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激励机制研究

2011-02-11周响响

经济视角·下半月 2011年8期
关键词:浙江省激励机制

周响响

摘 要:在“新农保”试点开展后,浙江省开创性地建立了与本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加快推进全覆盖过程中,如何引导和激励城乡居民普遍参保越来越受重视。本文从城乡居民参保意愿出发,对影响城乡居民的参保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据此设计相关激励机制,对其他地区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浙江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激励机制;参保意愿

中图分类号:C931.7; F840.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8.0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8-15-04

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标志着“新农保”制度的建立。浙江省作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代表,经济发达,政府财政实力雄厚,早在2007年,浙江省部分地级市就开展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含新农保)的试点工作。在国家出台《指导意见》后,浙江省又率先建立了与本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该制度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截至2010年末,浙江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1170万人,享受基础养老金的老年人达578万人。①

激励机制(Motivate Mechanism),也称激励制度,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加快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过程中,如何引导和激励城乡居民普遍参保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将更多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纳入到养老保险体系中来,关键在于对其进行有效的激励。据笔者了解,激励理论在我国各行各业大量应用于实践,但几乎没有文献专门研究城乡居民参保意愿的激励机制。

在此背景下,我们从浙江省目前实施和大力推进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出发,以城乡居民的参保意愿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和解释这些可量化和不可量化的因素如何约束和影响城乡居民的参保意愿,并据此设计针对性的激励机制。

一、调查方法和样本描述

本文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我们运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杭州市下沙社区、兰溪市香溪镇、磐安县玉山镇、青田县温溪镇发放调查问卷共计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3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 92%。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为16-59岁的城镇、农村居民,其中男性124人,占53.9%,女性106人,占46.1%。其中城镇户口66人,农村户口居民164人。在所有调查对象中,36-44岁年龄段的人最多,占总数的39.6%;其次是18-35岁的年轻人,占34.8%。具体描述性统计如下表所示。

二、影响城乡居民参保意愿因素分析

本文选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作为直接衡量参保意愿的指标,因为参保率能较好地体现参保人员的参保积极性。影响城乡居民参加养老保险参保意愿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政策因素等。个人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教育水平以及主观方面对政策的了解程度;经济因素包括收入来源、收入水平、风险预期;社会文化因素包括地区差异、传统养老观念;政策因素包括政府补贴、缴费水平等。在确定影响城乡居民参保意愿的影响因素后,根据问卷设计,选取了7个容易量化的指标作为实证分析的影响因素变量,对取得的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所有变量采用强行进入法(enter)。从最终结果来看,除个别因素,选取的变量与参保率存在较为明显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较为理想,与预期结果基本一致。

1.年龄因素分析

此次调查对象中年龄最小的是18周岁,最大的是59周岁。年龄均值为38.61周岁,同时38岁的调查对象最多。27-37周岁及38-48周岁年龄段的城乡居民分别占了32.6%及41.7%。根据年龄分组和是否参保的交叉制表可见,调查对象中38-48周岁的人已参保的总数最多,占总参保人数的45%,49-59周岁的未参保人数占1.7%。由此可得,随着年龄的增大,养老保险意愿越强,人们更愿意缴费参保。

2.文化程度因素分析

城乡居民的受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参保意愿以及对社会养老保险的接受程度。受教育水平的层次不同,对养老保险的需求也大不相同。我们假设,文化程度越高,养老保险参保意愿越大。从数据统计中看,文化程度样本多集中在初中档次,占38.3%,高中或中专占调查样本的28.7%。

就文化程度与是否参保的回归结果来看,p值为0.054,如果显著性水平?琢为0.05,因此不因拒绝零假设,也就是说文化程度对是否参保的线性关系是不显著的。这点和前文中对于文化程度影响因素的假设有点不符。其中大多数年轻的城乡居民学历也相对较高,但也可能因为已参加了其他险种的养老保险,参保意愿不大。同时由于年纪尚轻,养老风险还不大,往往会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因此并没有直接体现文化程度越高,参保意愿越大。所以,回归结果得出的相关关系也符合现实意义。

