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2011-02-12李帅英曹秀芬李玉灵

中国林业教育 2011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活动学生

李帅英 曹秀芬 李玉灵

(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李帅英 曹秀芬 李玉灵

(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已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包括对社会实践认识不足、形式主义严重、缺乏创新、形式过于单一、考评不科学、总结宣传不得当以及学生参与面不广泛、缺乏主动性等。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提高认识、形成保障机制、创新实践内容和方式、健全评价体系等对策。

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对策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1]。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蓬勃发展,产生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作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4]。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我们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认真加以研究和对待。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缺乏科学认识

首先,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足,将其简单地看作是大学生第一课堂的延伸、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内容、是“上面”分配的一项不得不做的任务,没有真正认识到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从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的过程设计。

其次,一些专业教师片面地认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内容,是共青团的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务,与自己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大。

再次,大学生本身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更加重视理论学习和各种证书的考取,忽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只注重自身的收获,忽略社会责任,缺乏面向社会的眼光和投身社会建设的热情,对奉献社会的认识不足;被动地参加社会实践,将其看成是走过场、硬任务,辅导员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另外,一些大学生社会实践单位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片面地强调经济效益,认为在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很难给本单位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将其看成是一种形式、一种经济负担,从而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要求不严格、支持力度不够。

(二)形式主义严重

目前,一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正面临着流于形式的危险[5]。由于缺少经费和社会支持,对于不得不完成的社会实践“暑假作业”,一些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只能以调研、参观、发放环保宣传材料等为主题,蜻蜓点水地拍几张活动照片和一些视频,写个总结,应付差事。有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计划“宏伟”,大有指点江山、改天换地的气魄,结果却草草收场。有的社会实践活动严重缩水变形,计划书上写明走访5个地方,最后只去了3个地方;计划用10天时间完成,结果仅用5天就“提前”完成任务了。与其说是实践,不如说是旅游;与其说是搞调研,不如说是凑热闹。来时轰轰烈烈,走时潦潦草草。

暑假回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形式主义更加严重。许多大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不太“感冒”,辅导员老师安排到头上就硬着头皮去。有的学生找当地农民进行社会调查,连现场记录都不完整;更有甚者,有的学生拿着社会实践登记表直接找关系盖公章,完全忽略了社会实践的真实意义。

另外,社会实践内容与大学生的专业结合得不紧密,过多注重表面现象,没有针对社会实际,没有考虑到群众的需要,没有真正达到为社会发展做贡献、为群众办实事的目的,缺乏实效性。这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难以学以致用、体现自身的价值。

(三)参与面不够广泛,缺乏主动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面不够广泛,主要表现为参加社会实践的人数不多、活动内容单一。据有关统计,在4年大学生涯中,每届学生中参与“三下乡”活动的不足10%。“重点团队”社会实践是当前高校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种主要模式,是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特长学生等为主体开展的社会实践。这种模式忽视了广大普通大学生的实践要求和愿望,忽视了广大普通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同时,由于大学生社会实践需要社会单位的支持,所以通常在具体的实践题目和内容方面最终还是考虑实践单位的需求多些,考虑学生的需求相对少些。

另外,真正意义上的由学生自发组织策划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数量上还是比较少。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往往较为被动,一般是安排什么任务就按照要求完成,很少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此外,由学校团委老师组织安排的社会调查、政策宣讲、教学实习、助教助研等社会实践活动也缺乏广度和深度。

(四)缺乏创新,形式过于单一

长期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工作大多是依靠高校团委,所以抓骨干学生社会实践多、顾普通学生社会实践少,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得多、指导得少。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还是传统的以点带面。例如,以学生骨干为主体集中组织几支“重点团队”开展社会实践,而大多数大学生则是自己利用假期回家开展社会调查。大学生社会实践强调围绕中宣部、团中央的实践主题开展,多年来没有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形式上仅仅局限于各种宣传材料的发放、问卷调查、学习用品捐助、政策宣讲等,缺乏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改革与创新。另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安排不灵活,还仅仅局限于寒、暑假,不能满足大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五)考评不科学,总结宣传不得当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出发点和主流都是好的,但是其评价体系明显滞后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出现了一些不和谐音。笔者在查阅了一些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评比标准》或《评奖评优办法》后发现,有很多条目不具有可操作性,也没有针对性。例如,“有实质性的成果上报”“在实践地的群众中引起良好反响”等条目很难量化。

