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与可持续发展
2011-02-12李东艳曾子秋
李东艳 曾子秋
(北京林业大学学生处,北京 100083)
大学生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与可持续发展
李东艳 曾子秋
(北京林业大学学生处,北京 100083)
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委员制度正在蓬勃发展,各种选拔、培训以及管理考核机制逐步走向成熟,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结合北京林业大学落实大学生心理委员制度的工作实际,在大学生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与职责、选拔与培训、管理与考核等3个方面进行了现状分析和再思考,并从选拔、培训、管理与考核等几个角度,对如何促进大学生心理委员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委员;心理健康教育
设置大学生心理委员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我国国情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的要求,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大学生心理委员的服务对象是同辈、同学或朋友。由于大学生心理委员与服务对象之间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和情感体验,所以彼此间自然性的鸿沟小,共通面大;防御性低,互动性强;更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和接纳,更容易深入学生内心。班级心理委员通过在班级中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能够推动班级形成良好的氛围,融洽班级成员的人际关系,促进班级成员的互助和成长。
一、大学生心理委员角色定位的思考
(一)大学生心理委员的职责
一般而言,大学生心理委员主要承担3个方面的职责。首先,班级心理委员需及时发现和报告同学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并进行及时的干预。其次,班级心理委员负责在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将各种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引入到班级中,积极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以促进班级成员的健康成长。所以大学生心理委员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层人员。第三,班级心理委员要积极开展朋辈咨询,对有需要的同学提供帮助,解决同学的心理困扰,实现助人自助。
(二)落实大学生心理委员角色定位面临的困难
大学生心理委员制度是校园危机干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重要的意义。对大学生心理委员的职责,各个高校都有相关的明文规定;但是,在落实大学生心理委员角色定位时也面临一些困难。
首先,大学生心理委员的专业能力不足。大学生心理委员角色定位与职责决定了其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大学生心理委员要承担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和班级心理健康活动的组织工作。然而,大学生心理委员的专业和年级各异,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工作经验都不同,尤其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所以大学生心理委员常常不知道如何在班级中开展心理委员的工作,在调动同学的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无法完全承担赋予其的职责。
其次,大学生心理委员的积淀与影响力不够。大学生心理委员都是从班级学生中选拔出来的,虽然经过初级培训,但仍不可能完全胜任赋予其的职责。因为同龄人的困惑和疑问在他们身上也同样存在,所以在面对同学的求助时,他们有时也会产生“无力感”。这不仅对求助者没有帮助,而且还会额外地造成大学生心理委员的压力。大学生心理委员了解了同学太多的负面问题却无法排解,也可能对其自身造成心理负担。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所以对大学生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过高确实存在操作层面的障碍。
最后,大学生心理委员的工作方法有局限。大学生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与职责需要其随时了解班级成员的动态,及时发现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并向老师汇报。大学生心理委员在班级中开展这些工作容易引起误解,被误认为是班级的“背叛者”。同时,由于大学生心理委员在工作中存在工作分寸和工作方法不当的问题,所以也容易导致与班级同学产生隔阂。这不仅造成大学生心理委员的工作停滞不前或者不能深入,而且还会造成大学生心理委员受到孤立、产生人际关系问题等。
(三)对大学生心理委员角色定位的再思考
目前,大学生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和职责与其实际工作情况之间存在着高要求与低水平、高理论与低实践、高期望与低实现的落差。导致大学生心理委员自身压力较大、与班级成员存在隔阂的原因在于角色定位与实际工作水平的高落差。因此,面对大学生心理委员职责与现实工作能力的脱节,高校要对大学生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进行再思考,应该重新考虑其在实际工作中力所能及的范围,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与其工作能力相匹配的工作职责。
此外,高校要针对大学生心理委员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的问题,推行“回归自身,推己及人”的方法,引导大学生心理委员将注意力集中在个人积极心理能量的探索上,并通过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带动周围同学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好感和好奇心,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四)大学生心理委员角色定位的改进与完善
