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2011-02-12王晓旭洪秀玲
王晓旭 高 琼 路 军 洪秀玲
(1.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院,北京 100083;2.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83)
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王晓旭1高 琼1路 军2洪秀玲1
(1.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院,北京 100083;2.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83)
创业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培养有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在对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以及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情况和模式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北京林业大学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北京林业大学创业教育存在创业教育观念落后、创业教育层次不清、创业教育未完全融入整体的育人体系、创业教育的师资以及创业教育的外延拓展不足等问题;并结合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引入国际劳工组织(KAB项目)创新教育理念,提出构建适合学校特点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包括建立唤醒和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教育体系、完善覆盖面广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内外联动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和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旨在有效地整合资源,多方位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高等学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北京林业大学
创业教育,就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教育,是指进行创办企业所需要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以及相应实践活动的教育,是与职业培训联系在一起的。广义的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开创性个性的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
本文所涉及的高校创业教育是基于广义的创业教育概念来进行界定的。高校的创业教育,是指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创业教育就是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创业素质培养;其宗旨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增强大学生自我创业的意识,促使其形成创业的初步能力和掌握创业的基本技能。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
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在欧美国家开始得较早。美国是最早进行创业研究和开展创业教育的国家,已有20多年的历史,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在过去的20年里,创业教育在美国已形成一个相当完备的体系,覆盖了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研究生等阶段的学校正规教育;并形成了以哈佛商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和纽约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
目前,创业教育已经传播到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大学。德、法、日、韩、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都提出要把美国的创业教育经验引入本国,以鼓励大学毕业生积极创业,并且已经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创业教育既要重视创造性、自立性、主动性、责任感等创业精神的塑造,也要重视工商管理等知识的传授。创业教育只有兼顾创业知识和管理技能,才能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创业能力。
总体来看,国外的创业教育研究比较注重实证研究,研究的成果主要表现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师培训、教学方法、教育实践、教育评估考核制度等的不断完善;而且国外为促进创业教育、鼓励创业所颁布的法律、法规、政策也比较完善。但是,国外创业教育过于侧重实证研究导致了理论研究相对于实践显得比较薄弱。
受世界高技术领域创业热潮的影响,创业教育在我国逐步兴起并得到重视。一些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相继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高等院校也逐步意识到高等教育对推广创业教育责无旁贷。
(一)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的创业教育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0年,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司劳技处牵头成立了“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的教育联合革新项目”的国家协调组,开始开展创业教育的实验和研究。经过1990—1994年的研究,我国取得了一批有关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出版了《关于创业教育的若干问题》《创业教育的目标、课程与评价》《素质教育和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系列丛书》等著作。这些研究成果对创业教育的目标、课程设置、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创业教育的实践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我国高等教育对创业教育理念的正式回应,始见于1998年12月24日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简称《振兴计划》)。《振兴计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江泽民、李岚清等国家领导人在第3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要求教育部门要加强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成为不同行业的创业者,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种全新的理念,为传统意义上的就业赋予了新的内涵。1999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李岚清等国家领导人强调:“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2000年1月11日,在全国高校技术创新大会上,教育部公布了“大学生、研究生(包括硕士、博士研究生)可以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新政策。这掀起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潮。许多地方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以帮助和鼓励大学生创业。