3.对政策的了解程度分析

根据数据频率分析可得,60%的人对城乡居民参保政策了解较少,了解的占30%,对政策一点不了解的还有15.7%,非常了解的仅有3%。参保意愿的离差平方总和为56.890;如果仅考虑参保者对政策了解程度单个因素的影响,那么参保意愿总方差中,对政策的不同了解程度可解释变差为6.572,抽样误差引起的变差为50.319,他们的方差分别为3和224,相除所得的F统计量观测值为13.483,对应的概率p值近似为0,如果显著性水平?琢为0.05,由于p值小于?琢,则应拒绝零假设,认为对政策的了解程度不同对参保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参保者对城乡居保政策的了解程度越深,则其需求意愿也会越强烈。同时我们发现,那些不愿参保的城乡居民中,部分原因是对该项政策不了解。因此,政府需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激励广大城乡居民尽早参保。

4.收入因素分析

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农业收入、打工收入、经营收入、子女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商业保险、集体福利、租金、土地征用补偿等方式。通过多重响应分析,我们发现,调查者中36.9%的人主要是打工收入;其次是经营收入,占22.9%;第三位是农业收入,占20.7%。

根据先前学者们的研究,收入水平对农民的养老保险需求意愿影响最为直接,收入状况直接影响参保者对养老保险费以及风险的承受能力。根据参保原因统计可得,有40.3%的参保者在参保时候主要考虑自身经济情况。调查中可知,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参保者对养老保险费用的承受能力越强,他们越倾向于考虑将来养老金数额以及综合考虑政府补贴。

若参保者认为自己尚且年轻,现在缴费参保期限太长,或者认为养老保险提供的养老金保障力度不强,这部分人群就会持参保观望态度,因此出现有支付能力却无需求意愿的现象。一般来说,收入水平是影响城乡居民参保意愿最重要的因素,收入水平越高,因缴费困难而不愿意参保或持观望态度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5.参保成本分析

养老保险的成本角度看,从直观上来说就是人们每年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 这是显性成本。根据数据统计结果,已参保者中缴费档次最低也是绝大多数参保者选择的档次是100元/年,缴费档次最高的是5000元/年,均值为450元/年。浙江省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都较高,63.6%的参保者表示自己选择的缴费对生活基本没影响。

但是,城乡居民在选择参保缴费的同时还有机会成本。从现金结余用途的频率统计中我们发现,子女教育、养老保险是所占比率最高的前两位,而且现金结余用于子女教育最多的是38-48周岁的人群。如果选择养老保险,就意味着放弃或部分放弃例如子女教育、修建住房、生活必需品、卫生医疗等较为基本和迫切的消费。从这个角度来考虑,选择养老保险的成本就大大增加了。

6.农民的养老观念

浙江省的养老保险制度探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经过多年实践,浙江省城乡居民对社会养老保险已有基本认识。根据调查数据显示,47.4%的调查者认为参加城乡居保有必要,认为必要性一般的占31.7%,仅有5.2%的认为参加养老保险是没必要的。调查显示,在对未来养老途径选择上28.1%的人愿意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27.6%的调查者想通过自我储蓄养老,23%的人选择子女赡养实现养老。因此,我们认为城乡居保的推进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年轻人尽管目前不愿参保,但已有一定的参保意识。然而,中国传统家庭养老保障功能依然强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子女赡养依然是国民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子女赡养、自我储蓄等其他养老途径,都会对是否参保产生直接的替代效应。

7.未参保原因分析

通过对未参保原因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23.8%选择等年龄大了再说,19.1%的人想看看实施情况再定是否参保,14.8%的人表示对政策不了解而未参保,只有7.8%的人是因为经济问题未参保。由此也进一步证明,经济因素并不是影响年轻城乡居民参保的决定因素。对于20岁左右的青年人来说,现在参加城乡居保缴费最少40年,在60周岁之后领取养老金,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养老保险未来收益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因此,容易出现等年龄大一些再参保的权宜思想。

三、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激励机制设计

目前尚未参加的城乡居民中,44.36%的人表示以后愿意参保,44.36%的人持观望态度,同时也有11.28%的人员表示不愿参保。在根据上文分析城乡居民参保影响因素的基础之上,如何将持观望态度及有参保意向的城乡居民纳入到制度中来,笔者将从政府、个人两个角度设计针对性的激励机制。

