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宫内膜癌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17例分析

2011-02-10赵瑞莲

中外医疗 2011年26期
关键词:血栓性静脉炎内膜

赵瑞莲

(山东省枣庄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 山东枣庄 277100)

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是妇科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由于血栓形成可引起肺栓塞及下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故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治疗十分重要。本文总结了我院子宫内膜癌手术后117例并发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原因、治疗及预防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收治手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827例,术后并发下肢血栓性静脉炎117例。发病年龄43~76岁,平均58.2岁。体重70~102kg,平均78.4kg,其中19例超出标准体重20%。围手术期输血的21例,术后应用止血药的27例。发生部位:左下肢31例,右下肢18例,双下肢4例。发生时间为术后2~11d。术前合并高血压的24例,合并糖尿病的11例。患者患有下肢静脉曲张的6例。术后发热34例,体温超过38°者28例。有22例发病后行血液流变学检查,发现19例静脉血黏度增高。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肢疼痛、肿胀,皮肤苍白,皮肤温度低,活动后加重,部分患者足背动脉触不清,腓肠肌握痛试验阳性。

1.2 诊断

根据患者术后突然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Homans征(足背曲时激发腓肠肌疼痛)阳性。辅助检查主要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静脉血管造影确珍。本组行静脉血管造影42例,于阻塞处充盈缺损,远端静脉扩张,近端静脉狭窄,周围可见增生的侧枝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37例,示静脉管腔内无血流信号及频谱信号,将超声探头压迫患处扩张的静脉,检查其压缩性,不能完全压缩者提示血栓存在。

1.3 治疗

117例患者均采用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局部频谱仪照射、抗生素预防感染。一旦确诊,给予肝素60~100IU/kg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静滴,同时检测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一般为35~40s,不超过45s;尿激酶20万U,加入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入复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潘生丁50mg,口服,每日3次;肠溶阿斯匹林50mg,口服,每日3次。10d为1个疗程,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 结果

102例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痊愈,15例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痊愈。无一例患者出现肺栓塞和下肢功能障碍。

3 讨论

3.1 血栓形成的原因

在19世纪中叶,Virchow就提出了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血流缓慢、血管内皮受损、血液高凝状态。至今,这一理论仍受到普遍公认。子宫内膜癌患者由于恶性细胞表达大量的细胞介质和因子,本身血液呈高凝状态。部分患者呈现恶病质状态,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时,血液高凝状态更加严重,且血管痉挛,官腔狭窄,血流缓慢,血管内皮存在大广泛损伤,极易发生血栓形成。术中手术范围大,损伤小血管多,促进血小板凝聚功能增强。纤维蛋白溶解能力下降,术前禁食,灌肠又补液不足,可导致脱水及血液浓缩。术后长时间卧床,使下肢肌肉长期处于松弛状态,术后各种增加腹压的因素,如腹胀、腹痛、尿潴留、腹带加压以及因重力因素影响,使下肢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血流缓慢,均可诱发下肢血栓性静脉炎。

3.2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本组资料显示,高龄、肥胖、血黏度增高、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应用止血药、输血均为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高危因素。术后应用止血药,能明显提高血液的黏度,导致血液凝固性增加。库存血中细胞碎片多,黏稠度高,大量输入库存血,能明显促进血栓形成[2]。高龄、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病人本身血黏度增高,极易形成血栓。静脉曲张时,局部血流缓慢甚至停止,是血栓形成的良好契机。

3.3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

下肢血栓性静脉炎一经诊断,应立即住院治疗。治疗方法有手术疗法和保守疗法。保守疗法主要包括急性期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局部热疗、穿弹力袜以及抗炎、抗凝、溶栓、抗血小板疗法等。我院采用肝素、小剂量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以及复方丹参等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静脉血栓取除术适用于病期不超过48h的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者。本组117例无一例行手术治疗。

3.4 下肢血栓形成的预防

由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病人的负担,并使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升高[3]。因此,预防比治疗要重要的多。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特别是高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术前应详细查体,常规化验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围手术期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时补充液体,纠正因禁食、灌肠引起的脱水。对合并贫血或术中出血多的患者,采用新鲜或成分输血。手术操作应轻柔仔细,避免增加手术创面,术后及早下床活动。尚有研究表明,术后预防性的应用抗凝治疗,可以明显减少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4]。

[1]王红英,李东峰,李玉珍,等.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24例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2):108.

[2]姜红霞,王本英,刑那芹.子宫切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4例临床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1999,33(1):46.

[3]Burgquist T.Review of clinical trials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J].Eur j Surg,1992,158(2):67.

[4]Clarke-Pearson DL,synan IS,Dodge R,et al.A randomized trial of low-dose heparin and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alf compression for the prevention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fter gynecologic oncology surgery[J].Am J Obstet Gynecol,1993,168(4):1146.

猜你喜欢

血栓性静脉炎内膜
中药涂擦联合TDP治疗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妇产科血栓性静脉炎临床护理
子宫内膜癌组织URG4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妇产科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
ACE基因I/D多态性与动脉血栓性脑梗死的关联性研究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
猪子宫内膜炎的防治
搔刮内膜对改善内膜接受性的作用
Ki-67、bcl-2、Survivin和Cyclin D1在子宫内膜息肉及其周围内膜的表达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