在国家政策对创业教育的引领下,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开始了突破性的发展。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开展可以分为2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主探索的阶段。这一阶段是从1997年到2002年4月,许多高校都进行了积极的、自发性的探索。1998年,清华大学发起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1999年,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与全国学联联手举办了全国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上海复旦大学开始尝试将学生创业教育融入教学;华东师大尝试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为本科生开设了“科技创业”课程。在创业实践方面,北航科技园、北航科技孵化器等机构为学生创业提供了支持,帮助学生解决注册难、筹资难等实际问题。此后,国内许多高校也纷纷采取相应措施,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开展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的创业活动。高等院校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大学生创业潮。
第二阶段是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从2002年4月至今。2002年4月,教育部正式发文确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经济学院等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自2005年8月起,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通过国际合作从国际劳工组织引入KAB项目在中国实施,采取了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务实举措,旨在在吸收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之路。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明确指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这一阶段,在政府的引导下,各高校的创业教育活动得到了蓬勃发展。
(二)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2002年,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9所试点高等院校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分别介绍了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的基本情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过创业培训学院、科技园和科技孵化器为大学生搭建了系统的创业平台;每年还设立300万元的创业基金,大学生的创业计划书经评估后可以进行种子期的融资。上海交大利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开展有技术含量、有创新理念的创业活动。中国人民大学通过开设“企业家精神”“风险投资”“创业管理”等课程,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业教育。武汉大学以创业教育试点为契机,把创业教育理念渗透到学生的课程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复旦大学专门拨出100万元用于资助创业学生,并与张江高科技园区合作为学生设立了1 000万元的创业基金。
通过走访北京海淀区的10所高校和查阅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笔者发现,目前这些高校都已开设了大学生创业课程。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截至2009年8月,共青团中央组织实施的KAB项目已在国内为26个省市(自治区)的547所高校培训了1 629名师资;同时,在清华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浙江大学等百所高校开设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接受课程学习的学生超过5万人,有效地推动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三)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模式
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3种。
1.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创业教育模式
这种创业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和素质为侧重点,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业教育。
在第一课堂开展创业教育,首先是调整教学方案,加大选修课的比例,拓宽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其次是开设了“企业家精神”“风险投资”“创业管理”等创业教育系列课程;第三是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倡导参与式教学;第四是以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为导向改革课程考试的方法等。
在第二课堂开展创业教育,学校不以功利性为导向,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入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同时,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讲座和开展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
2.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创业教育模式
这种创业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提高创业技能为侧重点;采取商业化运作的方式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教授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和咨询服务。学校成立了“创业管理培训学院”,专门负责学生创业的相关事务;还设立了300多万元的创业基金,大学生的创业计划书经评估后可以进行种子期的融资。
3.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创业教育模式
这种创业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充实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大学生创业实践”为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大特色的运作机制,即规范化的准入机制、长效化的引导机制和人性化的培育机制。
在准入机制方面,对申请入驻北大学生创业中心的项目,项目负责人所在的院系以及团委、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北大科技园等要共同把关,深入论证,以确保学生参与创业的理性。
在引导机制方面,北大科技园遵循北京大学的育人理念,与学校形成育人合力,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对创业企业进行正确引导。
在培育机制方面,北大学生创业中心为入驻企业提供了入驻优惠条件、教育培训、创业交流等内容丰富的人性化服务,实现对创业企业的全方位孵化。上海交通大学以开展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创新教育为指导思想,确立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建立了若干个实验中心和创新基地,并全天候地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成立专门的科技创新实践中心,对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进行指导、咨询和评价;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并创造条件尽可能地将竞赛中评选出来的优秀成果产业化;此外,还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上述试点高校在创业教育模式、师资培训、教学研究、质量控制、课外实践和交流推广等各个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都为北京林业大学建立创业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北京林业大学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
