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下学生选课心态对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的影响
2011-02-12张国梁孙照斌曹秀芬何燕丽
张国梁 孙照斌 曹秀芬 何燕丽
(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学分制下学生选课心态对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的影响
张国梁 孙照斌 曹秀芬 何燕丽
(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学分制下的高校选课机制使学生产生不同的选课心态,而课程选学情况会影响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该文分析了学分制下高校的课程设置和选课机制,阐述了必修课、范围选修课、自由选修课和实践课的性质,以及选课的3阶段即预选、正选和补退选的流程;剖析和总结了学分制下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选课心态,指出大学生选课存在的对自身认识不足造成选课盲目、只考虑学分获得的难易而忽略课程的重要性、选课即选“老师”而忽略课程内容本身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课程学习对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养和日后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选课心态和学习态度的途径与方法,包括加强对新生的入学教育,确定专业主干课、督导学生选课,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注重培养校园文化等。
高等学校;学分制;选课心态;课程学习;就业能力;职业发展
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既看重求职学生的综合能力,又看重其综合素养。而对想要招聘专业对口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来说,更看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大学学习期间,大学生可以从多方面获取和提高专业能力,如参与实践、学习相关课程、了解相关市场等,其中学习相关课程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决定着其知识结构。通常,用人单位为了了解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是否完整、是否符合岗位要求,会要求学生提供盖有学校教务部门印章的学习成绩单。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途径也是多样化的,如文化熏陶、社团活动等,其中课程学习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高校普遍推行了学分制。大学生在学分制下对专业相关课程的选学情况必然对其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在对学分制下高校的课程设置和选课机制以及学生选课心态进行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阐述了课程学习对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养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提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选课心态和学习态度的途径与方法。
一、学分制下的课程设置与选课机制
(一)学分制下的课程设置
根据课程的性质和作用,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了必修课、范围选修课、自由选修课和实践课4大类。
1.必修课。必修课是指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此类课程旨在使大学生掌握并巩固基础知识、提高思想觉悟,是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及进行专业学习必不可少的课程。
2.范围选修课。范围选修课是指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所设置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学习精力和兴趣,合理选修。这类课程涉及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一些基础课程,能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3.自由选修课。自由选修课是指为提高学生素质所设置的业务素质类课程、公共选修课和其他课程。学生可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在较大范围内选修课程。
4.实践课。实践课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开设的一类课程,是为上述3类理论课服务的,也是检验教学成果的一种手段。学生通过实践课的动手操作,能较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从而加深和巩固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二)学分制下的选课机制
在学分制下,大学本科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一些大学课程。学生选课的流程可以分为预选、正选、补退选3个阶段。其中,预选阶段是本科生初步拟定本学期所学课程的阶段。预选阶段结束一段时间后,就进入学生选课的正式阶段,即正选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情况对预选阶段没有选中的课程进行改选,并进一步查看是否有漏选的课程,从而正式确定本学期的学习课程。补退选阶段,是学生对预选、正选2个阶段的选课失误或不足之处进行补救的阶段。例如,正选阶段结束一段时间后,学生已经进行了一些课程的初步学习,如果学生对某些选修课程不甚满意,还可以在补退选阶段对所选课程进行进一步的调整。
二、学分制下学生选课心态的分析
学分制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和特长在教师的指导下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年限、课程和任课教师,并可主动、灵活地修读课程,以求最佳的学习效果,实现个体的需要[1]。这种选课制度固然有许多好处,但是学生的选课心态还是会随着年级和已学知识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一)选课心态随年级的变化而变化
面对选课系统上的课表,一年级的大学生对什么都觉得新鲜,对什么课都觉得很有兴趣,再加上受高年级学生的影响,所以除了必修课外,疯狂地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或者学校的“名士”课程,根本不会考虑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的需要选择课程,结果是那些对专业学习起辅助作用的课程都没有被选学。
在大学二年级,由于已经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再加上需要开始考英语4级或者6级证书,所以学生大多不愿意选修一些较难学的课程。例如,对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专业基础课,但是却会因为选课人数不够而不能开课。然而,由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后续课程木工机械、木材切削与刀具等课程的先行课,所以机械设计基础这一先行课程没有开设会导致后续课程的课堂讲授效果不好,从而增加学生课程学习的难度。
在大学三年级,学生往往会检查一下自己所获得的学分与毕业所要求的学分的差距,然后根据毕业要求选择课程;尤其是在大学三年级后半学期,学生会集中精力多修学分,争取在三年级结束时修完所有的学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选课时会对任课教师进行“筛选”,一些学生会选择要求宽松、能让自己顺利过关的教师所讲授的课程。这样,对学生要求宽松的教师会深受单纯为拿学分而选修课程的学生的欢迎,并得到“鼓励”,从而导致不良教风与学风的形成。
在大学四年级的上学期,学生在就业压力下,基本上不会再选修课程了,而是将精力放在考研复习和找工作上。即便一些学生还在选修课程,对将来工作和就业的不确定感也更加促使他们选择易得学分的课程[2]。
(二)选课心态的分析
大学生的选课心态随年级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是也有一些共性。总结起来,学分制下大学生的选课心态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选课容易盲目。学生对自己某一学习阶段的认识不够,对所选课程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容易受他人的影响。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低年级大学生身上。盲目选课会使大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不能完全建立或者建立得不牢固,也会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不利。
第二,学分制对学生的毕业学分有明确的要求,所以很容易造成学生在选课时只考虑学分获得的难易程度,而忽略课程本身的重要性。这种情况导致一些对专业知识体系的建立非常重要的课程没有被学生选学,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
第三,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选课就是“选老师”,而没有认识到选课的目的实质上是为了自身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这使学生只迷恋于教师讲课的艺术性,只注重课堂教学的效果,而忽略了课程内容本身。
三、课程学习对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的影响
学生的就业能力表现为求职时能够比较顺利地将自己推销给用人单位,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或者能够展现自己能力的平台。用人单位主要看重的是求职者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而大学阶段的课程学习对这2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大学毕业生被用人单位录用后,其职业发展同样与其大学期间的课程学习有着很大的关系。系统的学习会促进职业的发展;相反,盲目的选课则对职业的发展不利。
(一)课程学习与专业能力