1.在工作任务方面
大学生心理委员的首要任务是促进班级成员间人际关系的和谐,这就要通过建立自身与同学间彼此信任的和谐关系来促进具体工作的开展。只有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效果,才能及时地发现可能存在的心理危机事件,做好心理危机的发现与预防工作。
2.在角色定位方面
大学生心理委员的最基本工作就是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象大使”——一个拥有幸福感和放松心态、活出真我的大学生形象。大学生心理委员要首先以“形象大使”的角色定位而不是“宣传员”和“观察员”的角色定位对同学产生影响,向同学传递幸福、放松、快乐、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通过自身健康、阳光的成长状态,引导周围同学乐于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关爱自己和接纳他人,从而形成相互信任的良好的人际氛围。
3.在工作方法方面
考虑到大学生心理委员的工作实际,高校应建议大学生心理委员与其他班委合力开展工作,并指导大学生心理委员将培训中学到的各种团体辅导技术、方法、理念等融入到各项班级活动中,从而通过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素,在使其他班级工作更加有声有色的同时,凸显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二、促进大学生心理委员可持续成长的措施
(一)选拔工作方面
大学生心理委员除了要掌握一般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有一定的个人特质,要能够关心同学的生活和情绪,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并与同学融洽相处。从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委员的现状看,存在担任心理委员的动机不足、个人成长的动力不足、组织管理能力较低等问题。这导致有热情的大学生心理委员有可能因为人际关系不良或管理能力不够而无法开展工作,或者有工作能力但又因为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热情而不愿开展相关工作。
1.心理委员的选拔标准
优秀的大学生心理委员要具有2个“力”:一是个人成长的动力。心理委员个人成长的动力直接决定其学习专业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学以致用的能力。心理委员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直接决定着其将心理健康知识运用到班级建设与活动组织中的能力。只有“两力”兼备,大学生心理委员的作用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2.心理委员的选拔方式
首先,采取“个人自荐或同学推荐—班级选举—辅导员考察”的方式选拔;其次,所有新任职的大学生心理委员在正式上任前都要有为期1个月的试任期,然后根据期间的表现决定去留;第三,新上任的大学生心理委员要经过心理辅导老师的审核并接受相关培训才能上岗;第四,除新生班级之外,建议采取大学生心理委员连任制。
3.心理委员选拔的机制保障
学校要通过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来保证大学生心理委员的选拔和工作职责的履行。激励机制就是要激发有热情、有能力的学生参加大学生心理委员的选拔。培训机制就是要保证选拔上来的大学生心理委员能够很快具备开展工作的知识和能力。
(二)培训工作方面
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委员的培训没有系统的培训方案和相关的配套教材,高校一般只是根据各自的情况对其进行一些最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培训。总的来说,大学生心理委员的培训工作比较薄弱: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委员对心理知识的接受需要一定的过程,而在大学生心理委员培训中,这一过程往往被忽视;另一方面,高校开展的培训与大学生心理委员个人的基本需要、生活实际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如何将培训作为大学生心理委员自身发展的支点应是培训工作要考虑的重点。
大学生心理委员培训应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和个人成长等培训课程以及工作实践和工作督导环节。
1.心理委员培训课程的组织
(1)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大学生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与职责,心理问题的发现与处理,常见心理疾病的区分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新上任大学生心理委员上岗前的基本培训内容。这将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系,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面有所了解。
(2)应用知识:主要是以讲座的形式对大学生心理委员开展应用技能辅导。讲座从大学生常见的适应问题到以学习、就业、两性关系、人际交往为主题进行讲解,以帮助大学生心理委员解答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困惑,学习人际沟通的技巧,了解矛盾冲突的处理方法,从而使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3)个人成长课程:主要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开设。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以“班级凝聚力建设”为例,帮助大学生心理委员提高自我成长的能力,并教授其开展朋辈辅导的一些基本技能。
2.工作实践与工作督导
(1)工作实践
大学生心理委员的工作实践部分一般分为必选实践项目和自选实践项目。必选实践项目的内容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观看心理健康宣传片,并发放心理健康报。自选实践项目要求大学生心理委员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素加入到班级活动中,要将学习到的各种团体辅导技术和方法等应用到班级活动中,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在练习中巩固、学以致用的效果。此外,在开展所有实践之前,要求各班的心理委员要与其他班委进行沟通和协作,分享培训内容和感受,共同完成工作实践;在实践活动结束以后,要求所有大学生心理委员向学校提交自己的工作实践报告。
