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2011-02-10韩淑艳
韩淑艳
依达拉奉是一种脑保护剂(自由基清除剂),对脑缺血时神经细胞膜所产生的自由基有清除作用,对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可在改善脑缺血同时保护脑组织尽可能减少受各种代谢毒物的损害,从而改善预后,是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手段之一,它可延长缺血神经细胞的生存能力,为综合治疗争取时间。自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我科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4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①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男18例,女24例,年龄45~65岁,平均55岁,对照组34例:男45例,女19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6.5岁;②病程都以发病至1周以内;③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④无全身严重并发症,无肝肾功能不全。
1.2 诊断标准 脑梗死(脑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脑梗死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患者有家族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 d内达到高峰,脑梗死通常表现头痛、头晕、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偏瘫等症,严重猝然昏倒不省人事。76例患者都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排除脑出血。下列情况的患者不纳入①患有严重肝肾等重要脏器和血液系统病变及病史者;②有胃肠及十二肠溃疡病病史者;③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1.3 治疗方法 治疗脑梗死应尽早去除动脉内的血栓解除阻塞迅速改善循环或增加缺血区的供血,而且在时间窗内有效采取溶栓复流控制脑水肿防治脑疝;降低脑代谢保护脑细胞;稀释血液降低血粘度,减少并发症。①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常用量30 mg加入0.9%生理盐水注射液静脉滴注,30 min内滴完,2次/d,连续使用10~14 d,尽可能在发病后24 h内开始用药。②对照组:常规治疗0.9%生理盐水250 ml+舒血宁10 ml,1次/d静脉点滴,复方甘油500 ml,1次/d静脉点滴,同时给予口服拜阿司匹林0.1 g,1次/d。③两组均以2周为1疗程,1个月后评定疗效。
1.4 观察指标 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采用欧洲脑卒中评分(ESS),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各评分1次。
2 结果
观察治疗前后头痛、头晕、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偏瘫等症的变化。治疗组痊愈 32例(85%),留有后遗症 6例(14.5%),死亡4例(9.5%),治疗结束后追综随访6个月无复发。对照组,痊愈24例(70%),留有后遗症8例(25%),死亡2例(6%),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的核心问题是神经细胞的损伤使神经功能障碍造成缺血,因缺血所致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得不到及时逆转,从而神经细胞将走向死亡,因此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主要面对两个问题:一是解决缺血区的血流再灌注,使梗塞血管在通,抑制血栓扩大,改善侧支循环。二是解决保护缺血的脑组织,减轻或消除因灌注减少而引起的神经功能损害[1]。依达拉奉的主要成分为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它是一种强效的羟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临床研究提示N-乙酰门冬氨酸(NAA)是特异性的存活神经细胞的标志,脑梗死发病初期含量急剧减少。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给予依达拉奉,可抑制梗塞周围局部脑血流量的减少,使发病后第28天脑中NAA含量较甘油对照组明显升高。研究提示,依达拉奉可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临床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能有效改善发病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和日常生活能力,未发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有效的药物。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此话用在脑血管患者身上更贴切。面对既成事实,应调整好情绪,结合早期床边康复治疗能更大程度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研究观察,说明依达拉奉治疗脑梗赛取得较为满意疗效,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