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自动加样仪的应用

2011-02-11庞丽丽杜新凤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20期
关键词:采供血献血者血型

李 荣 庞丽丽 杜新凤

(广西玉林市中心血站,广西 玉林537000)

全自动加样仪的应用

李 荣 庞丽丽 杜新凤

(广西玉林市中心血站,广西 玉林537000)

全自动加样仪;自动化;血液检测

随着人们对安全输血问题的日益重视,采供血机构的质量保证工作已成为其关注焦点,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使血液的质量保证已不局限于对其最终的检查,而依赖于对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加以控制。自动化设备如全自动加样仪解决了大量标本加样和数据传输的问题,通过实验室管理系统软件与其他检测设备连接,最终与局域网联网,使操作过程标准化、规范化,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降低职业暴露的机会并减少了人为误差,提高了实验室检测的准确度和特异性,有效的保证血液检测质量。笔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并参照有关文献,从全自动加样仪的概况、发展、应用等方面加以综述。

1 ELISA试验

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为代表分子生物学水平技术的发明,人们纷纷预测,酶免试验将被更高灵敏度、数百万级信号放大的、病原体水平检测的核酸检测(NAT)所取代。ELISA试验仍然是传染病血清学标志物(如肝炎、艾滋、致畸病原Torch)、肿瘤标志物及内分泌等各种临床免疫指标检测的主导技术,它检测的是免疫抗原或抗体,NAT检测的是病毒核酸,两个方法对同一份标本的检测是互补的[1],NAT法虽然灵敏度更高,但据报道抗-HCV阳性而HCV核酸检测阴性的血液亦能使受血者感染,也就是说NAT亦会有部分弱阳性标本漏检;HIV DNA测不出不能说明HIV感染已消失,因为HIV还存在于人体的CD4淋巴细胞和其他细胞、组织、器官中,而且在停药治疗后HIV RNA水平还可能反弹,所以抗-HIV阳性(经确证)在目前还是我国诊断HIV感染的主要指标。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两种方法优势互补作用用于血液筛查,不能互相代替[2,3]。

全自动加样仪与全自动酶免分析仪(后处理)——如瑞士Hamilton公司制造的FAME、Tecan公司生产的BEPⅢ等连接,这就是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实现了ELISA试验从标本加样、稀释到酶标孵育、洗板、加试剂、读数和结果打印全自动。

2 病毒核酸检测(NAT)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输血传染病的检测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如化学发光免疫法(CLIA)、NAT也逐步引进和应用。核酸检测能大大缩短窗口期、避免病毒变异和免疫沉默性感染等造成的漏检,在欧美等发达国家,NAT已成为常规血液筛查技术。我国自2000年起即已有人对献血者HCV NAT筛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做了初步探讨,现在国家也将NAT纳入新的输血技术操作规程,部分采供血机构也开展一些病毒的核酸检测。鉴于我国各地采供血机构发展不平衡,在献血者中全面推广应用NAT技术尚存在技术、资金等问题。但血液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正如美国AABB出版的《新千年血液》所言:“极少有其他某个行业能够像血液制品行业这样,始终处于公众、新闻媒体、乃至政府高官的密切关注之下。当发生血液安全问题时,往往激发出极其独特的情绪化反应,其强度常超过其他更大的公共卫生问题[4]。”我国采供血机构实施HBV、HCV、和HIV病毒核酸检测或许是发展方向,但有关技术问题如试剂的灵敏度和实验的准确性、标本汇集检测的限度等还有待解决。

NAT血液筛查主要有单个样品(ID-NAT)和多样品汇集(MPNAT)两种模式,目前大多采用多样品汇集模式[5],这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有研究[6]在已有加样设备基础上开发自动标本汇集,在MPLC上进行全自动核酸提取,最后在COBAS AMPLICOR上扩增和检测,实现从标本准备、核酸提取及扩增和检测一体化和自动化。

3 ALT检测

对献血者血液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sferase,ALT)检测的意义虽然存在很大的争议,但ALT目前仍是我国采供血机构献血者必查项目之一。《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7]规定酮体粉法只限于ALT初检使用,复检必须用赖氏法或速率法。由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价格昂贵还不能在中小血站普遍推广,所以不能使用FICC推荐的速率法,多数还是采用赖氏试管法,操作烦琐,费工费时,不适宜大批量标本的检测,而且无法对原始数据进行网络化管理。利用全自动加样器加样,结合微孔板、酶标仪以及局域网从而实现ALT的自动化检测。与传统赖氏法比较,微孔板法可实现自动化,具有测量速度快、操作简便的优点,虽然由于标本、试剂用量小容易出现误差,且受脂肪血和溶血的影响较大[8],但只要加以制,还是能满足质量要求。现在多数中小血站都采用赖氏微孔板法检测献血者ALT。