(2)工作督导
大学生心理委员的培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仅要有岗前培训,还要有在岗培训,同时还要加强日常的督导;不仅要注重业务能力的培养,还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委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此,高校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心理委员的个人成长沙龙,公开招募大学生心理委员参加,并在沙龙的各类活动中贯穿日常的督导工作。
此外,为了保证大学生心理委员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与开展,高校还应对各学院的心理辅导老师和班主任加强培训。通过明确各学院心理辅导老师的工作职责,推动其充分调动大学生心理委员开展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开展班主任培训,要求班主任把好大学生心理委员的选拔关,高度重视心理委员在新生班级建设中的作用。学校要定期对有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班级班主任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培训,从而以班主任为龙头,为大学生心理委员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
(三)管理与考核方面
建立大学生心理委员的管理与考评机制,对大学生心理委员的培养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学生心理委员要接受学校和院系级心理辅导机构专业人员的指导、管理和考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2个方面。
1.大学生心理委员考核的难点
(1)与其他班委相比,大学生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对个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个人影响力都要求较高。大学生心理委员开展工作的方式也具有多样性和特殊性。因此,在对大学生心理委员进行管理与考核的实际操作中,如何体现大学生心理委员工作的特殊性是一个难点,应引起关注。
(2)大学生心理委员的工作效果直接影响基层班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因此,如何对大学生心理委员的工作绩效进行现实性考核,以及如何通过考核形成对大学生心理委员的激励机制等,都是实际操作中面临的难点,应进一步加强研究。
2.大学生心理委员考核的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班级心理委员是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其考核应遵循系统性原则。通过对基层班级大学生心理委员工作的考核和评价,可以带动各个学院自主开展学院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而推动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也就是说,通过对分布在各班级的“点”的考评,推动“线”上和“面”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通过对基层班级大学生心理委员工作的考核和评价,可以使全校的心理教育资源切实深入到基层班级中,从而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基层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发展性原则
对基层班级大学生心理委员工作的考核和评价遵循发展性原则,有利于保证基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状态,使所有大学生心理委员都可以分享先进经验;可以为建立激励机制创造条件和奠定基础,从而激发大学生心理委员个体的工作热情和个人成长动力,积极推动基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3)针对性原则
高校每学期在全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优表彰工作,对大学生心理委员的工作进行检阅。在评优表彰工作中,要对每学期大学生心理委员培训之后的实践工作报告进行收集和评比,选出实践工作的优秀方案,然后以评优表彰暨结业典礼的方式进行公布,使优秀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经验能够在大会上与相关人员分享。
此外,高校要通过印制《优秀心理委员实践报告集》,对大学生心理委员的工作经验进行整理和总结。同时,除了对大学生心理委员进行评优表彰以外,还要对各学院进行评比和表彰,以推动学院重视大学生心理委员的工作。
总之,班级心理委员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推动其工作效率和效果的提高,要从系统入手。从班级以外的系统来看,要同时开展学院心理辅导老师、班主任和大学生心理委员的培训工作;从班级内的小系统来看,要发动大学生心理委员与其他班委在各项班级活动中相互合作,把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融入各项活动。总之,只有内外部系统的各要素通力合作,才能使大学生心理委员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才能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蓬勃发展。
[1] 李笑燃.关于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3):32-35.
[2] 张雯谦,马晓云,李瑜琴.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实践与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137-139.
[3] 乐芬芳.高校心理委员培训研究:胜任力的视角[J].科技信息,2008(5):187-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