息的唯一一方的局面。这样的社会环境,一方面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充分想象的元素和空间,另一方面也使不同的学生个体呈现的思维更加多样化。因此,从普遍意义上来看,当代大学生更有思想;从个体的比较来看,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思维的多样化更加明显。
2.更加活跃且对成长充满渴望
因为家庭子女结构的变化,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再像过去那样严厉,代之以更多的双向交流。这种变化减少了对学生自我表现的束缚,使学生拥有了更多自我展示的舞台。同时,由于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所以来自成长和成才的压力比以往显得更大。因此,当代大学生普遍表现出参与各项学生工作和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希望能展示自己的能力;同时,除了外在的总体表现积极、活跃之外,他们的内在更是具有对成长成才的强烈渴望和动力。
3.更具好奇心且对传统敢于挑战
当代大学生普遍对周围的新事物充满好奇,希望能够尝试和体验。同时,由于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环境,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又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对传统和说教有排他性,对来自外部的强制性规范表现出一定的不认同性。
(二)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和认识论的基本步骤
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因此,归根结底,素质教育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如何发挥人的主动性。也就是说,要改变以往把学生机械地看作是被动受教育的一方,要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认识论告诉我们,要充分重视人的认识与实践两者之间往复的互动,即认识—实践—再认识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就要把学生的认识加深一步,提炼为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比一般意义上的认识更具价值和富有效率。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3]。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特点是我们选择开展基于大学生主体实践的自我反思教育的出发点,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我们行动的指导。
二、基于学生主体实践的自我反思教育的实施
在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坚持素质教育应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变教育者执鞭的身份为无形的裁判者和引导者,始终遵守“尊重学生主体、强调主体实践、引导学生反思”的教育管理理念,积极搭建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做好育人工作。
(一)构建学生主体意识平台
对大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我们主要通过师生对话、榜样示范、测评辅助等方法来实施。师生对话,就是强调师生是平等的双方,凡是涉及学生各项利益或与学生相关的事务,都要通过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来征求学生的意见,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榜样示范,就是挖掘先进典型,积极宣传,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的校园氛围。其侧重点在于把话语权、主席台交给学生,让他们现身说法、自我教育。例如,组织了贫困生先进事迹报告会和各类学生交流会,举办了学生大讲堂等。测评辅助,就是利用测评工具或者师生一对一辅导对学生进行心理、性格、职业倾向等方面的测评,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更清楚自己的优劣势,从而为他们主体意识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指导。
(二)构建学生主体实践平台
积极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每个平台按照学校公布项目、学生申请、学校审核的方式运行。这转变了传统的“学校或教师要学生做”的思维模式,逐步建立了学生自己主动申请即“我要做”的思维模式。
1.学术类平台
学校为学生设立专项课题,给与经费支持;并每年定期发布专项课题立项通知,告知所有学生。而有申请意向的学生除了要自己主动、及时联系教师作为自己的课题指导老师以外,还要积极查阅文献、进行选题论证、撰写课题立项申请书等,自己独立完成所有的专项课题立项程序。由于学生申请的专项课题有经费支持,并且对以后的深造、就业等都有帮助,所以学生申请课题的积极性都很高,项目立项的竞争比较激烈。但是,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
2.学生组织类平台
学校切实发挥各级团学组织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的作用,重点推进和实施学生干部竞聘制、活动组织的项目制等。实行学生干部竞聘制,就是学生干部的产生通过学生自荐、团学组织对其进行面试考察的方式进行。实行活动组织的项目制,就是学生组织或者学生发起人可以随时向学校递交项目申报书,申请举办活动;学校对申报项目进行审核和评判,做出是否给与资助的回复。
3.创业创新类平台
创业创新类平台主要包括学生创业大赛和学生创业园项目。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为有志于创业的学生提供舞台和指导。其运行程序总体上与上述2类平台相似。
4.社会实践类平台
学校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在组织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坚持还原学生主体性的管理理念。学生可以选择以个体的形式参加社会实践,也可以选择以团队的形式参加社会实践。选择以团队形式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需要自己组织团队,并申报实践项目。
在社会实践类平台的运行过程中,学校还积极做好2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制度建设,制定了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范等;二是做好相关的服务,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相关的指导,组织专题报告会等。
(三)构建学生自我反思教育平台
