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辨证分型施治旨要
2011-02-11卢亮球
卢亮球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中医医院内科,湖南 长沙 410600)
祖国医学对失眠病证的认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代医家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认识和经验,创立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治法和方药[1]。这些为我们治疗失眠病证,留下了极为宝贵和丰富的文献资料。笔者考究历代中医文献,结合临床实际,深入探讨失眠的辨证施方旨要,现简介如下。
1 饮食伤胃型
《素问》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并解释说“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说明饮食失调,宿食停滞于胃肠,气化不利,脾胃运化不及则壅滞不通,胃气不和进而影响睡眠。正如《张氏医通·不得卧》所说:“脉滑数有力不得卧者……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临床表现为:不寐,难以入睡,伴胃脘不舒,嗳气酸腐,舌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滑。治宜消食和胃,和中安神。选方保和丸加减。方中重用山楂为君药以消食化积,其善消各种食物所致之积;配伍神曲、莱菔子为臣药下气消食;食阻气机,胃失和降故嗳气频频,故佐入半夏降逆、和胃、止呕;食积影响心神不安,故酌加茯神、莲子以养心安神。诸药相合,可消食理气和胃,使食积消、胃气和、邪去神安,诸症自愈。临床上多有奇效。
2 心脾两虚型
人之生禀赋于父母之精气,父母多病体衰、精气亏虚,皆可导致子女精气禀赋不足,形体孱弱,脏腑失健;或后天调理不当,易致纳呆食少,转化运输无能,或传导失常,久之则导致脾胃虚弱,化源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不寐。心血亏虚,神不守舍不能奉养心神,即《证治类裁·不寐》所论:“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临床表现为:不寐易醒,心悸疲乏,大便溏泻,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治宜健脾养心安神。选方归脾汤。以黄芪、龙眼肉为君既补脾气,又养心血;人参、白术甘温补气,与黄芪相配,加强补脾益气之功;当归与龙眼肉相伍,增加补心养血之效;茯神、酸枣仁、远志三药宁心安神; 炙甘草、生姜、大枣为佐使药补气健脾,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每获显效。
3 痰热扰心型
本型多由嗜食辛辣,热邪客于脏腑,内热炽盛,灼伤津液,炼液成痰;或平素痰饮内盛,郁而化热,痰热互结,壅阻扰心所致。脾恶湿,胃恶燥,痰湿中阻则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故见胃脘胀闷、胸痞、恶心呕吐;痰浊扰心,则使心虚烦不宁,出现心烦不寐、头重目眩;痰浊易化热、灼伤津液,故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可见口苦等症。辨证以心烦不寐、头重目眩、脘胀胸闷,舌质红,苔黄腻,脉滑为特点。治宜清热化痰、镇心安神。选方十一味温胆汤。方中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厚朴、砂仁、龙齿、珍珠母组成,诸药理气化痰,清热安心,去掉方中的大枣,是以防其甘性滋腻,使湿浊壅滞;又因患者湿浊已经化热,故去辛味的生姜,改用砂仁等理气除湿、舒畅气机之品;酌加龙齿、珍珠母镇静安神。诸药配合,使湿浊得化,热邪得清,心神得降,故诸症消失。
4 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型
多由于外感燥热病邪,耗伤体内津液;或情志不舒、气郁化火进而灼伤心阴;或热病后期、邪热久留、耗阴伤液;或久病不复、消灼阴液等所致。若心阴不足,津液匮乏,水谷之源枯竭,燥气横生,虚火内炽。临床表现为不寐,心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舌燥,舌红少津,甚或舌苔光剥或无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安神养心。选方黄连阿胶汤,本方乃治足少阴肾水不足,手少阴心火有余之经典用方。火有余者,阳热内盛也。阳热盛,必以苦泄之,以寒胜之,故用黄连为君,黄芩佐之;水不足者,阴血下虚也,阴血虚,必以甘温补之,酸平收之,故以阿胶、鸡子黄为君,白芍为使也。且也,白芍亦能敛阴益血。诸药合用,降心火,升肾水,水升火降,疗效满意。
5 阴阳不和型
《灵枢》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主卧。”又言:“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灵枢·寒热病》中亦曰:“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灵枢·大惑论》中也有:“病而不得卧者……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的论述。这些均明确提出阴不入阳、阴阳不和亦是失眠的病因之一。临床以不寐为主,并未见其他明显不适为特点。治宜调阴和阳,交通阴阳。选方半夏秫米汤合桂枝加龙牡汤。半夏,《礼记·月令》言:“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半夏,其为阴阳互相转化的季节所生,具有引阳入阴的功效[2]。合用桂枝汤故能通阴阳、和营卫,再配伍生龙骨、生牡蛎以镇心安神,阴阳相贯,营卫交会,从而作息悠长,安稳入睡。
6 结 语
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3]。祖国医学对其论述颇多,又有不得(能)卧、目不瞑、夜不瞑、不得(能)眠、不寐等名称。笔者在临床研究中认为本病多因暴饮暴食,胃纳过多,消磨不及,影响心神;或脾胃素虚,损伤中阳,脾伤及心,心脾两虚;或嗜食辛辣肥甘厚味,实热蕴积,加及脾胃运化失调,水湿停滞,聚而为饮成痰,停蓄体内,痰热互结;或热病后期,邪热久留耗阴伤液,或久病不复消灼阴液,阴虚火旺;或阴阳不交,阳不入阴所致。各种原因从而导致心神不宁而发病。本病常见有饮食伤胃、心脾两虚、痰热扰心、阴虚火旺心肾不交、阴阳不和五种病机,本病的证型分布也和近年来学术研究结果相吻合[4]。因此选方遣药时,亦当遵循消食和胃养心、健脾养心安神、清热化痰镇心安神、滋阴降火安神养心、调阴和阳交通阴阳大法进行治疗。临床中失眠病因病机种类繁多,应辨明证型,表里兼顾,有的放矢,才能辨证准确。
[1]孙洪生.不寐病证的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
[2]郑利星.杨明会教授治疗失眠临证经验研究[D].北京:军医进修学院解放军总医院,2009.
[3]朱鹏举.《内经》睡眠理论及其对后世论治不寐病的影响[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06.
[4]林扬南.不寐的文献回顾分析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