再如,大部分高校都将“是否有领导参加”“是否有媒体报道”等定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的硬性指标,用“是否有高级别领导的评价与批示”“媒体报道的数量与形式”“媒体的级别”等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效。这导致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注重社会媒体的报道,忽视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质;注重总结社会实践的成绩,忽视错漏的分析;注重少数先进的评选,忽视对多数参加者的评价;注重对先进个人或团体的表彰,忽视对先进经验的推广。

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要正确认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必要性、重要性,将其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育人工程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进行全盘考虑、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因此,高校要坚持育人为本,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务;要充分发挥党、政、工、团各部门的力量,在全校形成“过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氛围。高校要引导专业教师主动参与到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中来,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还要注重传授社会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践单位的实际问题,还要让学生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要及时解决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思想疑惑[6]。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让其明白社会实践是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是要深入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是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增长才干。

此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不仅仅是高校和大学生自己的事,全社会、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都应给与积极支持、密切配合,要真正从思想上提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实践育人共识;要在行动上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创造必要的条件,最终形成社会关心、学校热心、学生用心、家长放心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氛围。

(二)形成机制

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高校不能只是罗列项目名称和投入经费,还要注重过程教育,要建立有效机制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首先,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领导,设立专门的对内组织和对外联络的机构,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全面安排。

其次,高校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建立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2条渠道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将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实习、毕业实习同等看待,规定必修的学时和学分,成绩记入学生档案,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再次,高校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把行政干部、教师参加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工作计入工作量,并与教师的职称评定挂钩、与干部的职务晋升联系,以调动广大干部、教师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积极性。

最后,高校要成立社会实践部,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制定整体规划、实施细则及评价体系;在学生班级增设社会实践委员,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融入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

(三)创新内容和方式

高校要树立“大”实践观,使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市场价值,实现“双向受益”;要通过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日常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应该仅仅是寒暑假集中的、突击性的活动,应该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教学实习、公益劳动、创新创业、择业就业、社区共建等各类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广义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观念。

高校要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知识结构、成长背景等具体情况,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安排不同的社会实践内容,并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一年级大学生入学时间较短,尚未接触专业课,可以开展社会考察、社会服务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重在发挥社会实践的思想性教育作用。二年级大学生已接触一些专业课,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开展一些社会调查和科技文化活动,初步将社会实践的专业性作用与思想性作用结合起来。三、四年级大学生已经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了专业课程,可以将社会实践与就业、择业、创业相结合,广泛开展科技文化服务活动以及科技发明和创业实践活动。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得到锻炼,在实践中体验生活、增长才干;同时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思考、学会感恩。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要形成一个统一合理的考评标准,在目前困难很大。但是,各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形成良好的制约机制。

建立科学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要遵循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教育与成果教育相结合、将社会实践的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将社会实践的长期价值与短期效果相结合、将社会实践教育的实效性与对学生和教师的导向性相结合等原则;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地点、时间、范围、内容、程序等做出全面的规定;考核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指标要科学、具有可操作性;要有助于逐渐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由短期活动变为长效教育,将临时考核变为日常规范化管理。总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落脚点应该是注重过程而不是目标,只有这样才不会“跑偏”。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G]//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12.

[2] 范绪锋.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奉献“两会”[N].中国教育报,2005-03-12(2).

[3] 耿建扩,夏志学,刘子刚.河北农大八千学生大调研[N].光明日报,2010-01-15(7).

[4] 柯昌万.在社会实践中长才干——西北工业大学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纪实[N].中国教育报,2004-12-30(2).

[5] 孙覆海,葛红普.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N].工人日报,2005-08-18((3).

[6] 徐卫,胡丽芬,陈丽丽.试论教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J].江西省团校学报,2004(4):22.

河北省林学本科教育创新高地项目,项目编号Z200820。

(责任编辑 柳小玲)

猜你喜欢

大学生活动学生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