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硬脊膜外麻醉下腹部手术的应用
2011-02-11宋永江
宋永江
吉林省长岭县中医院,吉林 长岭 1315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8月-12月硬脊膜外麻醉下行腹部手术患者50例,男26例,女24例,其中阑尾切除术22例,胆囊切除术14例,肠梗阻6例,嵌顿疝5例,腹部外伤剖腹探查3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5.2岁,体重40-82kg,平均体重62kg,患者既往无过敏史,无特殊用药史,无家族性遗传性疾病记载。患者术前常规检查心肺功能正常,无内分泌疾病,术前签署手术与麻醉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
1.2 麻醉方法
除了急诊患者外,麻醉前禁食禁饮8小时以上,术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及苯巴比妥那,上腹部手术下胃肠减压,手术时间长者留置导尿,所有患者均选用硬脊膜外阻滞。进入手术室后,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同时监测并记录血压、脉搏、呼吸及脉搏血氧饱和度,常规开放上肢静脉,输注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接三通后对照组输注0.9%氯化钠注射液,一般选择侧卧位穿刺,穿刺点根据手术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穿刺成功后向头侧置管3-4厘米,首次注入1.5-2%利多卡因3ml左右,观察5分钟,确定导管未误入蛛网膜下腔或血管,分次注入0.75%罗哌卡因10-15ml,控制上界平面在T4之下,麻醉效果确切后,观察组在手术开始前2-3分钟静脉注射瑞芬太尼0.5-1ug/kg,3分钟后静脉注射异丙酚0.2-0.7mg/kg,然后以每小时0.5mg/kg,瑞芬太尼0.06-0.08ug静脉微泵注入,至关闭腹膜。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
监测全部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同时将镇痛效果评价标准分为4级:1级:患者安静入睡,对术中疼痛刺激及腹腔脏器的牵拉无任何不良反应及主诉,对手术无不良记忆。2级:患者无痛苦表情但询问时有腹部不适感,有部分的术中知晓。3级:患者有腹部隐痛且伴有呻吟,但可以忍受,并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血压降低,心率加快或减慢,术后有明显的不适感主诉。4级:患者腹痛严重并大声喊叫,明显恶心、呕吐、鼓肠,血压降低,心率常降低至60/分钟以下,术后常自述痛苦濒死感及恐惧感。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在硬脊膜外阻滞下完成手术,年龄、性别、体重及病种无统计学意义。镇痛效果评价:观察组镇痛效果分级1、2、3、4,患者为20、3、2、0例,对照组则分别为0、2、11、12例。观察组血压和心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仍处于正常范围内,血氧饱和度95%以上。血液动力学稳定,对手术有明显的舒适感及遗忘性。而对照组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变化明显,对手术有痛苦感和恐惧感。
3 讨论
硬膜外麻醉是基层医院最常用的麻醉方法,但常常存在阻滞不完善,阻滞范围达不到手术要求,阻滞范围过窄或偏于一侧,阻滞不全,病人有痛感,肌肉不松弛,影响手术操作,也给患者留下痛苦的手术经历。这种痛苦不仅仅体现在生理上,更多的体现在心理影响上。即便阻滞效果非常好,由于患者对手术的不了解及恐惧,也会造成手术中过度紧张而影响生命体征和血液动力学,从而加大麻醉管理的难度。瑞芬太尼为芬太尼类μ型阿片受体激动剂,在人体内1分钟左右可迅速达到血-脑平衡,在组织和血液中被迅速水解,故起效快,维持时间短,与其它芬太尼类似物明显不同。静脉给药后,瑞芬太尼快速起效,1分钟可达有效浓度,作用持续时间仅5~10分钟,静脉给药后,瑞芬太尼快速起效,1分钟可达有效浓度,作用持续时间仅5~10分钟,有效的生物学半衰期约3-10分钟,主要通过血浆和组织中非特异性酯酶水解代谢,大约95%的瑞芬太尼代谢后经尿排泄,主代谢物活性仅为瑞芬太尼的1/4600。其突出特点是起效迅速,消除快,长期或重复使用无蓄积作用,无成瘾性,能提高痛阈值,改变对疼痛的情绪反应,使患者处于清醒无痛觉的状态。异丙酚是一种快速强效的全身麻醉剂,其临床特点是起效快,持续时间短,苏醒迅速而平稳,不良反应少,有很好的术中遗忘作用。这两种药物都是目前最常用的静脉麻醉药,共同特点都是起效快,代谢快,苏醒快,微泵注入可以精确调整剂量,麻醉平稳,易于逆转,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麻醉中。瑞芬太尼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短暂的呼吸抑制,恶心、呕吐、肌肉僵直,且与剂量成相关性。异丙酚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呼吸抑制作用,可引起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甚至引起呼吸暂停,尤其是注射剂量过大,注射速度过快或与阿片类镇痛药复合使用时。对于年老体弱或有循环血量不足的病人具有较强的循环抑制作用,引起暂时的血压下降。所以在用药时应加强麻醉管理,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采用面罩吸氧,避免缺氧的发生。同时应备好气管插管用具,做好随时插管的准备。因此可以认为,只要做好充分的麻醉准备,完善的麻醉管理,瑞芬太尼-异丙酚辅助硬膜外麻醉安全性高,耐受性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1]临床麻醉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徐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