目前,北京林业大学共有KAB首批认证的讲师2人,其中1人为专职教师;在课程教学方面,由人文学院开设了24学时的公共选修课“大学生创业学”课程(1.5学分)。此外,校团委于2009年6月正式成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学校,并联合中国青基会开办了首期培训班,通过专家授课、参观企业、组织创业大赛、加强就业见习环节等,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2010年5月,校团委继续与中国青基会“伴你飞翔”办公室合作,开办了第2期周末培训班。2009年,学校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生创业基地——辽宁营口中小企业创业园。
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大学生社团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建立于2004年的成功创业者协会。该协会成功引入了“JA”项目,于2005年首次代表北京林业大学组队参加大学生创新公益大赛(SIFE),并始终坚持以“A Head for Business,A Heart for the World.”为理念,以“Better The World”为使命。在大学生创新公益大赛中,该协会先后获得了“全国十六强”“全国二等奖”和“环保单项奖”等荣誉。截至目前,共有6名协会成员先后进入江森自控BIP实习。该协会以创新、执行力、责任心为基石,为学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作出了贡献。
近3年来,学校已有部分大学生进行了自主创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参加了“梁希杯”“挑战杯”“SIFE”等赛事。在第6届“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生物学院朱雷同学的作品《北京地区雁鸭类野外检索的制作》荣获北京市1等奖;在第7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学生的作品《北京节沃有限责任公司》表现突出,荣获全国金奖,刷新了北京林业大学学生在此项比赛中的最好成绩。
(二)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创业能力和生存能力,在于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合作意识、诚信意识和承担风险的勇气,在于增强学生领衔开拓或合作开拓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在于为整个社会的创业文化建设发挥辐射作用。
纵观近年来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虽然有了相当的进展,但从现实情况和长远发展来看,一些教师与学生对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实施理念的认知仍有误解或不解。例如,有的师生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有的认为创业教育是因为大学生就业无门而不得不为之的权宜之策。而且,从目前情况看,很多大学生在创业的道路上举步维艰、浅尝辄止,创业人数还不足大学生就业人数的1%;且创业项目多为科技含量低、复制性强的低端项目。除了上述普遍存在的问题之外,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业教育观念落后
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对从事创业活动的最主要目的的认识,接近半数的大学生认为是“赢利”,这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创业的目的等同于挣钱;还有一少部分学生认为创业就是创办公司,甚至误将勤工助学等同于创业。此外,在调查中,相当多的学生认为创业最缺的是资金,似乎有了资金就能创业,而完全忽视了知识、高校先进的技术产品或全新的服务理念在大学生创业中的重要地位。大学生对创业产生的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与高校创业教育观念落后、对学生的引导不够等是分不开的。
2.创业教育层次不清
在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最大的问题首先表现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层次不够清晰。创业教育应该有2个层次:第1个层次是引导和鼓励有能力的一小部分大学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第2个层次是使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在各自的职业生涯中保持活力、更好地发展,从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造更多的价值。
其次,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还仅仅停留在创业精神的宣传教育层面,难以提升到付诸行动、支持少数有创业能力的学生进行创业的实践层面。
第三,创业教育课程结构和体系的研究与构建还仅仅只是雏形。创业教育虽然已引起学校的关注,但是目前创业教育课程过于单一,课程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全过程性和层次性;课程不能体现创业教育与各学科专业和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未能充分发挥创业课程在加强和完善创业教育主阵地方面的作用。
3.创业教育未完全融入整体的育人体系
目前,学校虽然开设了1门有关创业教育的公共选修课程,但是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没有从源头抓起,没有实现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同时,过于功利化的创业教育使之成为“速成教育”,进而导致创业教育只是局限于创业实务的层面。例如,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组织学生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和“创业设计活动”、设立“创新基金”和“创业中心”上。
这种未上升到理念指导层面的创业“实务”教育关注的只是极少部分学生骄人的创业业绩,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只是袖手旁观的“看客”,使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没能很好地发挥广义创业教育所具有的功能,使创业教育失去了其本身最核心的价值;也使创业教育的实施不能与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与学科教育很好地结合,从而造成学校盲目实施创业教育、教育资源使用不当,导致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两张皮”,使创业教育不能融合于学校整体的育人体系。例如,创业教育只是在课外时间进行的“业余教育”,使其失去了学科专业这一最有力的依靠,致使致力于创业的学子们激情有余而内功不足,也使创业教育不可能深入、持久地发展。
4.创业教育的师资以及创业教育的外延拓展不足
在国外,教授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大多有创业或投资的经历,熟悉企业的运营,但我国高校这样的授课教师极度缺乏,绝大多数任课教师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建教授曾指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一般来说比其他课程要强,这就需要有理论功底扎实的教师,更需要有实战经验的企业家来给学生上课。”
满足需求、面向市场、推广产品或服务是所有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都将遇到的任务。在现实操作中,高校普遍存在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和外延拓展不足的问题,学校的创业教育与市场的联系不够。因此,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大学生加强市场知识的教育和营销能力的训练;同时,应该拆除“围墙”,与社会各界建立多方位、多渠道的联系,建立广泛的外延拓展型实践基地。
