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内经》中的诊脉针刺

2011-02-11江钢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8期
关键词:病者诊脉脉象

许 倩,江钢辉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州 510405)

针刺治病,首先要掌握脏腑经脉及其气血阴阳等的变化规律,而要了解其变化情况,必须通过对病者的仔细诊察。《内经》在针灸诊疗中是非常重视脉诊的,如《灵枢·终始》曰:“凡刺之道,毕于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而在脉诊方法中,以诊察人迎、脉口的脉象为主。以人迎主阳,脉口主阴,通过两者的比较,辨别阴阳的虚实,确定补泻的治疗原则,推断预后的好坏。《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亦强调:“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笔者在此初步总结了《内经》中诊脉对于针刺宜忌、针刺方法及预后判断等方面内容,以期能为中医经典理论运用于针灸临床提供一点思路。

1 通过诊察脉象把握不宜针刺病脉及禁刺乱脉

1.1 通过与平脉脉象的对比,把握不宜针灸之少气脉

《灵枢·终始》中写道:“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所谓“平人”,是指没有病的人。无病之人的脉口和人迎脉象,与四时季节变化相适应,而且在体内的上下各部也是往来相应的,六经的脉气既不结涩也不躁动,从内脏到躯体,在寒温不同的气候中,都能保持协调的功能,形、肉、血、气都是相称的,这就叫做“平人”。而正气虚弱的人,脉口和人迎的脉象都短少而不及尺寸,是阴阳俱虚的征象。这种阴阳两虚的患者,用针治疗时偏于补阳会使阴竭,偏于泻阴会使阳无所依而外脱。这种情况也不能用灸法。由此可见,《内经》很强调通过脉诊来把握针灸适应证,脉象虚损的病人不适宜针灸。

1.2 从诊脉的角度提出十二禁的依据及针刺后的不良后果

《灵枢·终始》中总结了禁刺的新内(行房不久)、已醉、新怒、新劳、已饱、已饥、已渴、大惊大恐、乘车及步行未休者等12种情况,并提出此十二禁的脉诊依据:“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为阳,则邪气复生,粗工勿察,是谓伐身,形体淫泆,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从而告诫医师临阵时必须候病者气定脉静方可施针,如犯“禁刺”,不但无功反会贻害。

2 针刺治疗中通过诊脉准确辨证并指导针刺

2.1 凭脉之虚实来把握针之补泻

如《灵枢·终始》:“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灵枢·小针解》:“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满而泻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通过辨别脉象之虚实,分别采用补泻之法。

2.2 凭脉之浅深来把握针之方法

如《灵枢·官针》:“脉之所居深不见者刺之,微内针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脉气也。脉浅者勿刺,按绝其脉乃刺之,无令精出,独出其邪气耳。”说明病有沉浮,刺有深浅,而通过脉之深浅能把握病位与正邪关系,达到保养正气、独泻邪气的目的。

2.3 据阴阳脉之盛虚对比把握所病位之浅深、所病之经络

如《灵枢·终始》曰:“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人迎主阳,脉口主阴。三阳阳气由小到大依次为少阳、太阳、阳明,三阴阴气则分别是厥阴、少阴、太阴。通过脉气的盛衰可推知阳气或阴气盛衰,从而知病在何经,然后可采用泻有余、补不足的方法来进行调治。

2.4 据病与脉的关系了解病情之顺逆

如《灵枢·五禁》:“……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着痹不移,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

3 通过诊脉判断针刺治疗后疗效及预后

针刺的原则以气机调和为目的,而如何判断针刺用虚实之法后的疗效呢?《灵枢·终始》中写道:“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实证用泻法之后,证候能逐渐由实转“虚”,这种“虚”的脉象虽然其大小和原来一样,但不显坚实之象。假如坚实程度和原来一样,即使病者自觉恢复实际上病仍未去除。相反,虚证用补法以后证候逐渐转“实”,这种“实”的脉象若和原来一样但不坚实者,也是病未去除的表现。故通过脉象是否“坚”,亦即是否坚实,可以来判断证候虚实以及针刺的疗效和预后。这种判断方法比患者的自觉感受来得更为客观准确,更具有长远的病情推断价值。

总之,针刺是在中医辨证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治疗手段,只有辨明阴阳虚实,才能做到准确施治,避免误治。而脉象作为中医辨证的重要手段,可反映出正邪盛衰、病气之顺逆、取效之难易等,应引起足够重视。

[1]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08.

猜你喜欢

病者诊脉脉象
黄帝内经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院士诊脉电动车自燃事故
病者与忍者
为业余棋手诊脉
为业余棋手诊脉
医者与病者
为业余棋手诊脉
关于脉象在疑难病诊治中作用的一些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