自我反思教育平台的构建主要有4个途径:一是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二是组织集体交流,三是辅导员谈话,四是心理健康辅导。学生自我总结,就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科研、实践经历等进行总结思考,分析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方面。集体交流,就是在教师或学生骨干的组织下,学生进行集体的交流探讨,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进行集体反思。辅导员谈话,就是辅导员通过与学生个别谈话,帮助学生找出存在的问题、解决疑惑。心理健康辅导,就是由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更加专业和细致的辅导,从心理层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三、基于学生主体实践的自我反思教育的特点
(一)无为中的有为
基于学生主体实践的自我反思教育,其核心在于教育管理者在制定规则和做好引导与保障后,实施技术上的隐退,还原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为自己做主。这表面上看是无为,但实质上是在合成一种推力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体现了有为与无为的辩证统一。
(二)实践中的反思
实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步骤,但是没有反思的实践只能是低效率的重复劳动。基于学生主体实践的自我反思教育强调的是实践与反思的统一,学生实践后要通过反思来加深对实践和自我的认识,提高再次实践的能力和水平。
(三)过程中的统一
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各种平台虽然在形式和内容上是多样化的,但是始终遵循还原学生的主体性这一基本的原则和统一规范的程序,做到了内涵上的统一。这种过程中的统一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实践以及自我反思教育的习惯。
四、基于学生主体实践的自我反思教育的成效
(一)丰富学生日常教育的理念
基于学生主体实践的自我反思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以往教育管理者与学生两者泾渭分明的局面,还原了制度和规则对学生的教育和规范作用;主张学生通过实践和自我反思的往返互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了教育管理者教育人、培养人的根本目标。在当今大学生日益个性化、日益重视自我诉求表达的新形势下,基于学生主体实践的自我反思教育为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和思路。
(二)为校园文化注入积极进取的新动力
高校因各自的办学特点、历史传承等因素,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塑造作用。自基于学生主体实践的自我反思教育实施以来,通过学生之间的自我传承、教育管理者的积极引导,学生自我规划、自我实践、自我发展的氛围逐渐浓厚,校园文化本有的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氛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实现了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之间的良好互动。
(三)学生的成长热情得到激发,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基于学生主体实践的自我反思教育的实施,使学生必须自己为自己做主、对自己的成长作出思考,也使学生必须思考如何对学校的资源进行内化和整合,以服务自身的成长成才。从实践的结果看,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成长意识明显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培养,思维能力得到了拓展,交流、沟通、运作等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适应能力得到了锻炼。
从总体成效上看,一方面,学生的内在动力得到了激发,还原了学生应有的成长激情和竞争动力;另一方面,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如学生在学科竞赛、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方面不断取得好成绩,毕业生的就业率也保持了较高水平。
(四)教育管理者切实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教育管理者的职业生涯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于学生主体实践的自我反思教育的实施,使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对立的双方,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与他们是共同体、是在帮助他们成长。这些都为教育管理者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引导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随着学校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教师的教育活动能够按照规程运行,教师也能够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中得到部分的解脱。这不仅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对学生工作进行研究,对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教育引导,而且有利于教育管理者本身的职业生涯得到可持续发展。
五、相关问题的讨论
基于学生主体实践的自我反思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需要探讨:一是在培养学生主体实践意识的同时,如何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以防止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4];二是在推出学生主体实践平台的同时,如何做到科学的覆盖,即向学生释放多少机会是对学生的成长最有利的。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做积极的探讨,在实践中予以解决。
[1] 周远清,阎志坚.论文化素质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李芳,陈亦平.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1):39-42.
[3] 张立昌.自我实践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7):2-5.
[4] 楼建晴,冯亚非.新时期大学生主体意识缺失之维权行为折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103-104.
(责任编辑 柳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