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 30例
2011-02-10郑玉珍
郑玉珍
(社旗县人民医院,河南社旗 473300)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临床多表现为发作性胸闷、咳嗽,或典型的以呼气为主的伴有哮鸣音的呼吸困难,服用平喘药物后或自行缓解,病程较长,由于遗传和过敏体质、气候环境、生活条件、职业,特别是近些年的环境污染等因素,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逐年增高。2009年9月—2010年9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 30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支气管哮喘住院患者 30例,其中男18例,女 12例;年龄 60~85岁;病程 2~10年。
2 诊断标准
按照《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临床分期和严重程度分级》[1]标准。(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2)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4)排除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 1项试验阳性:①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②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15%以上,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L];③最大呼气流量(PEF)日内变异率或昼夜波动率≥20%。符合 1~4条或 4,5条者可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3 治疗方法
患者经确诊后采取卧床休息,必要时持续低流量吸氧,雾化吸入,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糖皮质激素。中医辨证按照“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的原则进行中药治疗。急性发作期辨证属冷哮,治宜温肺散寒、化痰定喘,给予小青龙汤加减。药物组成:麻黄9 g,桂枝6 g,白芍9 g,干姜3 g,半夏9 g,细辛3 g,五味子6 g,甘草6 g。加减:阳虚者,加熟附子6 g;尿少、下肢浮肿者,加茯苓15 g、白术9 g;喉中有痰鸣音者,加射干 15 g。辨证属热哮,治宜清热宣肺、化痰定喘,给予定喘汤加味。药物组成:白果7枚,紫苏子 9 g,制半夏 9 g,制天南星 9 g,地龙15 g,黄芩9 g,鱼腥草15 g,杏仁9 g,炙桑白皮15 g,炙款冬花9 g,炙麻黄 6 g,防风 9 g。辨证为痰瘀阻肺时,治疗上可在小青龙汤或定喘汤的基础上酌加化痰祛瘀之品。缓解期应培补正气,从本调治,以肺、脾、肾 3脏着手,采用益气固表法,给予玉屏风散合生脉散。药物组成:人参 9 g,麦冬 15 g,五味子3 g,黄芪20 g,白术15 g,防风9 g。水煎,每日1剂。15 d为 1个疗程,治疗 4个疗程。
4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参考文献[1]制订。有效:临床症状完全控制,双肺哮鸣音等体征完全消失。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双肺有少量哮鸣音。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不明显或无改善。
5 结 果
显效 18例,有效 10例,无效 2例,有效率占93.33%。
6 讨 论
中医学认为,哮喘多归属于“哮证”、“喘证”、“痰饮”范畴。本病的发生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其内因为素有伏痰,而痰的产生是由于脾虚失运,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久之宿痰内伏;外因为感受外邪或其他诱因使内外合邪,痰气交阻,肺失宣肃,升降失司,血运不畅而促发本病,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治肺,按冷哮、热哮、痰瘀阻肺辨证论治,冷哮首选小青龙汤加减,热哮常用定喘汤加味,痰瘀阻肺可在二方基础上酌加化痰祛瘀之品;缓解期应培补正气,从本调治,以肺、脾、肾 3脏为主。与西医相比,中医治疗哮喘的优势在于控制咳嗽、咯痰、喘息的作用较强,能强调个体与证型的差异,因地、因时、因人辨证论治,注重整体论,对症性强,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善于防治,长于治本,其在哮喘的防治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临床分期和严重程度分级[J].疑难病杂志,2006,5 (3):180.