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黄连附子汤治疗十二指肠溃疡78例
2011-02-10周淑娟
周淑娟
(吉林省吉林市中医院,132011)
十二指肠溃疡是消化科常见的疾病,临床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其疼痛有节律性、周期性、长期性的特点,多在胃排空之后出现或加重,常伴有反酸、嗳气等症状。我院消化科选取2009年2月~2010年2月就诊的78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治疗,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78例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溃疡,男性48例,女性30例;年龄18~69岁,平均37.7岁。患者均有反复发作的上腹疼痛病史,符合溃疡长径在2~20mm之间、溃疡数不超过2个的条件。治疗前均做血尿常规、肝功、肾功检查。随机分为两组,两组一般资料具可比性。
治疗方法
治疗组:自拟黄连附子汤:黄连10g,炮附子5g,白芍10g,延胡索15g,乳香10g,海螵蛸10g,醋炒香附5g,酒炒高良姜10g。水煎2次,取汁450ml,日2次口服。加减:伴嗳气者加代赭石20g;食少者加白术15g,焦三仙各10g;中焦湿滞者加茯苓15g,晚蚕砂15g;口苦者去白芍,加龙胆草10g;疼痛较甚者加九香虫20g。
对照组:采用三联疗法:泮托拉唑40mg,晨起口服;克拉霉素250mg,日2次口服;阿莫西林1000mg,日2次口服。
治疗组每周复诊1次,记录病情变化及治疗结果,对照组2周记录1次,8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跟踪随访1年。
治疗结果
疗效判断标准:临床症状:1周内上腹疼痛消失为显效,1~2周疼痛消失为有效。胃镜下观察:溃疡消失并瘢痕形成、周围炎症消失为愈合;溃疡消失,周围仍有炎症为显效;溃疡面(以长径计算)缩小不足50%,或溃疡个数减少为有效;溃疡无变化或缩小不足50%为无效。
结果:78例患者均完成了8周的治疗,治疗后均进行了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胃镜的复查,无失访者,资料完整。
治疗组48例患者,39例愈合,占81.25%;5例显效,占10.42%;3例有效,占6.25%;1例无效,占2.08%;总有效率为97.92%。对照组30例患者,24例愈合,占80.00%;3例显效,占10.00%;1例有效,占3.33%;2例无效,占6.67%;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不良反应:治疗组5例出现牙痛,通过调整方药,2周后消失;对照组2例出现口干、恶心、腹泻、便秘等,2周后渐渐消失。
两组治疗后均无肝功、肾功的改变。
讨论
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西医学目前认为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加上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是最佳方案[1]。随着幽门螺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增高,一些学者研究认为,克拉霉素在酸性环境下稳定,组织渗透性好,且耐药性较低[2],因此我们在对照组中选择了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疗效满意。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90%以上表现为反复性上腹疼痛,因此中医把该病归属于“胃脘痛”范畴。胃脘痛古代又归为“心痛”范畴,其规律性疼痛的特点中医很早就有这方面的论述,如《肘后备急要方》中就有“饥而心痛者,名曰饥疝”[3]的记载;之后有医家提出了“虚痛”的证型,其临床表现“心悸怔忡,饥时更甚,以手按之则痛止”,与十二指肠溃疡的表现十分相似。现代中医大家有认为该病无需辨证,均属于“脾胃虚寒”型。笔者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均有着凉疼痛加重的特点,且病情缠绵不愈,脾胃虚弱之象明显,归属“脾胃虚寒”型的胃脘痛当属无误,故笔者总结前人经验而制黄连附子汤治疗本病,疗效确切。方中炮附子、高良姜大辛大热之品以振奋中土阳气,祛寒止痛。白芍酸寒泻肝;醋炒香附辛温可疏肝理气;二者合用可平肝强用事,使脾胃不受其克制;黄连苦寒,合乌贼骨咸寒可除湿抑酸,可使湿气祛而脾气渐复;乳香、延胡索辛苦温,有活血理气、生肌定痛之功,可使痈疡速愈。我院消化科在用此方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研究中取得了止痛好、溃疡愈合快的满意效果。然而有溃疡愈合而虚证不复的患者,当予以扶正,以巩固疗效,用黄芪建中汤或归脾汤辨证治疗,都是很好的选择。
[1]汪鸿志,曹世植 .现代消化性溃疡病菌学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68.
[2]陈义,夏小勤 .混合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中华医学杂志,2003,3(11):20.
[3]晋·葛洪 .肘后备急要方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