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补肝益肾柔筋汤”配合针刺治疗骨质增生性腰腿痛60例临床观察
2011-02-11刘红星赵亚男
刘红星,赵亚男
(河北秦皇岛军工医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1)
腰椎骨质增生症,又称腰椎退行性脊椎炎或肥大性脊椎炎,是以X线为主要诊断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是引起腰腿疼痛的常见原因之一,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笔者从2010年3月至2011年4月在临床中应用自拟“补肝益肾柔筋汤”配合针刺疗法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症6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来自2010年3月~2011年4月本院针灸门诊,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34岁;病程均2月以上,最长3年。主要症状为腰部、腰骶部、骶髂部或腰臀部疼痛,或伴有不同程度的坐骨神经痛,以夜间、晨起时疼痛明显或加重,稍活动后疼痛可减轻,但活动过多或劳累后疼痛又加重,腰腿活动受限,X线检查发现腰椎骨质增生为主要临床特征。
1.2 纳入标准
①影像学诊断符合腰椎骨质增生,肥大性改变等相关病理改变;②符合上述临床症状;③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的其他腰腿痛疾病;②骨肿瘤及局部骨折;③患有严重心肺等系统疾患;④严重精神疾患及不能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方法
2.1 针刺疗法
取穴:选取腰部病变锥体附近的阿是穴、腰阳关、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秩边、环跳、承筋、乘山、承扶、殷门、足三里、阳陵泉、梁丘、金门、外丘等穴临证加减。操作及留针:患者采取俯卧位,腹部垫枕,若腰腿痛剧烈,可取健侧卧位。常规消毒穴位,腰背部腧穴针尖朝向病变部位与皮肤呈80°角刺入45mm;腿部腧穴直刺进针45mm,手法为平补平泻,留针30min。每日1次,15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d。
2.2 自拟中药汤剂
诊断明确后给予自拟“补肝益肾柔筋汤”治疗。药物组成:生黄芪 40g,当归 12g,桂枝 15g,赤芍20g,鸡血藤 20g,木瓜 15g,羌活 15g,独活 15g,熟地15g,川芎 10g,丹参 30g,补骨脂 12g,川断 12g,怀牛膝15g,威灵仙 10g,辽细辛 5g,炙甘草 5g。每日 1剂,水煎服,15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d。
3 效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基本痊愈:腰腿疼痛及腰肌紧张、痉挛症状消失,活动正常,恢复日常工作,X线检查无明显改变;显效:腰腿疼痛基本消失或显著减轻,活动基本恢复正常,腰腿部可有轻压痛,遇劳累时有疼痛感;有效:腰腿痛明显减轻,活动明显好转,弯腰,行走时存在一定受限,可参加轻工作;无效:治疗前后腰腿疼痛及活动受限均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
2个疗程后,基本痊愈27例占45%,显效15例占25%,有效10例占16.7%,无效8例占13.3%,总有效率达86.7%。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50岁,于2010年10月7日就诊。主诉:腰、腿部疼痛1年,加重1个月。现病史:近1年来不明原因腰、骶及腿部疼痛,以夜间、晨起时疼痛明显或加重,稍活动后疼痛可减轻,但活动过多或劳累后疼痛又加重,腰腿活动受限,未给予系统诊治。查体:老年男性,腰部 L2-L4棘突旁压痛,椎旁肌肉紧张、痉挛,左侧明显。X线检查示L2-L4腰椎骨质增生,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接上法给予自拟“补肝益肾柔筋汤”配合针刺治疗2个疗程,腰腿疼痛及腰肌紧张痉挛症状基本消失,活动正常,恢复日常工作及生活,3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5 体会
5.1 关于骨质增生性腰腿痛
现代医学理论认为,骨质增生导致腰腿疾病的机理,主要是因增生机械压迫神经根,导致神经根内损伤、缺血、水肿或脱髓鞘病变,使神经功能减低、肌肉无力、感觉障碍,故对疼痛比较敏感。本病属中医学腰腿痛或痹证等范畴,认为其主要机理为中老年人肾气衰退,精血不足,以致肝肾精血亏损,无以濡养筋骨;或致骨骼不坚则骨质疏松,关节边缘外生骨赘,压迫经络,致气血运行不畅;或由于中老年气血不足,运行不利,易致气血瘀滞;或风寒湿邪客于营卫之间,使气血不能濡养肢节,导致腰部甚则腰腿疼痛。
《素问·痿论》有言:“肝主身之筋膜”、“腰者,肾之府”、“肾主骨”、“肾生骨髓”。《类经》记载:“筋膜者,人皮下肉上之膜也。盖膜犹幕也,凡肉理脏腑之间,其成片联系薄筋,皆谓之膜,所以屏障血气者也。”《丁甘仁医案·卷五·痿痹》:“肝得血则筋舒,肾得养则骨强。”肝藏血,为人身之血海,《证治心传》:“夫肝体固赖阴血为养。”血可濡筋,可柔筋,补血即所以补肝。基于以上中医学理论,本研究主以补养肝肾、强筋壮骨、活血通络、温经定痛为治疗原则。
5.2 关于自拟“补肝益肾柔筋汤”
根据中医理论“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理论,参照当归补血汤重用黄芪以助气血生化之理,在当归、赤芍、熟地、川芎、炙甘草补血行血同时加入大剂生黄芪30g~50g,以强化其生血、养血、补肝的作用。取其生者一为补气,二兼祛湿;补骨脂、川断、丹参补肾强筋骨,以达肝肾互养之功;桂枝通一身之阳气,同时加入鸡血藤、木瓜以温经养血活血,使其通阳中更增养血、活血、通络柔筋之用;羌活、独活同用,通行上下,祛除周身之寒湿;怀牛膝引药下行,同时有补肾、理气、活血之能;威灵仙、辽细辛通行十二经祛风定痛治其标。全方共奏养血补肝柔筋、补肾壮腰兼强骨、行气活血兼除瘀、祛风寒湿兼定痛之功,以标本同治。
5.3 关于针刺治疗
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中医药宝库中一支绚丽的瑰宝,也是中医学中最主要的非药物疗法,并以其临床简、便、廉、效的特点广为应用。中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与人体正气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由正邪交争、正不胜邪、阴阳失调而致。正气与病邪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针灸疗法具有补虚泻实、通经活络、调整阴阳、维持机体自身稳定的重要作用。如《灵枢·逆顺第五十五》中还提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灵枢·根结》:“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阐明了针灸从整体上治疗疾病的作用。针灸疗法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即针灸刺激穴位时能够产生兴奋或抑制等双向效应,使偏离正常的生理状态的功能朝着正常的生理状态方向发展转化,使紊乱的功能恢复正常。在机体功能状态低下时,通过针灸可使之增强;功能状态亢进时,又可使之降低,对正常生理功能则无明显影响[1]。本病病位在脊柱,为督脉之所过,足太阳经夹脊抵于腰,督脉贯脊行于腰,故本病与足太阳经、督脉病变有关,涉及足少阳、足阳明经脉。针取腰阳关能振奋督脉阳气,取环跳、秩边等穴则能疏通足太阳经气;阳经郄穴多主痛证,故取足三阳之郄穴梁丘、金门、外丘以达“通则不痛”之功。
[1]郭 义.实验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