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手术治疗病理性瘢痕的现状
2011-02-10张强邵家松
张强 邵家松
(1.广西桂林医学院; 2.广西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外科 广西桂林 541004)
1 药物治疗
治疗瘢痕的药物种类主要包括皮质激素类、抗肿瘤药、免疫调节类、抗过敏类药物等。
局部应用的皮质激素以曲安奈德(去炎松—A)最为常用,激素病灶注射只适用去除小范围病灶,尤其是瘢痕疙瘩病变。激素用量过大会产生诸多副作用,因此应用时要掌握好药物剂量与疗程。抗肿瘤药代表药物为5-氟尿嘧啶。Fitzpatric[1]用5-氟尿嘧啶加曲安缩松注射病变区效果满意。干扰素作用机制是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Lee等[2]利用含有IFN-α2b的外用乳膏涂于兔耳部瘢痕上,瘢痕明显减小。曲尼司特是新型抗变态反应药物,陈连军等[3]在实验研究中发现曲尼司特能抑制病理性瘢痕的形成。
2 放射治疗
放射线对成纤维细胞的分裂、增值和胶原纤维的合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主要用于瘢痕疙瘩或小范围的增生性瘢痕手术切除后,预防术后疤痕的生长。目前较为广泛用于瘢痕疙瘩的放射治疗的方法主要有X线、电子束和放射性核素,射线的常用量为l5~20Gy。这几种方法疗效并无明显的差距[4]。临床上还常采用β射线的敷贴器90Sr-90Y,适应浅表性疾病。目前国内多采用X线和电子束进行放射治疗。
3 激光治疗
激光种类很多,但目前应用于临床的主要有:CO2激光、Nd:YAG激光、脉冲染料激光、Er:YAG激光等。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激光的烧灼、气化、切割、凝固及散焦等技术祛除瘢痕组织或损伤瘢痕内血管、抑制胶原合成、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以达到对不同种类及不同部位瘢痕的治疗目的。目前,激光还不适合大面积瘢痕的治疗。
4 压力疗法
压力疗法是用弹性织物对瘢痕部位或术后部位持续压迫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瘢痕的方法,适应于瘢痕面积较大,又不适应放疗或局部药物注射治疗者。对活动性瘢痕疙瘩无效,但在瘢痕切除后应用本法可降低复发率及减少放疗或药物注射剂量[5]。
5 冷冻治疗
冷冻是通过低温损害细胞与微循环导致组织缺氧,继之坏死,阻止瘢痕增生。有效率为51%~76%。该法对早期增生性瘢痕效果较好,适用于高起皮肤面病变。常用的冷冻剂是液氮。冷冻疗法只适用于小面积的病理性瘢痕,其副作用有脱色或色素沉着,并可引起皮肤萎缩。冷冻疗法目前已很少用于治疗瘢痕病变。
6 硅凝胶治疗
硅凝胶膜可能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l受体(TGF-βRI),α-SM肌动蛋白(α-SM actin)的表达,而达到治疗瘢痕的目的。硅凝胶膜使用较为方便,无创,但使用疗程较长,一般长达12周,每日使用的时间达12h以上,要求患者有较好的依从性,会正确使用及清洗,且价格比较昂贵,因此,临床医生选择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经济情况、依从性、卫生条件、文化素质等因素。
7 基因治疗
各种细胞因子对创面愈合和瘢痕防治的作用不同,通过基因转染、基因敲除等手段,针对这些细胞因子的作用进行干预,可以达到防治瘢痕的目的。Choi等[6]以反义TGF-β1核酸转染动物伤口,结果发现在给予反义寡核苷酸转染抑制TGF-β功能后,伤口瘢痕形成显著减少。肖志波等[7]将携带野生型p53基因的腺病毒转染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s),发现瘢痕疙瘩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被明显抑制。基因治疗为攻克瘢痕难题展现了良好的前景,但目前多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因其生物安全性问题,致使瘢痕基因治疗至今未能进入临床治疗实验。
8 其它
低氧在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Takahashi等[8]证明低氧通过HIF途径来促进羟化酶α(Ⅰ)基因表达,从而促进胶原合成。TGF-β是对病理性瘢痕形成影响最重要的,也是目前研究最多的生长因子。Falanga等[9]在低氧条件下培养成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发现在前24h表达TGF-β1mRNA逐步降低,但在72h时却增加了9倍,并且再次供氧后又回到了原来的水平。在常氧下TGF-β1mRNA水平则持续性降低。改变创伤后组织低氧环境,从而抑制瘢痕增生,这一思路可能为防治病理性瘢痕开辟一条新途径。
[1]Fitzpatrick RE.Treatment of inflamed hypertrophic scars using intralesional 5-Fu[J].Dermal Surg,2003,25(3):224~232.
[2]Lee JP,Jalili RB,Tredget EE,et a1.Antifibrogenic efects of liposome-encapsulated IFN-alpha2b cream on skin wounds in a fibrotic rabbit ear model[J].J Interferon Cytokine Res,2005,25(10):627~631.
[3]陈连军,项蕾红,祝禄川,等.曲尼司特对人正常皮肤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部分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35(8):497~499.
[4]钟瑞佳,邵家松.病理性瘢痕的放射治疗[J].华夏医学,2008,21(6):1263~1265.
[5]李荟元,鲁开化,郭树忠.新编瘢痕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33.
[6]Choi BM,Kwak HJ,Jun CD,et a1.Control of scarring in adult wounds using antisense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 oligodeoxynucleotides[J].Immunol Cell Biol,1996,74(2):144~150.
[7]肖志波,郝立君,任丽虹,等.腺病毒介导的wt-p53基因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6,12(4):233~235.
[8]Takahashi Y,Takahashi S,Shiga Y,et al.Hypoxic induction of prolyl 42 hydroxylase alpha (I)in cultured cells[J].Biol Chem,2000,275:14139~14146.
[9]Falanga V,Qian SW,Danielpour D,et al.Hypoxia upregulates the syn2 thesis of TGF2betal by human dermal fibroblasts[J].J Invest Dermatol,1991,97:634~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