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
2011-02-11朱莉丽潘振英黄丹
朱莉丽 潘振英 黄丹
(河南省漯河市中心血站,河南 漯河 462000)
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
朱莉丽 潘振英 黄丹
(河南省漯河市中心血站,河南 漯河 462000)
目的探讨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减少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作用。方法对初次献血者强化心理护理干预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并对比观察了实施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前1年初次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率,并加以总结分析。结果实施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实施前1年的同期,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初次献血者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可以使献血者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无偿献血的重复率,也有利于动员人群更多地参与无偿献血。
强化;心理护理;干预;献血反应;初次献血者
由于近年来各级血站对无偿献血工作的重视,绝大多数无偿献血者都能耐受献血,但仍有少数献血者有时会发生献血反应,献血反应的发生不有利于提高无偿献血的重复率和动员更多的人地参与无偿献血。为进一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漯河市中心血站体采科,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并对初次献血者进行了强化心理护理干预,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象为2009年5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来自漯河市中心血站和市区街头流动采血车内的的初次无偿献血者1521名,年龄19~51岁,平均29.4岁,平均体质量57.8kg,其中男性901名,女性620名;献血200mL者(62.7%),400 mL者(37.3%)。职业包含多种行业但以大学生、公务员、军人主为;以2008年5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来自本站和街头流动采血车内的初次献血者1420名,作为对照组,两组献血环境、献血过程均符合要求,在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相似,均有可比性,但对照组只进行献血时的一般宣教和护理干预,未做有针对性的强化心理护理干预。
1.2 强化心理护理措施
首先对体采科的所有工作人员主要是采血护士强化心理护理学的学习和培训,要求她们掌握医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她们掌握了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和技巧才能对献血者献血时做好心理护理疏导,其次要在不同时期对不同个体进行有针对性强化心理护理:①献血前,对于献血知识了解不多的初次献血者要多介绍有关医学知识,告诉他们人体的血液占自身体质量的6%~8%,如果每次献血200~400mL(因只占成人全身血容量的5%~10%),不但不会影响人体正常功能,反而会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对惧怕疼痛者,应采用暗示心理方法,通过打比喻或者请不怕疼献血者现场说法,暗示他们采血其实不可怕、一点点疼痛完全可以忍受;对于缺乏安全感的献血者,应详细介绍采血设施、采血器材等,必要时请他们观看其他有经验献血者的献血过程、邀请经常献血者现场说法,以消除他们的“不安全感”;②采血过程中除了认真熟练操作确保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缩短采血时间外,采血护士应使用温和的语言和所学心理学知识,指导献血者深呼吸、想象美好事物等方法放松全身肌肉,同时采血现场根据需要播放轻音乐、幽默小品等,使初次献血者缓解心理压力,精神放松,顺利完成献血,有研究表明有效的心理干预和音乐支持可减少献血者焦虑、疼痛和献血反应的发生,有效提高单次采血量[1]。③采血后,嘱献血者不要急于变换体位,在原位休息几分钟后再慢慢起来,以减少体位性低血压引起的献血反应。同时医护人员要告知初次献血者献血后的注意事项,耐心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使献血者了解到通过休息和对症处理一些不适症状会很快消失,以消除其思想顾虑,同时还要认真填写献血反应记录表,做好献血者的回访反馈工作[2]。
1.3 不良反应记录
根据献血记录,凡献血者出现头晕、出汗、恶心、面色苍白、心悸、胸闷、四肢冰冷、血压偏低、心率减慢、意识丧失、惊厥及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之一即为献血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1.0,分组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009年5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实施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后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率为0.79%(12/1521),低于实施前一年同期献血不良反应率1.55% (22/1420),二者比较差异有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献血反应(献血不良反应)是献血者的生理、心理,采血环境以及采血护士、巡视医生的工作态度和操作技术等各种因素引起的以血容量急剧下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初次献血者的献血反应率显著高于2次及以上献血者的献血反应率[3],究其原因,献血前献血员准备工作不充分(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因素都可能诱发献血反应[4],但绝大多数献血不良反应是由于献血者精神过于紧张造成的,其中的多数又发生在没有献血体验的初次献血者[5]。因此,为减少初次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1521例初次献血者进行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并和1420例初次献血者相比较。结果显示,实施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后献血反应的发生率为0.79%(12/1521),低于实施前一年同期献血不良反应率1.55%(22/1420),两者比较差异有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无偿献血是一种利国利民的公益行为,为了持续稳定地做好无偿献血工作,尽可能的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就显得非常重要,而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除了改善献血环境、提高采血护士的穿刺技术等工作外,采血医护人员掌握医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并在采血工作中对初次献血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如本文结果所示一个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总之,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可以使献血者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无偿献血的重复率,也有利于动员人群更多地参与无偿献血。
[1]周俊辉,谌雪强,曹胜清.心理干预和音乐支持在无偿献血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5):93-94.
[2]孙姝丽,王春梅,李颖等.迟发性献血反应4例[J].中国输血杂志,2007,17(4):278.
[3]杨琼芳,胡小华.无偿献血者年龄与献血不良反应的关系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5,18(2):131-132.
[4]黄俐娟.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及处理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及处理[J].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2004,5(2):72-74.
[5]胡宇,陈宝葵.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3,16(6):418.
R473.5
B
1671-8194(2011)03-01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