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异感症中医证治体会
2011-02-12王军民
王军民
(洛南县中医院内三科,陕西洛南 726100)
咽异感症是指咽部除疼痛外的各种异常感觉。该症可引发咽部异常感觉的疾病很多,临床中女性患者居多,其病情随情绪波动而起伏。中医学对该症有较早记载,如《金匮要略》描述为“咽中如有炙脔”,《古今医鉴》称之为“梅核气”。中医传统习用半夏厚朴汤治疗该病,或有效,或乏效;西医目前尚缺乏满意疗法。笔者通过多年临床观察,认为该病病因复杂,虽临床表现相近,但病机不同,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将该病分为以下 3型,同时配合心理疏导等治疗,效果较好。现将证治体会介绍如下。
1 肝气上逆、郁滞咽中型
病机多为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气失和降,气滞不畅,郁滞咽中。症见:咽部似有物阻,状如梅核,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或呈咽部紧束、狭窄感,导致颈部紧压感而不敢扣领扣,时或消失,而饮食无妨碍,每因精神刺激而发作或加重,可伴有头昏、心烦易怒、胸胁胀满、嗳气叹气减轻,咽部黏膜无改变,舌苔薄,脉弦。治宜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合旋覆代赭汤加减。若气郁化火,加牡丹皮、栀子凉血清肝;舌质暗、咽痛,合用丹参饮;失眠,合朱砂安神丸;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等,合用丹溪之越鞠丸。本型多见于癔病、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恐癌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慢性胃肠疾病等。临床中除药物治疗外,还需正确解释病情,让患者了解病情,解除思想顾虑,移情易性,生活规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有助于提高疗效,若能够配合气功、太极拳等治疗,更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否则郁结不解,投恃药石,其效不著。
例 患者,女,32岁,1996年 10月 2日初诊。主诉:咽部哽咽不适 1个月。患者 1个月前因生气出现胸闷,咽部哽咽不适,善太息,饮食少,睡眠少,舌质暗,苔白,脉弦。心电图、胸片、喉镜等检查均提示正常。西医诊断:神经官能症。中医诊断:梅核气,证属肝气上逆、郁滞咽中。治宜疏肝理气。处方:柴胡、枳壳、白芍、陈皮、香附各10 g,代赭石、旋覆花、半夏各 15 g,合欢皮、夜交藤各 20 g。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温服。服药 10剂,诸症悉除。
按 本案病因乃肝气郁结,故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疏肝理气,配合心理疏导,则病愈。
2 痰凝气滞、结于咽中型
病因多为脾失键运,痰湿滋生,痰凝气滞,结于咽中。症见:咽中梗阻,似有物阻,或感觉如发丝、线头、树叶、肿物、痰黏着,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时轻时重,喉间痰多而黏,胸闷不畅,或窒闷而痛,或嗳气,呕吐痰涎,每因劳累、饮食不慎而加重,苔白腻,脉弦滑。治宜化痰理气。方用半夏厚朴汤加减,酌加制香附、枳壳、佛手等以增强理气开郁之效。若窒闷而痛,合用瓜蒌薤白桂枝汤,宽胸理气通痹;兼见呕恶口苦、苔黄腻,则证属痰热,用温胆汤加贝母、黄芩、瓜蒌皮,化痰清热,以利气机;嗳气且咽部梗阻重,合用旋覆代赭石汤,降逆化痰,益气和胃;纳少脘胀,合六君子汤,健脾化痰。本型多见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贫血、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恐癌症等疾病。除药物治疗外,还需嘱患者避免进食油腻生冷之品,保持心情舒畅。
例 患者,女,38岁,2004年 9月 14日初诊。主诉:间断咽部堵塞感 1年。患者 1年前因劳累出现咽部堵塞不适,似有物阻,与吞咽无关,伴有胸脘痞满、呃逆、纳差、乏力等症状。心电图、胸片、胸部CT检查均提示正常。曾于某医院按慢性咽炎治疗,无效,遂来本院就诊。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胃窦炎。西医诊断:慢性胃窦炎。中医诊断:梅核气,证属痰凝气滞、结于咽中。治宜燥湿化痰,理气散结。处方:半夏、厚朴、茯苓各 15 g,紫苏、枳壳、香附各10 g。每日 1剂,水煎,分两次温服。服药 7 d后,咽部堵塞不适感消失。接着给予柴芍六君子汤善其后,诸症悉除。
按 本案病因乃脾胃气滞,痰气交阻于咽部,故给予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燥湿化痰,理气散结,药证相符,诸症痊愈。
3 肺热阴虚、咽失濡养型
病因多为热病致肺受热烁,阴液耗伤,或素体阴虚,肾阴亏损,劳损伤阴,虚火上炎,上灼于咽,咽失濡润。症见:咽干似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或有灼热感,或蚁行感,或紧束感,或闷塞感,兼见咽干微痛、干咳少痰、咽痒不适、便秘、烦热盗汗等,每因劳累、感冒而加重。治宜清热养阴,理气散结。方用养阴清肺汤加减,酌加佛手、香橼、木蝴蝶、玫瑰花等性平和、理气而不伤阴之品。若盗汗、烦热,合用知柏地黄汤;失眠多梦,加柏子仁、酸枣仁、夜交藤等,养血安神;便秘,加杏仁、瓜蒌仁、桃仁,润肠通便;外感风热,加金银花、连翘、薄荷等,辛凉解表。本型多见于咽部各类疾病、贫血、风湿热、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及热病后等。临床中常遵叶氏用药之大旨,治以苦辛凉润宣通之剂,忌燥热、敛涩呆补之品。本型病程长,收效慢,故治疗时应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防治感冒,避免劳累,忌食辛辣刺激之品,以防加重及复发。
例 患者,女,46岁,2009年 3月 25日初诊。主诉:咽干涩,似有发丝感 6个月。患者 6个月前因感冒出现咽部干涩,似有发丝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知饥不食,舌嫩红,苔少,脉细。喉镜检查提示咽部充血。西医诊断:慢性咽炎。中医诊断:梅核气,证属肺胃阴虚、咽失润养。治宜滋养肺胃,清热利咽。处方:生地黄、玄参、麦冬各15 g,桔梗、川贝母、牡丹皮各10 g,木蝴蝶 20 g,玫瑰花6 g,甘草 5 g。每日1剂,水煎,分 2次温服。服药 20剂,诸症悉除。
按 本案病因乃热病后肺胃阴虚,气失肃降,咽失润养,故给予养阴清肺汤滋养肺胃,配以木蝴蝶、玫瑰花利咽喉;同时嘱患者树立信心,配合治疗,则顽症愈。
4 小 结
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咽异感症在中医内科多见,以中青年女性为多;常伴有消化道症状,胃镜检查多提示有慢性胃炎、胃食管返流症、胃十二指肠溃疡等;临床治疗时应排除肿瘤、咽部及其周围器质病变,采用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对症下药。有关咽异感症与消化病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