(一)政府角度激励机制

1.财政激励。财政激励是指运用财政补贴的手段,激励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更多的参保缴费。政府为养老保险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是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现行制度安排,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中,财政既要补“入口”,又要补“出口”。政府对选择不同缴费档次的参保人员给予有差别的缴费补贴,多缴多补。缴费补贴作为城乡居保筹资渠道之一,减轻了参保者的缴费负担,同时也提高了缴费能力。缴费补贴是城乡居民参保的重要激励因素,在对已参保者缴费档次考虑因素的统计中可见,18.8%的人考虑的是政府补贴的高低。地方政府也可依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适当提高养老金待遇。另外,缴费年限养老金作为浙江省首创的一项激励政策,受到民众一致好评。为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激励16-45周岁的青年城乡居民参保,建议制定出台缴费年限超过16年的激励措施。

同时,从本文调查数据可见,绝大多数参保者选择缴费档次是最低档次100元/年。按照现行政策规定,一旦确定缴费档次就不能更改。参保者因经济条件等其他主客观因素影响,目前选择了低挡缴费,日后选择高档次缴费,政府也应当在不断的推进过程中完善政策,做出相应的修正。总之,进一步发挥财政激励作用,在地方可承受范围内,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以保障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2.立法激励。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权集中在政府层面,社会保险中部门分割、部门之间易发生博弈,各部门利益通常不能协调一致。通过立法来界定养老保险的政策制定主体和管理主体的权责,以此减少政府自利行为导致的寻租行为。中央与地方存在利益分歧也是影响社会保险立法的一个重要原因。2011年7月1日,《社会保险法》正式施行,作为社会保障法中的“基本法”,首次确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我国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保体系,填补了我国在社会保障领域立法的空白。但这远远不够,养老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依然薄弱,应以此为依据制定出一系列的特殊法如《社会养老保险法》,更加明确社会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便于未来城乡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体化。通过立法规范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方向和投资规则,建立和完善法律监督网络体系。

3.公平激励。受“二元经济”结构影响,长期以来,养老保险制度亦呈“二元性”。城镇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分割,养老保险待遇存在巨大差距。按社会属性群体划分,参保对象可划分为农民工群体、失地农民、纯种植业农民、灵活就业人员等参保对象的激励。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破除城乡分割,将不同的人群逐渐纳入到统一的城乡居保体系中,将养老保险的“小碎片”整合为“大碎片”,逐渐实现城乡一体化。公正公平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既有助于对各类劳动者的有效激励,扩大覆盖范围,共享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也有利于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二)个人角度激励机制

1. 参保意识。千百年来,我国提倡和崇尚孝道,农民的养老意识是“养儿防老”的传统家庭观念和土地保障养老。同时,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的局限,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认识不足。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民往往基于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并发挥自身理性对农村政策进行解读,多将自己对子女的抚养和教育费用看作是一种将在养老收益的投资。此外,由于养老保险的收益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期限体现,农民广泛存在的小农意识也阻碍着他们对养老保险的认可和接受。“老农保”失败的教训,使得农民对政府的公信力尚存顾虑,担心政策的朝令夕改,导致出现参保意识并不强烈。45周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有较强的养老风险和需求,参保意识较强,基本都已参保缴费。在未参保的人群中主要是一些灵活就业人员,这部分人特别是年轻人参保意识淡薄,将他们吸纳到养老保险中将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因此,政府部门及基层工作人员应当继续普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知识,宣传政策,灌输社会养老意识,解答问题,以期转变农民的传统思想意识,增强了群众的参保意识,从而提高养老保险的参保率。

