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咽合剂治疗慢性咽炎63例临床观察
2011-02-11杨春山
杨春山
(西平县人民医院,河南 西平 463900)
慢性咽炎是临床常见病,多见于成年人。主要表现为咽部异物感、发痒、灼热、干燥、疼痛、干咳、咽部黏液等各种不适症状,常因烟酒过度、受凉、感冒、疲劳和多言加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自2009年5月至2009年9月,采用自制利咽合剂治疗慢性咽炎患者63例,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63例,男25例,女38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65岁;病程3~18个月,平均8.5个月。全部病例均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发的《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诊断标准确诊。
1.2 治疗方法
采用自制利咽合剂,方药:生地15g、玄参20g、麦冬12g、花粉12g、贝母15g、芦根12g、牛蒡子10g、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郁金10g、生牡蛎10g、僵蚕10g、桔梗12g、甘草6g。每剂取约400mL,于早餐后1h及晚餐后1h各温服200mL。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期间忌食辛辣食物,忌烟酒等,避免用嗓过度。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洽愈[1]
治愈:咽干,咽痛,咽痒感消失,咽部粘膜无充血,淋巴组织恢复正常,滤泡消失;好转:咽干,咽痛,咽痒感减轻,咽部粘膜及淋巴组织增生减轻,滤泡数目减少;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
2.2 治疗效果
63例慢性咽炎患者,治愈22例,显效25例,好转10例,未愈6例,总有效率90.5%。
3 讨 论
慢性咽炎属喉痹、咽痛、梅核气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咽为肺胃之门户,肺胃气阴不足,邪热乘虚犯喉,热灼肌膜,津炼成痰,从而引起咽部的疾患。且咽喉直接与外界相通的生理特点,使之更易反复受外邪的侵袭。痰热久滞,津液不能正常敷布,日久不化,气血郁结,咽喉失养,而致咽炎缠绵难愈。本方中玄参入肺肾二经,是壮水降火之要药,善治热结毒壅及咽喉肿痛;生地、玄参配伍麦冬名增液汤,有养阴生津之功效;花粉、贝母、芦根、牛蒡子生津润肺爽咽;蝉衣质轻上浮,长于疏散肺经风热,宣肺疗哑,用于治疗咽痛音哑;桔梗、甘草同用可治阴虚火旺、咽喉疼痛,桔梗载药上浮,为引经药;桃仁、红花、当归养血活血;郁金为血中之气药,既能活血散瘀以止痛,又能疏肝理气以解郁;生牡蛎、僵蚕有化痰软坚散结之功,为治瘰疬痰核佳品,可使增生的淋巴滤泡缩小。全方合用,具清热养阴生津、活血化痰散结之功,故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