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结合治疗坐骨神经痛434例疗效观察
2011-02-11刘晶岩
刘晶岩
(吉林省吉林市中医院,132011)
我科采用体针、口服中药、穴位注射等方法治疗坐骨神经痛患者,效果明显,远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434例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其中男性390例,女性 44例;年龄 22~60岁;病程 3天~8年。治愈2年后回访,复发率8%。
治疗方法
1.体针:按病取穴和循经取穴相结合,常规进行体针治疗,局部用红外线灯或 TDP照射,留针 20~40 min。12天为1个疗程。
2.中药:坐骨神经痛属中医“痹证”范畴。治以祛风除湿、温经通络为主。用自拟痹愈汤:川牛膝60 g,川芎15 g,川续断 15 g,桑寄生30 g,伸筋草 20 g,木瓜20 g,秦艽 15 g,丹参30 g,赤芍、白芍各15 g,全蝎9 g,地龙20 g,鸡血藤30 g,制乳香、没药各10 g,香附20 g,黄芪15 g,威灵仙15 g,甘草 10 g。每日1剂,水煎服,12剂为1个疗程。
3.穴位注射:取穴:以大肠俞、环跳、殷门为主穴。小腿后侧至足跟痛者以委中、承山、昆分为第一组配穴;小腿前外侧足背痛者以委阳、阳陵泉、绝骨为第二组配穴;全小腿痛者配一、二组穴。每次取2~3个穴位,3日注射1次,各穴交替使用,4次为1个疗程。
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尽量放松腰部肌肉,术者位于患侧,用75%酒精进行严格皮肤消毒,用一次性5 ml注射器,口腔科用的5号针头,抽取20%的当归注射液2 ml、地塞米松5mg加1%利多卡因2 ml。每次取2~3个穴位,各穴均用直刺法。然后将抽好药液的注射器针头在穴位上迅速刺入皮下,通过皮下后,针尖应保持一定方向,慢慢深入,当病人有酸胀等感应时,回抽无回血方可注入药液。大肠俞注射药2 ml,其余穴位1ml。注射后迅速拔针,无需留针,同时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以防出血。年轻体壮者宜注射速度快些,年老体弱者宜慢,治疗过程中宜注意病人反应,并及时做出对症处理。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经3个疗程治疗,症状与体征全部消失,能参加体力劳动者为痊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劳累后仍有不适为好转;经3个疗程的治疗,症状与体征未见好转者为无效。
疾病与疗效的关系:坐骨神经炎66例,痊愈51例,好转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0%;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痊愈16例,好转5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2.5%;梨状肌综合征38例,痊愈30例,好转 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4%;椎管狭窄12例,好转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50.0%;第三横突综合征160例,痊愈 126例,好转32例,无效 2例,总有效率98.8%;臀大肌综合征22例,痊愈 17例,好转 3例,无效 2例,总有效率90.9%;骶髂关节炎44例,痊愈31例,好转12例,无效 1例,总有效率 97.7%;原因不明 12例,痊愈7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1.7%。可以看出:椎管狭窄所致坐骨神经痛疗效最差。
病程与疗效的关系:从本组病例看,病程短者疗效好。
体会
本组患者之所以取得好的疗效,是我们根据坐骨神经痛多在下肢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出现,故循经取腰椎夹脊穴、大肠俞、委中、昆仑疏通太阳经脉,祛邪外出,环跳、阳陵泉、绝骨通经活络有关。
从解剖学看,坐骨神经来自L4~S3神经根,大肠俞注射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腰神经根前支,这对根性坐骨神经痛效果较好 。在针刺环跳穴时针尖应刺中坐骨神经干再进行注射。这对治疗干性坐骨神经痛效果尤佳。选配第一、第二组穴中的委中、委阳可分别刺及坐骨神经的两大分支胫神经和腓神经干,这些穴位可消除小腿及足部症状。
体针的感应强,得气后留针可以增强疗效。穴位注射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功效,在穴位上给药可起到双重效应。配合内服中药,疗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