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护理在无偿献血者招募及血液采集过程中的应用体会
2018-03-06王晓利
王晓利
无偿献血者的机体健康和其所献的血液安全性及用血人的健康具有严密关系,所以,招募无偿献血者及对其实行血液采集时需要加强相关护理干预,提升献血质量[1]。此文纳入的数据分析和研究资料为2016年7月—2017年8月在本献血办公室献血的100例无偿献血者,观察及评价将整体护理使用在无偿献血者的招募和血液采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8月在本献血办公室献血的100例无偿献血者,实行分组的时候参考护理方式不同,每组50例,参照组男女之比26 : 24,年龄22~47岁,平均年龄(31.05±3.79)岁;实验组男女之比27 : 23,年龄21~46岁,平均年龄(31.04±3.76)岁。对比2组无偿献血者的临床资料,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告知其注意事项,指导其进行正常献血等。实验组采用整体护理,第一,献血之前的护理:将献血有关知识和血液采集的整个过程详细的告知无偿献血者,和无偿献血者进行感情交流,得到无偿献血者的信任,进而提升其配合度。第二,献血时的护理:血液采集者需熟练掌握自身的技术实施采血相关操作,并注意对无偿献血者的症状及表现进行观察,一旦发现其出现不良反应或是异常症状表现,需立即给予对应护理干预,并给予心理疏通,稳定其情绪,避免引起恐慌。第三,献血后的护理:对无偿献血者的穿刺位置针眼实施按压处理,告知无偿献血者保持休息20~30分钟,当确保无偿献血者身体状况良好,将献血后的有关注意项目对其进行详细叮嘱后使其离开。
1.3 指标观察
(1)记录和统计两组无偿献血者的献血合格总计率。(2)记录和统计两组无偿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添加到统计学软件SPSS 21.0处理,无偿献血者的献血合格率、献血不良反应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及比较两组无偿献血者的献血合格率
实验组无偿献血者的献血合格率和参照组对比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无偿献血者的献血合格率比较
2.2 研究及比较两组无偿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率
实验组无偿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率和参照组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无偿献血可为临床提供血液来源,但相关医疗机构对献血知识的普及情况不佳,人们的献血意识薄弱,实行血液采集相关工作的困难增加[2-3]。为使血液采集相关工作顺利实施,使无偿献血者的再次献血情况增加,进一步加强对无偿献血者的有效护理干预呈现必要性[4]。
整体护理是将无偿献血者看成护理服务的中心,按照无偿献血者的实际需求以及特征,为其实行全面而细心的护理服务,有助于获得无偿献血者的信任,并提升无偿献血者的依从性和配合度[5-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献血合格率优于参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献血不良反应率和参照组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刘丹[8]实验数据呈现,观察组的献血合格总计率72.9%,对比于对照组64.8%更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献血不良反应合计率0.2%,低于对照组1.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本文数据结果展示一致性,体现整体护理实行于无偿献血者的招募和血液采集的过程中的可行之处。
表2 两组无偿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率研究及比较
综上所述,在无偿献血者的招募和血液采集的过程中采用整体护理呈现较优的应用效果。
[1] 赵艳杰. 心理护理对血站无偿献血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 中外医疗,2015,34(6):150-152.
[2] 钟茗. 初次无偿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效果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4,9(34):212-213.
[3] 周琼. 整体护理在无偿献血者招募和血液采集工作中的作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4):610-611.
[4] 王晶. 无偿献血者实施个性化整体护理的影响分析[J]. 医药前沿,2015,5(16):292-293.
[5] 何燕芳. 整体护理程序在初次无偿献血者中的应用[J]. 中外健康文摘,2014,11(23):194-195.
[6] 卜昱. 无偿献血过程中实施整体护理的护理体会[J]. 中国伤残医学,2016,24(1):163-164.
[7] 柏则蓉,王传芳,贾红志. 早期护理干预对降低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4,20(23):69-71.
[8] 刘丹. 整体护理在无偿献血者招募及血液采集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9):27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