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中药并用治疗产后尿潴留临床观察
2011-02-11张大伟徐英敏高希言张海山朱敬云
张大伟,徐英敏,高希言,陈 亮,张海山,朱敬云
(1.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郑州 450008;2.河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郑州 450008;3.河南中医学院研究生,郑州 450008;4.中国人民武装警察8720部队医院,江苏 无锡 214035;
5.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郑州 450014)
产后尿潴留是产科的一种常见病,是指产后6h~8h膀胱有尿但不能自行排出的病症,多见于第二产程滞产后,由于胎先露对膀胱颈及骨盆底长时间压迫,造成暂时性神经支配障碍,或因膀胱尿道内口水肿以及会阴部切口的疼痛反射等引起。尿潴留常影响子宫收缩,导致阴道出血量增加,给产妇造成痛苦,如果不及时处理,不但不利于患者伤口愈合,而且可造成膀胱的永久性损伤。直接实施导尿术效果虽好,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且容易引起尿路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笔者自2005年4月 ~2010年4月,采用针灸中药治疗产后尿潴留,获得满意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4例患者为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产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初产妇45例,经产妇15例;属于癃者(小便不利,点滴而下)24例,属于闭者(小便不通,欲溲不下)36例;年龄 21岁 ~34岁,顺产 12例,会阴侧切术 17例,剖腹产术后 31例;病程:癃者 24例,产后7h~24h18例,2d4例,6d2例,闭者 36例,产后6h以内13例,7h~24h20例,2d3例。7h以上不能自行排尿并行留置导尿管者43例。对照组54例,初产妇43例,经产妇11例;属于癃者 20例,属于闭者34例;年龄 22岁 ~36岁;顺产 11例,会阴侧切术16例,剖腹产术后 27例;病程:癃者 20例,产后 7h~24h15例,2d3例,6d2例,闭者 34例,产后6h以内11例,7h~24h20例,2d3例。7h以上不能自行排尿并行留置导尿管者41例。2组患者均有尿感而不能自行排尿,经按摩小腹或自来水诱导排尿无效。2组患者在年龄、尿潴留时间及症状轻重(癃、闭)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采用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中医癃闭诊断标准[1]:①小便不利,点滴不畅,或小便闭塞不通,尿道无涩痛,小腹胀满;②多见于老年男性,或产后妇女及手术后患者;③男性直肠指诊检查可见前列腺肥大,或膀胱区叩诊明显浊音;④做膀胱镜、B超、腹部X线等检查有助诊断。
1.3 排除标准
①不是由于分娩而是其他原因引起的尿潴留;②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内分泌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③过敏体质(尤其对酒精、艾灸等过敏者);④精神病患者。
2 方法
2.1 针刺组
取穴:曲骨、中极、关元、水道、三阴交、阴陵泉。操作方法:皮肤常规消毒后,取0.30mm×50mm毫针,针刺曲骨、中极、关元、水道 4穴治疗时,视病人胖瘦,针尖朝向前阴方向斜刺 30mm~45mm,行捻转平补平泻手法,使针感直达前阴部,同时患者明显感觉下腹部有收缩感。注意针刺深度,以免刺伤膀胱,如患者正留置导尿管时,先拔除导尿管再行针刺。阴陵泉、三阴交穴行提插捻转补法,针感沿本经上下传导,留针30min。针刺后有尿意时即可去针,令其排尿,1d治疗 2次。治疗疗程 1d,观察疗效。有效病例继续用本法治疗,无效者改用导尿。
2.2 针灸中药治疗组
以上针刺后,取6~8段5cm长的纯艾灸条,两头点燃放入艾箱,置于患者小腹部施灸,使艾箱覆盖腹部针刺穴位,施灸30min。治疗结束后先取下艾箱,再出针。中药处方:黄芪18g,党参12g,升麻9g,柴胡 6g,当归 9g,白术 9g,陈皮 6g,川芎 6g,甘草 6g,生姜3片,红枣 5枚,每天 1剂,分2次口服。治疗疗程1d,观察疗效。有效病例继续用本法治疗,无效者改用导尿。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中医癃闭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小便通畅,症状及体征消失;好转:症状及体征改善;未愈:症状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经过 1d治疗,治疗组 60例,治愈 32例占53.33%,好转 23例占 38.33%,未愈 5例占8.33%,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54例,治愈17例占31.48%,好转 24例占 44.44%,未愈 13例占24.07%,总有效率为75.93%。2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产后尿潴留属中医癃闭范畴,主要由于气虚、肾虚和膀胱损伤导致膀胱气化失司所致,癃闭病位虽在膀胱,却与三焦、肺、肝、脾、肾关系密切。妇女分娩之后,多有气虚下陷、浊阴不降,而见小便不利,故用补中益气汤升补中气,并加川芎、生姜、大枣活血行瘀。经脉闭阻、气化不行是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取曲骨、中极、关元、水道、三阴交、阴陵泉,因曲骨穴位居膀胱体表,能补肾壮阳、清热利湿,助膀胱气化。诸穴合用对膀胱逼尿肌有良性调整作用,使膀胱逼尿肌收缩,内压上升,兴奋盆腔副交感神经,使刺激向外生殖器传导而产生尿意,共奏通经活脉、行气利水、通利小便之功[2]。
艾灸具有疏经通络、调节气血运行的作用,通过艾灸能够协同针刺,提高治疗的效果,要求灸感透达深部组织,每次施灸一般需要 50 min左右[3、4]。在施灸的过程中,出现局部肌肉瞤动,并伴有舒适感或胀痛感、沉重感、痒感、红斑,甚至全身汗出、潮红等。用艾箱施灸,由于施灸面积大、火力集中、作用明显,大大节约了人力,且操作简便、温度易于控制、安全性高,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1][1]戴 慎,薛建国,岳沛平.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9.
[2]孙曙霞,高希言.针灸对实验性家兔神经损伤尿潴留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3,(4):263.
[3]高希言.透灸法的临床应用[J].河南中医,2007,27(9):331.
[4]高希言,奥晓静.提高艾灸疗效的探讨[J].中国针灸,2008,(4):277.
△通讯作者:高希言,男,教授,从事针灸理论应用研究,Tel:1870363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