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治疗小儿鼻衄46例
2011-02-11贺诗峰
贺诗峰
山东省枣庄市中医医院(山东枣庄2771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5月-2009年9月我院鼻衄患者46例,中医诊断参照文献[1],辨证分为肺胃热盛、阴虚火旺、脾不统血3型。其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3~11岁,平均6.5岁;病程1周至3个月,平均1.3个月。
1.2 治疗方法 中医药为主治疗,肺胃热盛证处方:黄芩10g,黄连 6g,生地黄 12g,炒栀子 3g,牛膝 10g,竹叶 6g,荷叶 10g,白茅根30g,藕节12g,仙鹤草10g,生甘草6g,生大黄3g。阴虚火旺证处方:生地黄 30g,玄参 20g,麦冬 10g,知母 6g,白茅根 15g,仙鹤草 30g,地骨皮 12g,五味子 6g,鲜芦根 30g,女贞子 15g,大小蓟各12g,三七粉3g。脾不统血证处方:太子参10g,茯苓10g,白术 6g,山药 15g,苍术 6g,炒薏苡仁 15g,生麦芽 12g,生黄芪 6g,生地黄10g,藕节10g,仙鹤草3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取汁100mL,分2次温服。3型均治疗3个月后评定疗效。
1.3 疗效标准 痊愈:鼻衄症状全部消失,鼻内镜检查鼻黏膜恢复正常。显效:鼻衄症状基本消失,鼻内镜检查黏膜部分基本愈合。有效:鼻衄症状较治疗前有所减轻,鼻中膈前端黏膜部分糜烂。无效:症状未减轻,鼻衄发作次数无减少。
2 结 果
46例患者治愈36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65%。
3 典型病例
高某,男性,6岁。鼻出血间断发作1月,每周发作2~3次,鼻血鲜红,经填塞而止,伴面红目赤,口鼻干燥,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尖红,苔黄厚,脉滑细。辨证属肺胃热盛证,治以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处方:黄芩10g,黄连6g,生地黄12g,炒栀子3g,牛膝 10g,竹叶 6g,荷叶 10g,白茅根 30g,藕节 12g,仙鹤草 10g,生甘草6g,生大黄3g。连服10剂,未见鼻衄,诸证皆消,停药时嘱患儿忌暴饮暴食,宜定时定量等。1年后随访,无复发。
4 讨 论
鼻衄是耳鼻喉科常见急症之一,或涕中带血,或点滴而下,反复发作,时发时止,缠绵不愈,出血量不等,多可自止。鼻衄归属于中医“血证”范畴,病因病机为热迫血行,脉络受损,血溢脉外,阴虚火旺,迫血妄行,或脾失统摄,血不循经。其性质有虚实之分,实证为火热亢盛,迫血妄行;虚证有二,一为阴虚,一为气虚阳虚,阴虚必见虚火,虚火灼伤血络而见出血,气虚不能行血,血不循经,离经外溢。虚实之证,临床常可相互转化,实证日久,反复出血,可致气虚阴虚,转为虚证;虚证外感或食滞化热,又可出现标实之证。故治疗必须审证求因,仔细辨证,抓住主因,方可获效。
根据笔者多年临床经验,中药仙鹤草、生地黄可用于各型鼻出血,多采用较大剂量,如常规用量20~30g。仙鹤草苦涩平剂,入肺、肝、脾经,广泛用于鼻衄血,咯血、吐血、尿血、便血等血证。本药性平,如遇热证,可配伍寒凉之品,以清热凉血;遇寒证,可配伍温热之品,以收敛止血,是临床常用的止血之品。生地黄甘苦寒,入心肝肾经,因其性寒,更适于热证,实热用之,可清热凉血,虚热用之,可滋阴清热,纯虚之证,当慎用。此二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用于各型出血证,具有较好的疗效。
[1] 宋祚民,叶明.中医临床证治系列讲座第17讲鼻衄[J].中级医刊,1997,32(5):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