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五脏相关理论探析白芍的临证运用*

2011-02-11

中医研究 2011年7期
关键词:五脏肝气白芍

李 展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广西南宁530021)

白芍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根块,《神农本草经》曰:“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现代方书多记载白芍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敛阴止汗之功效。其实白芍作用广泛,根据临床配伍不同而更显其妙,正如《得配本草》所说:“得一药而配数药,一药收数药之功;配数药而治数病,数病仍一药之效。”临证运用白芍,首要明确辨证,以五脏相关学说为指导,结合中药药性理论,配伍得当,方可收其捷效。

1 白芍配伍桑白皮清肺止咳喘

五行之中,肝属木,肺为金,肺金克制肝木而不使其太过。若情志不遂或肺金本虚致木旺金虚,金不制木,则显反克之象;肝郁气结,气郁化火,木旺侮金,肺气上逆致咳、喘、痰诸证,治当抑强扶弱、制肝木以清肺金。白芍性寒,补肝之体,泻肝之用,养血敛阴,凉血和营,制肝木以清肺金,能治木火刑金之证。《本草纲目》中记载:“桑白皮……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可助白芍泻肺中伏火而清肺金。肺金清,则气机宣肃调畅,而咳、喘、痰诸证皆可除。

2 白芍配伍神曲健脾和胃消食

纳差之证虚者多责之于脾,而实者则多责之于肝胃。《血证论·脏腑病机论》[1]曰:“木之性主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脾主运化,以升清为责;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和腐熟水谷,以降为顺,以通为和;肝主疏泄,调节气机,脾胃的运化受纳有赖于肝的疏泄。若肝气郁结不得疏泄,乘脾犯胃;或因肝气郁结,日久化热,邪热犯胃,木土相克则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腐熟运化失职,症见饮食不化、胃纳失司、纳食减少,故治宜抑肝扶脾、和胃消食,以达到肝气疏脾胃健。白芍之酸苦泻肝,可安脾肺,收胃气,理中气;神曲性味苦温,可和胃消食,理气化湿,有理膈调胃健脾之功,因其性味有耗阴助火之偏,所以脾阴不足、胃火盛者慎用,而白芍伍之则无耗阴伤血之弊。二药相伍,相辅为用,共奏疏肝健脾、和胃消食之效。

3 白芍配伍天花粉养阴清热止渴

津液的正常输布有赖于肝气的调节,肝疏泄功能有助于津液的输布。若肝气郁结,气机阻滞,气滞则水停,津不上承而致口渴;此外,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所谓“气有余便是火”,火热伤津则出现口渴;肝木过旺而克脾胃之土,脾胃失运,津液不升;脾胃之土被克,无以培养肺金,无力制肝,木火刑金,肺金受侮,津液被劫灼耗,肺津不布,故见口渴欲饮,治宜养阴清火、生津而止渴。白芍可平肝气,既养肝之阴血,又清肝热,以济生津液之源,脾胃健运,水道通调,津液上承,口渴可愈;天花粉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之功效,与滋阴之白芍配合使用,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共凑养阴清热、生津止渴之效。

4 白芍配伍银柴胡宣泄郁热

肝主疏泄具有疏畅条达、调理气机、行血的作用。若肝失疏泄,肝气不能条达,气机升降出入失常,郁而化火。肝经郁火使阴阳、气血和脏腑功能失调。“肝为五脏之贼,百病之源”,气郁化火本在肝,但与五脏相关,肺主降而肝主升,肝火犯肺,则肺失清肃;横逆犯脾胃,则可致胃失和降,脾失健运,升降失常。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若气郁化火日久,必损及肾阴,下焦虚衰,肾气不固;肝心母子相关,相互滋生,心肝配合方能气血畅达,肝经郁火可致心主血脉、主神明之功能失调。故气郁化火可以影响五脏六腑,病涉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白芍苦酸微寒,平肝敛营,可治脏腑壅气、时疾骨热,强五脏,具有退热、除烦、益气之功;银柴胡性甘,微寒,归肝、胃经,具有甘寒益阴、清热凉血、清虚热、除疳热之功,与白芍配伍,以疏肝理气而宣泄郁热,标本兼治。

5 白芍配伍川芎活血补血

血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成,有濡养之功。肝藏血,心行血。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五脏功能的协调发挥,均依赖血的濡养,肝之功能正常,血的功能也随之协调冲和。故有“治血先治肝”之说。白芍苦酸微寒,功能平肝养血,但白芍不仅治血虚,且能行营气,主通顺血脉、散恶血、逐贼血;川芎辛温走窜,能升能降,走而不守,上至巅顶,下行血海,旁达四肢,外彻皮毛,功能行气活血。血行则血生,血盈促血行,二药相伍,养血敛阴不致血滞,行血活血又不动血劫阴,补偏救弊,相反相成,共奏补血活血之效,可用于血虚致瘀之证。

6 白芍配伍百合养心安神

心为君主之官,其藏神明而赖心血濡养。肝主疏泄,调节情志。而神本于血而动于气,若心血失养,或火扰心神,可致神不守舍而心神不宁,出现心烦、失眠、心悸、怔忡,重则扰动神明出现谵语、癫狂等症候。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而化火;郁火内扰心神,或郁火劫伤营阴,心血失养而心火独亢,或木火刑金,灼津为痰,痰热上扰,蒙蔽清窍,均可致心神不安。《素问·真要大论》曰:“诸躁狂越,皆属于火。”心神被扰,证可见眩晕、不寐、郁证、癫狂等,故治以清肝泻火、养心安神为首要。白芍其苦酸微寒,敛肺而凉血,制肝以安神;心主血,凉血故补心,酸收而守其液也,以及与它药的配伍应用;百合味微甘淡,气平功缓,以其甘缓,故能补益气血,润肺除嗽,定魄安心,逐惊止悸。百合专入心、肺二经,功能清心肺之余热,敛气养心,安神定魄;白芍泻肝木之火,敛阴养血,以绝郁火之源,心神有其所濡,伍以百合,以增清心肺之余热,而达养心安神之效。