2.预期收益。第一,提高参保者对城乡居保的收益预期。从收益的角度看,养老保险的收益不仅体现为农民所能获得养老金的实际数量,也体现为养老金能给农民老年生活所带来的真正保障水平。从持续收益预期考察,农民工群体、失地农民、纯种植业农民的预期值是依次增高的,而购买养老保险的效用对他们是依次减弱的。②因此,通过完善基金监管机制,保证基金的安全性,降低制度风险,以立法的形式加强制度的稳定性来提高收益预期,激励其尽早缴费,多缴多得。第二,降低参保者的消费风险。养老保险准公共产品,从消费行为学的角度看,参保者购买保险产品,必然存在体现自身特点的消费风险知觉。即人们对未来养老保险的保障程度和水平的不确定,以及购买城乡居保的机会成本等将影响是否投保缴费。城乡居民可以通过了解政策、提高参保意识等自身努力来减少知觉风险,作为养老保险提供者的政府也可以通过努力为参保人员提供消费风险降低的途径,保障广大农民老有所养,缓解参保者的后顾之忧,从而增强农民的未来消费信心。如此能够扩大内需,拉动即期消费,又能够激发潜在的社会购买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农民的就业和消费预期。第三,降低参保者对城乡居保的风险预期。因为养老保险的领取是二三十年以后的事情,年轻人在如此漫长的一个时期内,将会遇见各种各样的风险,参保者对到期能否兑现,投保的基金能否保值等心存疑虑。当前每人每月60元的基础养老金标准,在现有物价水平和消费标准下只是低水平养老保障。参保者在年老时的养老保障水平不仅跟自己个人账户缴费多少有关,同时也受到通货膨胀等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应当做好基金保值增值工作,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降低机会成本,尽量减少农民把购买养老保险作为一种投资行为,逐渐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满足参保者年老时基本生活需求。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实证方法,具体分析年龄、收入、文化水平、对政策了解程度、参保成本、传统养老观念、未参保原因等因素对城乡居民参保意愿的重大影响,并据此从政府和个人两个角度设计激励机制。激励机制运行的过程,也就是激励工作的过程。这个激励过程从城乡居民参保之前开始,贯穿于城乡居民参保缴费的全过程。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浙江省城乡居民对养老保险的参保意愿还是十分强烈的,有44.36%的城乡居民表示愿意参保,44.36%的人持观望态度。我们的目标是16周岁以上,符合参保条件、有参保意愿的城乡居民都纳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范围,实现应保尽保。激励机制目的在于调动城乡居民参保的积极性,为推动激励机制的正常运行及发挥效用,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加强政策宣传。各地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宣传力度,认真组织开展政策解读、典型引导、帮助群众算账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重点做好45-59周岁人员参保缴费工作的同时,积极引导16-45周岁中青年参保缴费,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参保率。

2.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在地方政府可承受范围内,进一步完善现行参保缴费政策,继续加大缴费激励。调动农村居民对较高档次养老保险的投保积极性,激励和引导他们早参保、多缴费、多得益,从而满足城乡居民不同群体的多样化养老需求。

3.提升基层组织和干部的公信力。提升基层组织和干部的公信力是提高农民政策预期的有效途径。基层组织和干部是加快推进城乡居保政策的主导性力量,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同时采取各项措施,广泛宣传和传递政策信息,耐心地解决农民对新农保政策的疑问和顾虑,引导和调动农民群众参保积极性。总之,要增强基层组织和干部服务意识, 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提高在人民群众当中的公信力。

(责任编辑:吴之铭)

注释:

① 岳德亮.浙江各市县均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N].中国经济导报,2010-10-9.

② 刘自敏、邱恬.城乡统筹视角下农民工激励机制研究[J].乡镇经济,2009,(08).

参考文献:

[1]赵伦、张翠莲.农村养老保险激励效用与农民心理预期分析[J].乡镇经济,2008,(08).

[2]孙健、申曙光.我国农村居民保险需求意愿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09,(05).

[3]张慧霞、王东.社保制度的建设:多元利益的博弈—从农民和农民工的参保行为反思社保制度的建设[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05).

[4]李艳荣.浙江省新型农保制度中的政府财政补贴及其效应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08).

[5]刘自敏、邱恬.城乡统筹视角下农民工激励机制研究[J].乡镇经济,2009,(08).

猜你喜欢

浙江省激励机制
浅谈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四张榜单“揭秘”电子信息百强浙企
欢天喜地过大年
“深入浅出”,以题载法
银行金融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及其实施效果研究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以激励为支点撬动转型发展创业创新
浙江省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