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治疗38例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研究
2011-02-10杨从和
杨从和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致死、致残率较高,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大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出现智力及肢体功能障碍而需要长期护理,造成巨大的社会负担。而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的机制中,自由基造成的神经元损伤影响较大,因此,针对该病的治疗需要采取抗自由基治疗,已达到对脑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同时抑制脂质过氧化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目的[1]。我科自2008年3月至 2010年5月采用新型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收治的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均在48 h之内,予以头颅CT及MRI检查确诊,证实并排除无心、肺、肾功能不全等疾患;并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2]。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8例,其中对照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39~71岁,平均(45.9±11.3)岁,从发病到入院时间为3~45 h,平均(19.3±7.7)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 (22.2±7.1);治疗组男女各19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46.5±10.6)岁,从发病到入院时间为3~46 h,平均(20.1±8.6)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3.1±8.3)。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发病时间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脑细胞保护剂、神经营养,活血化淤等治疗。治疗组在以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予以患者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0.9%氯化钠溶液100 ml进行静脉滴注,2次/d,30 min滴完,对全部患者治疗前后的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和出血、凝血时间进行检查。同时以2周为一个疗程,对治疗效果进行判定。
1.3 治疗效果判定[3]对治疗患者的疗效判定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进行,疗效判定:①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 ~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好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 ~89%,病残程度1~3级;好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45%,生活可以自理;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以下。②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观察记录。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好转+好转)/此组患者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2周的治疗后,对照组中基本愈痊8例,显著好转9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为63.2%,治疗组中基本愈痊17例,显著好转17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为97.3%,可见,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04,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对照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8.1±7.2),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5.3±3.9),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良反应:对照组中1例谷氨酸转氨酶轻度升高及治疗组中1例皮疹,在疗程结束后停药后自行恢复。
3 讨论
急性脑卒中在中老年患者中比较常见和多发,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及治愈率低等特点,在急性脑卒中中,缺血-再灌注损伤几乎不可避免,而缺血级联反应的每个环节都是保护治疗的靶点[4]。缺血期间和再灌注后增加的有害活性氧(ROS)引起的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蛋白质氧化及DNA损伤巳成为缺血脑损害的原因之一。有文献报道显示[5],自由基损伤是导致水肿和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在缺血后脑损伤中起关键作用,缺血期间花生四烯酸在脑组织中代谢加速,导致自由基生成增加。自由基通过对膜磷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引起细胞膜损伤,导致脑水肿和神经元死亡。目前治疗主要针对2个方面[6]:一是通过溶栓、降纤、抗凝等治疗尽快恢复缺血区脑组织的血流灌注,二是保护缺血脑组织免受代谢毒物的进一步损害。根本的治疗措施则是尽早使闭塞的血管再通,在缺血脑组织出现不可逆损害前,及时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供。但由于溶栓治疗必须在发病后很窄的时间窗内进行,因而不能广泛应用,因此神经保护治疗更受关注。
依达拉奉的主要成分为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它是一种小分子量的自由基清除剂,其血脑屏障的穿透率为60%,静脉给药之后可以清除大脑内具有高度细胞毒性的羟自由基(OH·)[7]。国外药效学研究及动物试验证实[8]:依达拉奉是一种强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可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脑内花生四烯酸引起的脑水肿;也能防止15-HPETE(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中间体脂质过氧化物)引起的氧化性细胞损害,减少缺血半暗影带的面积,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还能防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发挥有益的抗缺血作用。同时在对抗脑缺血时几乎不影响血流动力学、体温、自主运动、胃肠运动、电解质平衡、血糖水平及呼吸,对正常脑内的单胺类递质水平及能量代谢的影响也不大。正是这种脑保护作用,使它在急性脑梗死的缺血性脑损伤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研究中显示,在48 h以内发生的急性脑梗死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高,且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肯定。
[1]靳燕宾,常红霞.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医刊,2011,38(7):121-122.
[2]包永忠,熊运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0,31(4):43-44.
[3]练凤江,杨帆.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49例临床观察.遵义医学院学报,2008,31(3):273-274.
[4]金雨来.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34例疗效观察.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34(9):812-813.
[5]胡小怀,王玉凯.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对照研究.2008,28(2):233-234.
[6]朱思亮,潘学威,郑建乐,等.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的影响.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9):1765-1766.
[7]Niasena DS,Kresowik TF,Wiblin RT,et al.Assessing patterns of tPA use in acute strokel.Stroke,2002,33:354.
[8]陈天锁,高保德,李海英.依达拉奉改善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疗效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1(8):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