此外,学校的创业教育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高校的创业教育一般通过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文化氛围和创业实践活动4种方式与途径实施。当前,北京林业大学通过学科课程、活动课程这2种方式与途径开展创业教育已经初具雏形。但是,学生创业能力的发展还需要更宽广的时空背景,所以学校还应在文化氛围和创业实践活动这2种方式与途径上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建设创业文化氛围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各种精神的、制度化或非制度化的、隐性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作用于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发展,以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创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科技园的使用、科技成果转化、创业资金融入等多个方面的实践。通过这种方式与途径,大学生可以深入社会、深入企业,切身感受和体验一线的创业,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创业的基本素质。
三、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目前,我国有很多高校都以不同的形式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创业教育。相比较而言,从总体情况看,北京林业大学的创业教育还处于发展初期,在许多方面还需要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探索学校的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是有创建性意义的。因此,基于已有的创业教育研究成果,对学校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总结和分析,并从意识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文化体系、评价体系等5个方面提出建设创业教育体系的对策,以期促进北京林业大学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建立唤醒和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教育体系
创业意识包括学生对创业机会的警觉性和敏感性以及创业成就感和企业家精神等。因此,高校的创业教育要使青年学生了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就业压力;了解创业成功将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解决社会就业难的问题;了解中国面临的发展机遇将需要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于创业事业,从而将众多的投资机会转变为社会财富;要培养大学生具有发现商机的警觉性与敏感性,培养学生主动创造与创业的意识。总之,高校要通过创业教育营造浓郁的创业氛围,使青年学生切实感受到创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业精神。
(二)完善覆盖面广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
高校在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时,应该遵循3个基本原则:一是注重教育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二是淡化学科间的界限,注重学科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三是从实际出发,因校制宜,建立有本校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措施
高校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注重建设与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专业知识相对应的、与创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较强实际意义的综合性核心课程,如“创业案例”课程等;二是注重建设与学科课程或显性课程相对应的、以创业素养培养为目的的、以鼓励和提倡创业为特征的、促进创业意识养成和创业素养培养有机结合的活动课程或隐性课程,如创业竞赛、社团活动等;三是注重创业教育课程和活动与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的相互结合或衔接。如建设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园或孵化基地等。
3.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
高校要进一步丰富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首先,高校要面向所有大学生开展具有普及性特点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以丰富大学生基本的创业知识,使之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丰富创业才识、掌握相关的创业技能。通过普及性的创业教育内容,使青年学生了解“什么是创业、为什么要创业、现代创业的发展历程、成功创业者创建企业的成长经历”等;并培养创业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如创业团队的建立、商业机会的识别、商业计划的制定、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创业融资等基本技能;此外,还要使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与创业相关的政策法规等。其次,高校应该善于并及时发现具有创业才能和创业实力以及创业欲望强烈的青年学生,并针对这部分具有创业潜质的精英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小众创业教育”;同时,在政策与制度方面为这部分学生开启方便之门,为其创业成功助一臂之力。最后,高校的创业教育要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4.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方式的丰富
高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教育,首先要构建有利于个性教学的教学管理体制,落实主修制与选修制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固定学制与弹性学制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同时,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促进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结合,为大学生的个性成长创造宽松的环境和充裕的外在条件。
(三)建立内外联动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创业实践是创业理论与创业实务的具体应用,是主要针对创业方法和方式所进行的分析、研究以及实施的具体试验与模拟实验,包括创业融资、创业策略、风险投资、市场营销、创业管理,企业运作等内容。创业实践注重具体操作,解决了“如何创业”和“怎样创业”的问题,为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提供了创业运作的基本方法和成功经验。通常,这些创业方法和成功经验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技能,使有志创业的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真知,避免以后在真正的创业中走弯路,从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机率。
因此,高校首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科技园,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与创业实践的平台。通过支持和促进校内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培养专业人才,使学校的科技园成为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和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家的基地。
其次,高校要建立创业融资机制。一个企业的注册、启动、运作都需要充足的资金,所以大学生创业的软肋在于创业资金的筹集。对此,高校应积极与社会上的各种资源链接,取得相关各方的支持,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并建立相关的融资制度与机制。这将会大大提高大学生创业的启动率。