4 血型自动化检测

以前采供血机构实验室多使用手工法玻片(纸板)法或试管法作ABO正反定型和RhD血型筛查,操作烦琐,每天大量的标本做得手酸眼花,错型、误报等差错时有发生。利用全自加样仪处理样本,用微孔板法对献血者血液样本进行ABO及RhD血型筛查,血液标本、试剂红细胞、标准血清等均由全自动加样仪完成,即便是用人工判读结果,也减少了大量烦琐的手工操作,实现血型检测的自动化;由于全自动加样仪加样精度高,保证了实验结果的重复性,实现了血型检测的标准化[9]。如果再配以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如国产爱康智能血型分析仪),利用其判读系统所具有的自动读取自动加样仪生成的条码,并有影像记录,保存原始数据,便于查询和溯源;通过局域网自动发布结果,实现了血型检测的数字化和规范化,避免人为因素对血型检测结果的影响,提高工作质量,并可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还可大量节约试剂[10],尤其适合采供血机构大批量标本血型筛查。有关权威人士认为[11],自动化检测可检出ABO亚型及相应盐水不规则抗体,从而保障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微孔板的自动判读与肉眼判断结合还是必须的,特别是亚型。

5 标本留样存档

我国《血站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血清(浆)标本的保存期应在血液使用后2年。一般血站保存的血样为血袋小辫,先离心后热合,由于小辫软而不直,即使充分离心,仍有血样中红细胞不能完全下沉的现象,致使保存的血浆辫中混杂红细胞,冷冻后溶血,影响标本质量。采用保存板(Archive plare,孔深35mm,孔容量1.5mL)结合全自动加样仪和条形码技术留取血样(血清/浆),通过电脑记录留样信息并生成详细的留样文件,使血样保存板和加样文件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确保留样的准确、可靠,便于查找,具有简单快捷、效率高且质量好、保存量大的特点[12,13]。更重要的是微板留样确保检测标本与留样标本一致,对实验室来说是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但有报道[14]微板留样会造成弱阳性标本OD值显著下降,因此在微板留样的同时不能舍弃血袋上的小辫标本。

6 其 他

DNA纯化、PCR加样、DNA测序加样、克隆快速筛选分配、药物筛选自动分配、梅毒凝集实验等。

发展到今天的全自动加样仪其功能越来越功能强大,能满足医院和采供血机构的不同需求,可使用96孔板、384孔板、120孔血型板或非标准微板、试管、试纸等。完全可以有理由相信,全自动加样仪以其高度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特点,将在现代实验室得到更广泛应用。

[1]吴剑媚,张庆武.核酸检测技术在血液病毒筛查中的应用[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8,10(1):86-90.

[2]徐明忠,王赤林.抗-HCV阳性反应血清的HCV核酸检测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6,19(5):393-394.

[3]季阳,郑忠伟,蔡辉,等.病毒血清学检测与核酸检测技术在输血传染病筛查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6):413-416.

[4]任芙蓉.实施血液病毒核酸检测策略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1):1-3.

[5]蒋昵真,黄成垠,肖建宇,等.献血者HBV、HCV、HIV的单人份核酸检测[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0,12(3):208-210.

[6]叶贤林,周一炎,杨立新,等.血液HBV DNA全自动检测及基因分型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5,18(2):94-96.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献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01[S].2001.

[8]陈惠民,吴丽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种方法检测结果比较[J].中国输血杂志,2007,20(56):382-383.

[9]赵树铭,张循善.关于红细胞ABO血型鉴定规范化的思考及建议[J].中国输血杂志,2009,22(6):431-433.

[10]王福成,施之雍,蔡隽,等.梯形微板技术在ABO血型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07,20(1):53-54.

[11]周筱嫣,向东,徐忠,等.ABO血型自动化检测[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3):205-206.

[12]潘海平,吴玉清,赵林.应用全自动加样仪留取血样的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07,20(2):142-143.

[13]曹庆宏,王子成,朱广亮,等.保存板在保存血样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01,14(6):374.

[14]王旭安,方昌志,简雪平,等.保存后的微板留样血液检测结果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10,23(4):304.

R-03

A

1671-8194(2011)20-0171-03

猜你喜欢

采供血献血者血型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血站采供血设备档案管理的创新思考
采供血机构实施财务绩效管理的成效探讨
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配置面临的困境与解决对策*
你是Rh(-)血型的准妈妈吗
影响单采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分析
你是Rh(一)血型的准妈妈吗
分析重复献血者与初次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比较
7666名互助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知识认知及献血心理调查
江苏省采供血机构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