学生如果想对本专业的知识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进行系统的课程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以机械类专业为例,招聘者必然会询问机械类专业本科毕业生是否学过“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等课程,因为这是机械技术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学生如果没有选学过这些课程,那么必然会使自己求职的砝码减少。专业课程的设置环环相扣,缺失哪一门课程再去补学都不是简单的事。因此,专业教师应该在大学生刚入学时就告诉他们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必要性,并且在学生选课过程中给与相应的指导[3]。同时,这也要求学生在选课过程中不能只考虑学分,更应注重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不能只考虑哪位教师的课好拿学分,而应该看哪位教师能够更好地教授专业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考试成绩,而应更加注重学习过程,注重每门课程知识点的系统性和关联性,注重知识的运用。
(二)课程学习与综合素养
综合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课程学习,但是课程学习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确实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学生在选择课程时应从培养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出发。例如,现在高校的公共选修课多种多样,学生究竟应该选学哪一门课,除了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的要求以外,还要看课程所讲解的知识是否有助于开阔自己的眼界和心胸、升华自己的思想、陶冶自己的情操;授课教师是否讲求师德,人品是否端正,能否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否则,如果学生所选学的课程只是表面红火热闹,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无益,则不如不选。
同时,综合素养的提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求职过程中,对有着同样专业水平的学生,招聘者更乐于接收综合素质高的学生。而这样的学生也知道利用一切机会恰当地表现自己,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这就是就业能力的展现。
(三)课程学习与职业发展
大学毕业生进入就业单位工作后,所面对的生活环境、经济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与学校截然不同。踏实的工作态度、积极进取的精神都是职业发展所必要的。而企业更加看重员工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重点培养的对象也往往是那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敢于创新的员工。
职业道德是个人品德的组成部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学习,包括读书、听课、社会实践等[4]。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学习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德的手段之一,例如选修与职业发展相关的课程。在大学学习期间,学生抄袭作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现象时有发生。其中一个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习过“文献检索”课程,不知道运用计算机网络查阅资料的方法[5]。于是,为了省事,就出现了一人做作业、其他人拷贝的抄袭现象。同样,如果学生不能掌握这些学习、查阅资料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走上工作岗位后,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束手无策,就很容易走上抄袭的道路,进而使自身的职业道德受到质疑,导致自身的职业素质得不到同事、领导的认可,职业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了。
当今社会,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发展必须依靠创新,这不仅要求进行技术创新,更主要的是要求员工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6]。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从其在校学习期间就开始的,课程学习功不可没。例如,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选择实践性强、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加以验证的课程,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以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家具制造工艺”“木工机械”“人造板制造工艺”“胶黏剂”等课程都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再如,在公共选修课中,“创造学”课程对学生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也大有裨益。大学生积极选修这些课程,对日后在工作中发挥创造才能必将大有益处。
由此可见,课程学习为学生的就业提供理论知识,对其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只有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才能获得就业所需的专业能力;只有正确地选修课程,才有可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就业添加砝码。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选课心态和学习态度的途径与方法
大学生的选课心态和学习态度会随着年级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所以学校、学生辅导员、任课教师和专业教师应共同努力,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正确的选课心态和学习态度,从而为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对新生的入学教育
学校要加强对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使学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如专业教师和高年级学生作学术报告、走访学生寝室、召开师生座谈会等,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
(二)确定专业主干课,督导学生选课
高校对每一个具体的专业和专业方向都应确定主干课程,并将主干课程的性质确定为必修课,要求学生必须修学。以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把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有机化学、工程图学、木材学、家具造型设计、木材干燥学、人造板工艺学、胶合材料学、木工机械、家具结构设计等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要求学生在选课时不能漏选。同时,专业教师或系主任应对学生的选课进行督导,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加强指导,以尽量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
(三)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注重培养校园文化
任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要多与大学生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地对待自己的人生发展和职业发展。学校应从多方面入手,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并为其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在实施学分制的同时,应不断完善选课机制,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通过正确的选课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应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和监督,尽量避免盲目选课、只考虑学分的获得不考虑知识和能力的获得等现象的产生,从而通过课程学习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1] 卓庆卿,俞益武.学分制下选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林业教育,2006,24(6):37-38.
[2] 贾凤芹.学分制下大学生选课动机与行为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8(21):38-40.
[3] 夏静.学分制下影响学生选课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3):102-104.
[4] 吴宝瑞.高等教育心理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
[5] 王天龙,高建民,伊松林.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培养途径与方法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5):15-17.
[6] 张国梁,孙照斌,何燕丽,等.木材加工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学研动力分析[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10,38(3):7-9.
“河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创新高地——林学教育创新高地”研究项目,项目编号Z200820。
(责任编辑 柳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