最后,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创业教育联盟。创业教育不可能依靠封闭的校园教育结出硕果,而必须同时外借一些社会力量,特别是争取企业界的支持,从而为大学生提供获得相关感性认识、甚至亲自体验创业过程的机会。同时,与企业合作建立创业教育联盟,有利于解决当前比较棘手的创业教育师资短缺的问题以及大学生创业经费不足的问题。高校可以利用自身在科学知识、技术方面的优势,与各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也可以通过成立高校自己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公司,进入市场运作,与社会企业合作;还可以利用各种外延计划,使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心获得更多的活动资金,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四)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
高校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要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经验证明,一个有利于创业的文化氛围对创业人才的成长影响极大。如果在一种文化氛围中,自主创业的精神和行为能经常得到各方面的鼓励和支持,创业人才就会大量涌现,创业的成功率就高。例如,一些西方国家宽容失败的文化传统和氛围就非常有利于创业者的创业,因为在这些国家即便创业失败也能得到支持和赞美。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从业的氛围十分浓厚,创业意识却不强,这种传统文化氛围会严重束缚高校师生的思想。因此,高校要特别重视校园内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在精神和舆论上将创业提升到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国家分忧、对社会做贡献的高度,把创业成功者树立为新时代大学生心中的榜样和英雄,让崇尚创业、鼓励创业成为风气。
首先,高校应积极宣传一些创业成功者的事迹,尤其是注重通过校友创业成功的事迹唤醒广大师生的创业意识和欲望,使大学校园充满浓厚的创业文化气息。这方面的教育要从新生入学时抓起,促使大学生及早树立创业意识。
其次,高校要借助制度化的活动形式促进创业文化的形成,使创业文化成为一种具有长效影响力的文化力量。例如,大学生社团是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学生为了共同的需要和目标所形成的活动团体,其活动内容和范围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有助于培养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因此,高校要通过大学生社团的日常活动开展创业教育,营造创业文化氛围。
再次,高校应建立创业教育网络,定期开展创业教育研究和学术交流等,以推动学校创业文化氛围的建设。
最后,高校要建立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使教师与学生一起形成有效的合力。通过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充分激发教师实施创业教育的热情,使他们能够积极地为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大学生形成自主创业的意识和提高自身的创业素质,以及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开创性。这将有助于锻炼和造就一批未来有所作为的创业者。
(五)建立科学、规范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评估对创业教育的开展可以起到督导作用,通过评估可以总结工作过程中的成败,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创业教育的评估工作,以积极推进创业教育工作的良性发展。
创业教育的评估,是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和提高程度以及其社会价值的实现等做出判断的过程。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包括综合评价和单项评价。综合评价可分为区域创业教育工作评价、学校创业教育工作评价等;单项评价可分为创业教育质量评价、创业教育环境评价、创业教育师资水平评价等。
我国高校应该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首先,要重新构建教师与学生的评价体系,使评估更加科学、规范。其次,要重视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最后,要建立覆盖创业教育的教学计划、教学质量、实施过程、实践环节和成果业绩等内容的评价体系,以加强宏观管理及实现有效的监控和信息反馈。
同时,在建立科学、规范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国内的一些相关研究成果也极具借鉴价值。例如,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2位研究者吴重涵、赵观石在其论文中提出的“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性评估”就应引起关注。2位研究者认为:“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性评估,可以通过建立社会中介创业教育评估机构和高校内部评估机构的方式,分别组织实施社会和院校2级创业教育发展性评估。社会中介创业教育评估机构的专家可以由懂教育的资深评估专家、知名企业家、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少量一线工人、风险投资家、高校创业教育研究者、高校创业教师等人员组成。由他们根据高校创业教育理念,从创业教育教学效果(包括教学方法、教师教学能力、教学环节等)、创业教育教师质量(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学历、职称、类型、综合素质等)、管理制度(包括激励制度、日常管理制度等)、社会影响等5个大方面,对创业教育进行5年一轮的发展性评估,以促进高校创业教育建立有效的反馈环境。院校级创业教育评估机构负责对学校的创业教育进行2年一轮的发展性评估。评估专家可以由学校评估专家、分管教学副校长、各学院院长、有经验的创业教育教师等组成。院校级评估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从加强本校创业教育、改进创业教育方法、体现本校创业教育特色等角度开展评估;可以参照社会中介评估创业教育的指标确定本校创业教育发展性评估的指标。院校级评估旨在帮助各学院发现不足、改进方法,从而更好地推进创业教育。”
总之,创业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加强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对提高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培养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面临着理论性问题,还面临着实践性问题;不仅需要强大的理论指导和深入的实践探讨,还需要加强对创业教育保障的研究;尤其是要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保障、课程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此外,还要认识到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可能完成的,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乃至整个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1] 彭钢.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2] 刘影,赵志军.论构建与实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83-84.
[3] 徐华平.关于创业教育的哲学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11):27-28.
[4] 张竹摘.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J].科研管理,2005,26(10):86-89.
[5] 王辉.中国大学创业教育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05(6):83-85.
[6] 衣俊卿.对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2(10):12-14.
[7] 王彩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