7 病案举例

例1 患者,男,42岁,2010年5月26日初诊。主诉:烧伤后全身多处疤痕痒痛一个月余。现病史:患者于2010年4月14日因火药爆炸而致全身多处烧伤,烧伤面积达37%,深Ⅱ~Ⅲ度。经外科治疗后病情好转,伤口愈合。但全身多处疤痕形成明显,且痛痒难耐,夜间尤甚,伴心烦、夜眠不安。检查生命征正常,神清,全身可见多处疤痕,形状、大小不一,色红,稍突出表皮;头颅五官端正,心、肺、腹部检查未见异常,四肢活动功能正常,神经生理反射存在,未引出病理征;舌红少津,脉弦数;CT片、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西医诊断:烧伤后疤痕形成。中医诊断:巨痕症,证属肝郁化火证。治宜疏肝解郁、泻火止痒。处方:白芍15 g,延胡索10 g,地骨皮15 g,白鲜皮10 g,川黄连5 g,甘草10 g。3剂后痛痒明显缓解,见效守方,再服上方3剂,诸症悉除。

按 烧伤后形成的增生性瘢痕属中医学“蟹足肿”、“巨痕症”范畴,可有奇痒、刺痛等临床表现。中医学认为,其主要与气血壅滞、经络痹阻、痰湿搏结等病机相关,治疗上多采用活血化瘀、攻毒散结、通络止痛、酸涩收敛之品。该患者也曾多方对症治疗,但效果欠佳。患者外伤,心情恼怒不畅,《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有云:“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肝气不疏,郁而化火,灼耗营阴,心火独亢。《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有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即心火相关也;肝火上刑肺金,而肺主皮毛,阖合腠理,若肺金受刑,失其宣肃,加之疤痕形成,经络不通,腠理不畅,邪无出路,又肝气郁结,气机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故全身痛痒难耐,治宜疏肝解郁、泻火止痒 。方中白芍有动静之特性,能兼补泻,补肝之营阴不足,清泻肝之郁火,使肝气平,疏泄有度,藏血有调。心营得补则心火不亢;肝火不炎,则肺金可清,诸证可除。伍延胡索则借其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之功,一温一寒,一补一散,通补结合,相济为用,倍增其效。地骨皮、白鲜皮清肺金止痒;川黄连直折心火;甘草和药。

例2 患者,女,75岁,2010年5月12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喘十年余,发作加重1 d。现病史:患者10年前出现咳喘症状,并多方就医,但上述症状仍反复发作。近日来,咳喘症状再次发作加重,动则尤甚,少痰,伴乏力、心烦、纳差。检查生命征正常,神清,形体消瘦,颜面无华,慢性病容;头颅五官端正;双肺叩诊呈过清音,可闻及哮鸣音;心、腹部检查未见异常,四肢活动功能正常,神经生理反射存在,未引出病理征;舌红少津,脉弦数;CT检查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右上肺陈旧性肺TB。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西医诊断:慢支肺气肿。中医诊断:喘证,证属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养阴、制木清金。处方:白芍 15 g,黄芪 20 g,神曲 15 g,陈皮 10 g,桔梗10 g,山栀子 10 g,地骨皮 15 g,桑白皮 15 g,大枣3枚。服药3剂后上述诸症显减,再守方3剂咳喘等症缓解。

按 患者年事已高,长期疾苦,气血并耗,且心情郁闷,肝气不疏,郁而化火,更加劫阴耗气。肝火刑金,肺之气阴被劫,气机不利,故咳喘,动则耗气伤津而加重;横犯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则纳差。气血生化泛源,故形体消瘦,且彼此因果,恶性相循而病情反复,此证涉及肝、肺、脾胃等脏腑。方中白芍、黄芪益气养阴血而顾护根本;山栀子有清六经火热之功,助白芍平肝清郁火之源;地骨皮、桑白皮为泻白散也,伍白芍清金制木;白芍伍神曲,共奏疏肝健脾、和胃消食之效;桔梗理肺气,陈皮顺中焦之气,共维持气机的调畅;大枣则助脾胃健运。诸药相伍,共达益气养阴、制木清金之效,亦有培土生金之意。

8 小结

五脏相关学说是根本于阴阳五行学说,但又超越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局限性,将脏腑学说、气血理论等相结合,同时借鉴了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学所强调的普遍联系、整体协调的观点,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五脏相关学说认为,机体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分别以五脏为中心组成五大子系统,它们之间通过相互促进、相互抑制而达到协同有序。在生理上,脏腑内部、或脏腑之间、或脏腑与机体大系统之间、或脏腑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纵横交错的多维联系,相互之间通过促进与制约而发挥不同的功能,协调机体的正常活动;在病理上,五脏系统又相互影响。五脏相关学说是指导中医临床诊疗的创新性理论学说,以解释临床复杂的症候病机,指导中医辨证论治实践,而提高临床疗效[2]。通过总结白芍的临证配伍应用及规律,将有助于进一步探究其药性功能,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1]裴正学.血证论评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2]徐志伟,刘小斌,邱仕君,等.中医“五脏相关”理论继承与创新的初步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5(6):475-479.

猜你喜欢

五脏肝气白芍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自拟疏肝和胃汤加味治疗肝气犯胃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春季养肝食何“味”
“肝气郁结证”术语源流考❋
白芍多糖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成分的筛选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HPLC法同时测定白芍配方颗粒中5种成分
不同干燥方法对白芍中6种化学成分的影响与评价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